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荷文化与中国园林 建筑 书籍 |
| 作者: | 李尚志 |
| 定价: | 228.0 |
| 出版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3-08-01 |
| ISBN: | 9787560987941 |
| 印次: | 1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大16开 |
| 内容简介 | |
| 荷花,是一道说不完,写不尽的文化主题。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为之留下无数名篇佳作。这些灿烂悠久的荷文化,在一年一度的全国 荷花展览会,以及各地举办的荷花文化节中,则呈现出创意新颖且丰富多彩的氛围。每临夏日,赏荷的人们熙熙攘攘,川流不息,流连在莲湖畔,或往返于荷池间。那赏荷人中,有的观荷之艳丽,举机摄下其摇曳多姿的芳影;有的品荷之淡雅,挥毫绘就其超凡脱俗的清秀;但,更多的是赞荷之高洁,用心感受其洁身自爱的美德。这就是荷花独善的文化内涵,也是荷花感人的魅力所在。 |
| 目录 | |
| 序一/王其超 序二/刘 水 前言/李尚志 上篇 荷文化与古代园林 新时期时期荷花在园林中应用之可能性 殷商时期荷花在园林中应用之可能性 中国早人工栽植的荷花池 《诗经》和《楚辞》中荷意象及园林水景 我国采莲文化的形成、演变及发展 “荷文化程式"在园林景观中应用及对后世的影响 荷文化在历代皇家园林中应用、传承与发展 论白居易的爱莲思想及白园莲景 荷花插花历史与发展 荷文化在“康乾盛世”得到应用、发展和创新 莲与佛的渊源以及荷文化在寺庙园林中的应用 中篇 荷文化在古代园林中的应用 我国荷文化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近现代以荷花为市花城市的文化历史背景 园林中荷花景题的文化内涵及审美特征 荷文化与现代园林地产广告 贵港荷城 西江明珠 园因荷美 荷以园艳 荷花名镇 节庆创新 莲景禅韵 一方圣景 荷花 园林典范 伟人故里 名荷竞妍 园林建筑中的荷饰与雕塑景观 下篇 荷文化杂论 荷花展览会(或荷花节)与荷花生日 《红楼梦》莲意象与大观园莲景解读 从“寒月芙蓉”评蒲松龄的超前意识 荷花的文学形象 莲与古代生殖崇拜 莲与道教之渊源 赏荷与音乐 《爱莲说》与禅宗思想 划时代巨著 谱新章 “孙文莲”莲实探究 睡莲在我国园林中应用及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后记 |
| 编辑 | |
| 这本书简述了荷花所蕴含的涵义,让我们在阅读时就像是在欣赏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荷花艳丽端庄,清香淡雅,出泥不染,洁身自爱;且没有半点矫揉造作,虚张声势。于是赏荷,更能提高我们对于事物的审美,保存那一份纯真的心。 |
| 前言 | |
| 中国荷文化灿烂而悠久,博大且精深,无愧为百花园中的瑰宝,中华文库的奇葩。随着我国荷花事业的迅速发展,荷文化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中国荷花品种图志》中陈述了“荷花种源及其分布”和“栽培史略与古代品种”;后来,又在《中国荷花品种图志·续志》里撰写了“中国荷花发展历程”和“灿烂的荷文化”两章,这些初探,为全国荷界后来者进一步探讨荷文化,或许起了点抛砖引玉的作用。目前,全国各地掀起了文化建设高潮,好友尚志同志与时俱进,将他近期完成的《荷文化与中国园林》书稿,悄然送到了我的案头。 |
| 摘要 | |
| 荷花是地球上早发生的被子植物种属之一,在华夏大地广为分布,很早就被我们的祖先所食用[1],我国荷花专家王其超和张行言教授所著《荷花》、《中国荷花品种图志》、《中国荷花品种图志?续志》对古代荷花的应用作了较详细地论述[2]。而荷花的应用究竟始于何时?历代史书未见确切的记载,故笔者根据相关史料,就新石器时代荷花的生长环境及应用状况,在王其超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再展开深入的探讨。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新石器时代属石器时代的后期(距今约从1.8万年至4000多年),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是农业、畜牧业的产生和磨制石器、陶器、纺织的出现[3]。根据考古研究表明,荷花被先民所认识,是由了解其生长环境,到采摘莲实及掘藕;后逐渐引种栽培到生活上应用的过程。因而,笔者循此逻辑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觉得“荷文化”和“中国园林建筑”这两个主题放在一起,会不会有些牵强。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甚至可以说是大错特错。作者以一种极其巧妙的方式,将荷花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与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意境营造以及审美取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角。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荷花在哲学、宗教、文学等方面的深厚文化内涵,还深入剖析了荷花作为一种重要的园林元素,是如何被融入到园林设计中的。我看到了书中关于“莲池”、“荷塘”在园林中的作用,它们不仅是视觉的焦点,更是情感的寄托,是文人雅士们寄情山水的绝佳场所。作者还通过大量的实例,比如某某园林的荷花池是如何布置的,周边的建筑又如何与之呼应,让我对园林的设计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我一直以为园林设计就是“堆砌”一些花草树木,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其中蕴含的东方哲学和人生智慧。比如,书中提到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这本身就是一种高洁的品格,而这种品格恰恰是中国文人所追求的。将这种意境融入园林,就使得园林不仅仅是一个游憩之所,更是一个净化心灵、修身养性的空间。这种跨领域的结合,让我感到非常惊艳,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情有独钟,总觉得那是一种融合了自然美学和人文精神的独特艺术。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份好奇心。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和深入的方式,为我解读了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的灵魂。我之前总觉得园林里的建筑,无论是亭子、廊架还是桥梁,都是为了点缀风景,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们背后更深层次的设计理念。