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全2册) 湖北新华书店

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全2册) 湖北新华书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天挺 著
图书标签:
  • 西南联大
  • 日记
  • 回忆录
  • 历史
  • 文化
  • 教育
  • 抗战
  • 名人
  • 湖北新华书店
  • 郑天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湖北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8369
商品编码:26131038133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全2册) 作者 郑天挺
定价 156.00元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 9787101128369 出版日期 2018-01-01
字数 860000 页码 1364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正式建校,1946年7月31日停办,在抗日战争时期教学、研究不辍,保存了重要的学术资源,培养了大批未来的学术骨干。对这一过程,郑天挺先生参与始终,始以教授膺聘,自1940年起担任总务长,主持教务、校务等工作。此期间郑先生坚持记日记习惯,其日记起1938年1月1日,讫1946年7月14日,中阙1941年5月至12月、1943年3月22日至4月10日、1945年11月4日至12月31日。其起讫时间,几与西南联合大学相始终。其中1941年5月至12月是记了不慎遗失了,其馀缺失的是未曾记的。

  郑先生在西南联合大学担任总务长及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副主任等要职。总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各种工作、人事的纷繁错杂,其中矛盾棼丝难理之状况,可想而知。如经费的申请与分配、宿舍的建设与管理、岗位的设置与变动、教工的安顿与调动、学生的招收与教育……诸端,均须一一过问,而郑先生于此时,展现了为教育事业奉献的无私热忱和超人才能,使得事事得宜。西南联合大学的成绩彪炳史册,在这中间,郑先生的管理工作功不可没。日记作为郑先生记录事务,梳理思路的重要工具,不出意料地该载了大量有关校务的事件和处理措施,故称作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史级材料,殆非过誉。

  郑先生朋友众多,并一直住集体宿舍,且位处“枢机”,接待、拜访,几乎是每日的“必修课”。除了公务酬对之外,郑先生的交际绝大多数属于学人交往,如与梅贻琦、蒋梦麟、陈寅恪、冯友兰、汤用彤、傅斯年、潘光旦、董作宾、陈雪屏、罗常培、钱穆、姚从吾、叶企孙、贺麟、雷海宗、罗庸、潘家洵、章廷谦、闻一多、毛准、林徽因、金岳霖、向达、唐兰、魏建功、吴大猷、周炳琳、曾昭抡、查良钊、张奚若、邵循正、吴宓、吴文藻、朱自清、吴晗、梁漱溟、李方桂、陈省身、邓广铭、游国恩、张政烺……不胜枚举。在何日,于何处,谈何问题……言及某事、某君、某书;以及1946年为北大复员事提前到北京,与北京教育界、文化界的交往,如余嘉锡、陈垣、沈兼士、俞平伯、启功、溥雪斋、周祖谟、黄公渚、黄君坦……无不缕述清晰,今日治近代学术史、教育史、文化史者,于郑先生日记中可得无数之线索也。

  郑先生关心民生疾苦,对当时的社会有深入观察,在日记中记载了许多体现当时生活的信息。关于物价、薪资、补贴等的记载,变化的情况,细密详明,直是经济史研究的*手材料;又如日机空袭,教授、学生“跑警报”等记载,包含时间、地点、方式、人物等诸多要素,更是抗日战争史研究的珍贵素材。作为西南联大八年的生活记录,其中对当时学者的清贫与坚守,叙说至真,令人读之,赞叹不已。

  概言之,《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跨度大,涉及广,记载周详,行文严谨,是研究西南联大校史、近代学术史、教育史、文化史、社会史、经济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集中体现了一代学人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顽强治学的精神风貌。

  书末附《人名索引》与《人名字号别称对照表》,便于检索查阅。


   作者简介
郑天挺(1899—1981),又名郑庆甡,字毅生,福建长乐人,生于北京。1924年起,任教于北京大学。抗日战争爆发,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总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南开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副校长。郑天挺在中国古代史,特别是明清史领域卓有建树,主持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南开大学等校工作数十年,培养了大批文史人才,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

   目录

一九三八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一九三九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一九四○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一九四一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附:蜀道难(罗常培)

一九四二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一九四三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一九四四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一九四五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一九四六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人名索引

