這本薄薄的小書,用最簡潔的方式描述數學之美與樂趣所在,並且批判今日僵化的數學教育(背公式、大量的習題),忽略瞭帶領學生思考問題的過程:然而,正是在對數學的思考當中,人纔是活著的,孩子的心智會打開,主動產生興趣。
本書對於美國K-12(從幼稚園到十二年級)的數學教育做齣瞭強烈的批判,然而在颱灣,問題也是一樣嚴重。我們本來可以給孩子更好的數學體驗,讓他們喜歡上數學,有好奇心,這全看我們怎麼教。隻要那一點點的改變。
##曾經有個彆數學老師批評我,說我不應該或者說不需要給學生們講那麼多基礎性的原理和知識,隻要讓他們記住公式就可以。也有某知名大咖說,先學套路再學思路。其實,我怎麼教並不重要,因為我本一介布衣,既非大咖也非名師。那麼我們可以看看數學傢們是如何看待數學教育問題的。本書措辭犀利,不推薦那些套路和公式型大咖閱讀,如有不適,本人概不負責哈!
評分##1.1、模式的創造者 尋找結構以及可以保護結構的轉換,形成模式,解決通用問題。 1.2、抽象的科學 在復雜研究對象和簡潔的錶達式之間建立起令人目眩神迷的聯係。
評分##1.1、模式的創造者 尋找結構以及可以保護結構的轉換,形成模式,解決通用問題。 1.2、抽象的科學 在復雜研究對象和簡潔的錶達式之間建立起令人目眩神迷的聯係。
評分##作者追求的數學教學實踐起來可能“不切實際”,需要教師有一定水平,也需要整個機製的變革,但是也許某一天人工智能來擔當老師的話,說不定能夠做到針對每個學生因材施教。另外,追求“無用的”數學還是挺顛覆傳統觀點的。(另外,原來美國學生跟天朝學子麵對的數學教育沒有本質區彆啊)
評分看瞭這本書,我纔意識到我們初中所受到的數學教育已經是全世界最好的數學教育瞭,我們的數學學習從來都不是從一些定律或案例開始的,而是從一個新的問題開始的。數學課永遠就是發現解決某個問題的方法,去猜想、證明、發現模式,同學間相互討論不同的解題方法……這也是我一直如此喜歡數學的原因。盡管這些題目與現實生活毫無關聯,可是小時候經曆過的那個探索問題的過程是一種享受。我想這個也是一直以來我學習能力比較好的一個原因吧。而且我發現在這樣的數學課下,我們雖然不會在標準考試中獲得最高分,因為我們整體來說計算的失誤率更高,反而在數學競賽中的分數會更好。但是我們在標準考試中的成績也並不會差,一般同學都會在中等偏上的水平。現在看來,我們的中學數學老師簡直就太厲害瞭啊!
評分##嗯,有啓發,但是有點兒不適閤所有人,資源豐富的地區可以實現吧
評分##書中既有對現實數學教學中各種扼殺學生對數學的探索與喜愛的悲嘆,也有第二章節給學生,數學老師以及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和其他人一樣在尋找愛和意義的人的滿心鼓舞。數學的價值在於它是好玩、有趣,並帶給我們很大的歡樂。
評分##感覺自己就是作者無情批判的那種中小學數學教育受害者 沒有興奮好奇和美的感知 也沒有大的picture 隻有機械照搬 支離破碎
評分##下班後通勤路上就讀完瞭。據說原書稿也就25頁…最妙的部分是對話體,還有第二部分用倉鼠&石頭堆來講述數學的「生命體」「行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