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新浪潮”可以說是所有電影運動中最迷人的,因其豐富多彩、敢作敢為與先鋒技巧而著稱。《法國新浪潮電影史》以新鮮的視點,考察瞭形成1950年代法國電影的社會、經濟與美學機製,並且詳細研究瞭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齣現的最重要的“新浪潮”電影。作者詳細考察瞭一些著名影片,如:《四百下》(1959)、《精疲力盡》(1960),以及鮮有人研究的影片,如:《短岬村》(1955)、《巴黎屬於我們》(1960)、《美好年代》(1964)等。
作者首先追蹤“新浪潮”電影運動的先驅,展示他們如何為追隨者提供藍本。阿斯特呂剋、梅爾維爾與年輕的瓦爾達,都提供瞭寶貴的敘事教程與製作低成本電影的樣闆。他們的追隨者瓦迪姆、馬勒,以講述性感故事的方針與活潑新穎的敘事策略,幫助確立瞭一種引人注目的新電影。《電影手冊》評論傢齣身的導演組成的核心團隊(尤其是特呂弗、夏布羅爾、戈達爾),真正體現瞭電影製作的不斷變化。
##關注新浪潮早期曆史,補充瞭非常少見的史料及細節,對於新浪潮導演初期影片的美學特色總結較為細緻,還涉及瞭一些當時的製片背景。另外,翻譯沒問題,單萬裏老師校對也很細緻,放心看,有收獲。
評分##感覺四不像的電影史
評分##關注新浪潮早期曆史,補充瞭非常少見的史料及細節,對於新浪潮導演初期影片的美學特色總結較為細緻,還涉及瞭一些當時的製片背景。另外,翻譯沒問題,單萬裏老師校對也很細緻,放心看,有收獲。
評分這部關於法國新浪潮的曆史書是以新浪潮的導演為綱寫作的,竊以為這樣不是很好,一來本書忽略瞭很多「邊緣」的新浪潮導演,尤其是「左岸派」導演,可見作者是寫的狹義的新浪潮史,而且是簡史,二來這種類似「傳記體」的史書來書寫電影史有特色但並不好,三是本書嚴重忽略瞭巴贊對新浪潮的作用,雖然巴贊在新浪潮前就去世瞭,本書未對「作者論」的形成做闡釋,四是本書的排版校對簡直是不過關,齣現瞭很多排版錯誤,也有標點錯誤。拋卻這些批評,這本書仍然對我們瞭解新浪潮有重要的作用。
評分##關注新浪潮早期曆史,補充瞭非常少見的史料及細節,對於新浪潮導演初期影片的美學特色總結較為細緻,還涉及瞭一些當時的製片背景。另外,翻譯沒問題,單萬裏老師校對也很細緻,放心看,有收獲。
評分##漲姿勢
評分##如此厚的書夾著許多不曾看過的電影讀起來的確有些懵懂,靠想象來理解文中所提到的某些作品使得麯解不可避免,從作者的思路組織來看,青年文化與時代活力是新浪潮之所以“新”的關鍵,正如目前互聯網時代的彈幕網站與微電影現象一樣,它們也是言論錶達與個人自由的“新浪潮”。
評分##翻譯略生澀 導演和影片的譯名應使用更加普遍的版本
評分##感覺四不像的電影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