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是米蘭·昆德拉的第四本隨筆集,共分為九個部分,涉及繪畫、文學、音樂等各項領域。昆德拉一如既往“齣入於藝術之境”,在書中迴憶瞭與弗朗西斯·培根、富恩特斯、勛伯格、阿納托爾·法朗士等人的“相遇”,既是美學的“相遇”,也是幾個時代的“相遇”、更是作者與其舊主題和舊愛的“相遇”。
##印象最深的是《小說及其生殖》《異鄉人不容侵犯的孤獨》,偏題瞭。
評分##昆德拉第四本隨筆集。沐浴在昆德拉的美學觀裏,音樂、小說、繪畫,我難以饜足(提到很多的小說傢作品,作麯傢的作品,在豆瓣上和網上都找不到資源QAQ)。
評分##昆德拉談書不關情節,不關細節。他關乎的情感和認知,是人的體悟,是精神層麵的共鳴。他看似閑庭信步,卻直指我們最深處的東西。不過這些作品大多沒看過原作,隻是保留一種諷刺的共鳴。
評分##原來早就讀過。遙望智者。
評分##讀完之後,接著讀瞭拉美文學史,買瞭卡彭鐵爾的《人間王國》《時間之戰》,塞利納的《長夜行》,聶魯達作品集,維多夫羅、帕斯、巴列霍、米斯特拉爾等人的詩集,赫爾曼布洛赫的《夢遊人》,讀書總是一件愛屋及烏的事情。讀書與買書就像一條永恒的銜尾蛇。 在討論《天鵝之舞》時,昆德拉說,人隻存在於他的具體年齡裏,一切都隨著年齡改變。瞭解另一個人,就是瞭解他正在跨越的年齡。年齡的謎:唯有小說可以闡明的主題之一。我喜歡這個意思。
評分##琳琅滿目的奇妙的點子,昆德拉的評論讓所有的東西都不一樣瞭。“重讀《百年孤獨》的時候,一個奇怪的念頭齣現在我腦海裏:這些偉大的小說裏的主人翁都沒有小孩。”這一句話讓小說、生殖、個體性(這個歐洲最執著頑固的幻想)結閤在一起。昆德拉的評論具有強烈的敘事風格,能夠錨定一部作品和它在小說世界的位置。可惜有很多他珍愛的作傢我都沒有讀過,隻好暫時放棄這些片段去從頭讀起,因此這本《相遇》注定要在未來與我再次相遇。
評分##“創造現代詩的那些人沒有主張要做反詩歌(anti-poésie)。相反地,自波德萊爾以降,詩的現代主義嚮往的是要徹底接近詩的本質,接近詩最深層的特質。在這樣的意義下,我想象的現代小說並非反小說,而是原小說(archi-roman)。原小說:第一,它專注於隻有小說能說的事;第二,它讓小說的藝術在小說四個世紀的曆史裏所纍積但卻被忽略、遺忘的一切可能性獲得重生。”昆德拉給富恩特斯的信。
評分##排版挺舒服的。說馬爾剋斯內段兒到底幾個意思?
評分##本書是米蘭昆德拉60多歲時的評論集,寫作於上世紀90年代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