人名字号别称对照表

出版后记


   编辑推荐

·研治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的核心材料。

·记叙“刚毅坚卓”精神的朴实文字。

·一代学人治校治学治生的全景记录。

·释字精确,标点严谨,体例完备。

·附有《人名索引》并《人名字号别称对照表》,便读便查。

·装帧精美,彩插丰富,收藏赠送,两得其宜。


   文摘

   序言

《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全2册)》这部由湖北新华书店出版的著作,将读者带回到那个风雨飘摇却又充满学术激情的年代。它并非仅仅记录了历史事件的片段,而是通过一位学者的私人视角,深入呈现了西南联大那段波澜壮阔的办学历程,以及身处其中的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本书收录的郑天挺先生日记,横跨了西南联大成立初期直至其艰难办学的后期。日记内容之丰富,远超一般史料的价值。它以鲜活的笔触,生动描绘了当时联大师生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教学与科研的感人画面。从简陋的校舍、匮乏的物资,到频繁的日机轰炸,再到迁徙的颠沛流离,日记无不真实地记录了下来。然而,在这些艰苦卓绝的表象之下,更显露出的是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忧思,对学术真理的执着追求,以及在困境中闪耀的人性光辉。 郑天挺先生作为一位杰出的史学家,他的日记不仅是个人生活的流水账,更是他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捕捉,对学术思想的深入反思。读者可以通过日记,看到他在治史过程中的点滴思索,对历史问题的独特见解,以及与同时代其他著名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这些宝贵的记录,为我们理解西南联大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材料。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在那段艰难岁月中,一批最优秀的中国知识人是如何用他们的智慧和担当,为民族的未来播撒希望的火种。 除了学术层面的记录,日记也展现了郑天挺先生作为一个人,他的喜怒哀乐,他的生活琐事,他的家庭情感。这些更具人情味的细节,使得日记更加立体和鲜活,让读者能够跨越时空,与这位学者产生真切的情感共鸣。他笔下的生活场景,如同一幅幅生动的剪影,勾勒出当时复杂而充满韧性的社会图景。 《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全2册)》的出版,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史、高等教育史、以及西南联大史的学者而言,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同时,对于任何关心那段历史,希望了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品格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也是一次深刻的学习和启迪。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传承。通过阅读,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在民族危难之际,知识的力量是如何凝聚,如何支撑起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 本书由湖北新华书店精心策划出版,在装帧设计上也力求体现历史的厚重感与学术的严谨性,便于读者阅读和珍藏。整部作品,穿越历史的烟尘,向我们徐徐展开一幅关于国家、民族、学术与人生的宏大画卷,其价值之深远,不言而喻。

用户评价

评分

10. 这套《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是一次令人难忘的阅读体验。我通过郑天挺先生的眼睛,看到了那个在战火中孕育的传奇大学——西南联大。书中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绘,既写实又充满力量。他记录的关于食物的匮乏,衣物的单薄,住宿的简陋,都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艰辛。然而,在这样的困境中,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却以惊人的毅力,坚持着学术的追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教学的热忱以及对学术研究的执着。即使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他依然认真备课,努力探索历史的真相。他对于文献的运用,对于史实的考证,都展现了他作为一名杰出学者的严谨和专业。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真正的学术殿堂,不仅仅是物质条件的堆砌,更是精神的支撑和思想的传承。它让我深刻体会到,在民族危难之际,知识分子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他们为民族文化传承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评分

1. 这套书真是把我带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读《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我仿佛亲身经历了日寇侵扰下,那群知识分子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学术、薪火相传的伟大历程。郑天挺先生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将那个时期西南联大的点点滴滴,从教室里的唇枪舌剑,到宿舍里的粗茶淡饭,再到校园外的战火纷飞,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他记录师生间的互动,那些充满智慧的对话,那些在困境中相互扶持的温暖,都让我深受感动。他笔下的沈从文先生,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乏文人的风趣;他描绘的陈寅恪先生,虽然深居简出,却处处流露出对学术的执着和对学生的关怀。阅读过程中,我不禁会联想到今天的大学教育,对比之下,更能体会到西南联大的意义非凡。它不仅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民族气节的体现。那些在战火中诞生的学术成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证明了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类的精神也能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让我更加珍惜和平,更加敬佩那些为民族进步和文化传承做出贡献的前辈们。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在于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

评分

5. 这套《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精神旅行。我通过郑天挺先生的视角,看到了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至关重要的大学——西南联大,在最艰难的岁月里是如何运作的。书中的文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物资的匮乏,但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知识分子们是如何保持着对学术的信仰,对国家的责任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教学的热情。即使在物质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认真备课,一丝不苟地进行教学。他记录了很多关于课堂教学的细节,学生们求知的眼神,课堂上的热烈讨论,这些都让我感受到知识的传递和思想的碰撞是多么重要。他对于学术研究的执着也让我深受触动。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他依然在努力地整理史料,进行学术研究。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真正的教育和学术,不应受物质条件的限制,而在于人内心的追求和对知识的热爱。它让我更加理解,为什么西南联大能够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传奇。

评分

4. 第一次阅读《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就被那种朴实无华的文字所打动。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是一个学者用最真诚的笔触,记录下他在那个特殊时期的所思所感。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人际关系的描绘。他笔下的同事,有的严谨治学,有的风趣幽默,有的满腹经纶,有的饱经风霜,每一个人物都鲜活立体。他与他们之间的交往,有学术上的切磋,有生活上的互助,也有思想上的碰撞。这些细节勾勒出西南联大作为一个温暖的学术共同体的形象。在战乱的年代,他们相互取暖,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困境。这让我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另一种光辉——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圣人形象,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普通人。他对于生活细节的描写也十分生动,比如食物的短缺,衣物的破旧,却从未因此消磨掉他们对学术的热情。这一点真的让我非常佩服。这本书让我明白,伟大的成就,往往是在最艰难的环境中孕育出来的,而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支持,则是支撑这一切的重要力量。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人性光辉的赞美。