作者详细阐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如何体现在园林建筑的选址、造型、色彩乃至于材料选择上的。我尤其被书中对“意境”的解读所打动,那些看似随意的布局,其实都蕴含着设计师的巧思,力求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无限的诗情画意。比如,书中对“借景”手法的剖析,让我明白了为何有些园林建筑能够将远处的山峦、河流巧妙地纳入景致之中,形成一幅幅天然的画卷。还有关于“虚实相生”的理论,更是让我领略到中国古典建筑的精妙之处,那些留白的设计,反而更能激发观者的想象力,营造出深邃幽远的意境。我原本以为这本书可能会比较枯燥,但作者的文笔通俗易懂,而且穿插了大量的古代诗词歌赋和绘画作品作为佐证,使得阅读过程妙趣横生,仿佛在和古人对话,在品味他们留下的艺术瑰宝。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让我爱不释手!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的装帧吸引住了,古朴典雅,充满了东方韵味。翻开扉页,一股淡淡的书香扑鼻而来,瞬间勾起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遐想。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叙述流畅而富有诗意,仿佛把我带入了一个宁静致远的古典园林之中。书中对荷花意境的描绘,无论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还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壮丽景象,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让我深刻体会到荷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的纯洁、高雅和坚韧。而且,作者还将荷花的文化意蕴巧妙地融入到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析之中,让我看到了园林设计中蕴含的深邃哲学和美学思想。我之前对园林只是停留在“好看”的层面,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园林不仅仅是物质的堆砌,更是精神的寄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化体现。书中对各个园林景点的细节描写,比如假山、流水、亭台楼阁的布局,以及植物的搭配,都充满了匠心独运的思考。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苏州园林的部分,那些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的设计,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让我流连忘返。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感悟。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中国园林,一个与荷花紧密相连、充满诗意和哲理的园林。我一直以为园林设计更多的是一种技术性的工作,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它其实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体现。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不仅仅是在介绍园林,更像是在讲述一个关于文化传承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静”与“动”的对比分析,荷花在静谧的水面上亭亭玉立,而周边的流水、亭台则赋予了园林生机与活力。这种对比,恰恰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动静结合”思想的体现。书中还引用了大量古人的诗词、画作,让我得以窥见古代文人墨客们对园林和荷花的理解,他们的情感和寄托,都浓缩在那些优美的文字和画面之中。我发现,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成为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正是因为它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美学追求。荷花作为其中的重要元素,更是为园林增添了不可言说的韵味。它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国园林,也让我对“文化”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历史的沉淀,更是活生生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精神财富。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就像在炎炎夏日里突然发现一汪清泉,让人心旷神怡。我原本对“荷文化”和“中国园林建筑”这两个概念的连接点并不清晰,甚至有些模糊,但这本书以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为我揭示了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并没有停留在对荷花外在形态的描绘,而是深入挖掘了荷花在中国文化中,尤其是在文人阶层心中所代表的品格和精神。我通过这本书,看到了荷花如何成为一种高洁、正直、不屈的象征,这种象征意义又如何巧妙地融入到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之中,体现在建筑的选材、布局,甚至是一草一木的种植上。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隐逸”和“自然”的论述所吸引。很多文人建造园林,不仅是为了观赏,更是为了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而荷花,恰恰是这种理想化生活意境的完美载体。书中对具体园林案例的分析,让我看到了荷花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观赏植物,更是作为一种意境的营造者,它赋予了园林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我之前对中国园林建筑的理解,更多停留在其外在形式的美感,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其内在的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这种从“形”到“神”的升华,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