评分

6. 阅读《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时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和精神力量。郑天挺先生以其严谨的学者态度,记录下了西南联大的点点滴滴,既有宏大的历史背景,也有细微的生活琐事。我尤其关注他对于时局的看法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这些记录,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个年代知识分子所承受的压力和责任。同时,我也被他对学术的投入所深深感动。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对历史研究的探索从未停止。他记录的那些学术思考,那些对史料的解读,都展现了他作为一名杰出学者的风采。这本书让我看到,在民族危难之际,知识分子不仅仅是象牙塔里的学者,更是肩负国家命运的担当者。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贡献力量。它让我明白了,学术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够经受住历史的考验,并在最艰难的时刻,依然闪耀出智慧的光芒。

评分

3. 翻阅《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尘封已久但又充满生命力的时代。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真实性。郑天挺先生的日记,没有经过任何粉饰,他以一个亲历者的视角,忠实地记录了西南联大在抗战时期的日常。那些关于物资匮乏的描述,关于简陋校舍的描写,关于颠沛流离的生活,都让我深切地感受到那个年代的艰辛。然而,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却创造了学术上的辉煌。这一点尤其令我震撼。他记录的许多学术讨论,不仅展现了当时顶尖学者的智慧,更体现了他们对学术尊严的捍卫。我常常在阅读时,会想象着当时的场景:在昏暗的油灯下,学者们围坐在一起,激烈地讨论着某个历史问题,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这是一种多么纯粹的学术精神!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真正的学术殿堂,不仅仅是宏伟的建筑,更在于那些为之奋斗的灵魂。它让我反思,在如今物质条件优越的时代,我们是否还有那份追求知识的纯粹和热情。郑天挺先生的日记,不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也映照出我们当下的不足。

评分

8. 《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西南联大的窗户。通过郑天挺先生朴实而真挚的笔触,我得以窥见那个伟大时代的缩影。我被书中对师生关系的描绘深深打动。他记录了许多与同事、学生的互动,有学术上的讨论,有生活上的关心,也有情感上的交流。这些点滴都勾勒出了西南联大作为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术共同体的形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年代,师生之间的情谊,以及对知识的共同追求,成为了支撑他们前进的强大动力。我尤其欣赏他对教学的热情和对学术的执着。即使在物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认真钻研,一丝不苟地传授知识。他对于自己所研究的历史领域,有着深厚的感情和严谨的态度。这本书让我看到,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引领。它让我明白了,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下,一个民族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学术的追求,也能够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评分

2. 老实说,一开始拿起这套《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时,我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历史资料。然而,翻开第一页,我就被深深吸引了。郑天挺先生的日记,与其说是记录,不如说是他在那个特殊时期与自己、与历史进行的一场真诚对话。他的笔触细致入微,从每天的天气变化、食物的来源,到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与同事学生的交流,甚至是生活中的点滴琐事,都一一被记录下来。这些看似平凡的细节,却串联起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能感受到他在战乱年代的焦虑与不安,也能体会到他对学术的热情与执着。尤其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在生活如此艰苦的情况下,西南联大的师生们依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这种精神力量,是多么的可贵!我特别留意他记录的关于学术研究的部分,那些关于历史考据的讨论,那些关于治学方法的思考,即使放在今天,也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他对于文献的严谨态度,对于史实的求真精神,都让我肃然起敬。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学者在乱世中的坚守,一个知识分子在国家危难时的担当。它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是一种对精神的传承,一种对后人的启迪。它提醒着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不能丢掉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

评分

9. 阅读《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我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时代。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真实性和感染力。郑天挺先生以一个亲历者的视角,将西南联大的点点滴滴展现在读者面前。我被书中对当时社会背景的描绘所吸引,日寇的侵略,物价的飞涨,生活的艰辛,都让我真切地感受到那个年代的动荡与不安。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却表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对学术的执着。他记录的许多学术讨论和研究的片段,都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思想的激荡和学术的繁荣。我特别喜欢他对于学术研究方法的探讨,以及他对史料的严谨态度。这让我看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让我深刻理解,在民族危难之际,知识分子所肩负的责任,以及他们如何用知识和智慧,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播撒希望。

评分

7. 当我拿到《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这套书时,我期待的是一本充满学术气息的历史著作。然而,它带给我的远不止如此。郑天挺先生的日记,如同一面清澈的镜子,映照出了那个动荡年代里,一群知识分子的生活轨迹和精神世界。我被他描述的日常生活所吸引,那些关于食物的简陋,关于衣物的寒酸,关于交通的不便,都让我真实地感受到西南联大在艰苦条件下办学的不易。但更让我感动的是,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师生们依然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学术的热情。他记录了许多关于讲座、研讨会以及学术争鸣的片段,这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思想的活跃和学术的繁荣。我特别欣赏他对于细节的捕捉,比如他对某个历史事件的看法,他对某本史书的评价,都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历史学家的敏锐洞察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让我体会到,真正的学术,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对真理的追求,一种对民族文化的担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