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营造法式》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典”。全书共三十六卷,其中图样六卷,几乎囊括了当时建筑工程以及与建筑相关的各个方面,把当时和前代工匠的建筑经验加以系统化、理论化,提出了一整套木构架建筑的模数制设计方法,并提供了珍贵的建筑图样。全书体系严谨、内容丰富,是中国古代建筑科学技术的一部百科全书。本书对原著文字部分进行了注释和解读,将图样部分的图有选择性地插入内文合适的地方,形成了“古文配古图,古图释古文”的特点。另外,在“原典图说”版块中,编者对原著中涉及的相关建筑,不仅配上了实景图,还进一步给予了专业性的解读。这不仅让读者对古典建筑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而且还融学术性、趣味性和欣赏性为一体,是古籍中难得的很好读本。本书适合建筑师、建筑史学者、建筑专业师生、建筑爱好者、艺术设计专业师生以及相关专业人员阅读。 (宋)李诫 著;吴吉明 译注 吴吉明,男,1978年出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不错建筑师、北京土木建筑学会秘书处主管、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人资环专委会委员、九三学社北京城建委委员、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第二届专家委员会专家、CEA总工之家智库专家,同时也是知名旅行摄影师,自媒体人。 无读完这本书的初步感受,是惊喜与敬畏并存。对于《营造法式》这样一部重要的古代技术文献,其原文的晦涩程度堪称“天书”,即便是业内专家也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去解读。而这部《营造法式》注释与解读,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它以一种极为审慎和细致的态度,将原文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阐释。我特别欣赏的是,注释者并没有简单地做字面翻译,而是结合了大量的考古发现、传世建筑实例以及相关的历史文献,进行多角度的解读,力求还原原文的真实语境和深层含义。举个例子,关于“斗拱”的构造,原文的描述可能极其精炼,而这本书的解读则会详细到每一块木件的形状、尺寸、榫卯方式,甚至其在力学上的作用,都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这种“透彻”的讲解,让原本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可见,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古人对于建筑结构的精妙构思和对物理规律的精准把握。它不仅是一次对古代工匠技艺的致敬,更是一次对中华民族卓越工程智慧的挖掘和传承。这本书无疑为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人,提供了一份极其宝贵的学习资源。
评分这部《营造法式》注释与解读,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所展现出的严谨治学态度和人文关怀精神。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智慧感到好奇,而《营造法式》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然而,原文的古文和专业术语,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幸运的是,这部书的作者们,以一种近乎苛刻的认真,为我们扫清了障碍。我初步浏览了其中关于“勘察与设计”的部分,其详细程度令我惊叹。书中不仅解释了原文关于选址、地质勘探的原则,还结合了风水学、环境学等方面的考量,力图还原当时完整的决策过程。更让我感动的是,作者们在解读中,并没有将古人仅仅视为“工程师”,而是充满了对他们作为“匠人”和“艺术家”的尊重。书中可能还会提及一些关于工匠的伦理、材料的来源,甚至他们生活的一些细节,这些都让古代的建筑活动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人情味。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古代工匠群体生活、智慧与技艺的生动写照。它让我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所在,也让我对那些默默奉献的古代匠人,充满了由衷的敬意。
评分这部《营造法式》注释与解读,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严谨的学术性和高度的普及性巧妙结合。我一直觉得,一些经典的古代文献,虽然价值连城,但其语言的隔阂往往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而这本书的作者,显然在这方面下了苦功。他们没有选择走纯粹的学术论文路线,而是另辟蹊径,试图架起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我翻阅了一下关于“屋顶结构”的部分,原文的描述可能仅仅是寥寥数语,但注释者却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解释了不同屋顶形式的建造方法、材料选择,以及它们所包含的象征意义和实用功能。书中出现的插图和模型,更是直观地展示了那些复杂的建筑构件是如何组装起来的,仿佛亲眼见证了工匠们如何在工地现场挥洒汗水。而且,我注意到,作者在解读过程中,还会引用一些宋代及之后的建筑史料,甚至是近现代的建筑考古报告,这使得解读更加全面和立体。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讲解方式,让我这个对建筑略知一二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深刻的理解和启发。它不仅仅是关于“怎么建”,更是在讲述“为什么这样建”,其中蕴含的文化和哲学思想,同样令人着迷。
评分作为一名对古代工艺美学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之所以选择这部《营造法式》注释与解读,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我一直认为,建筑不仅仅是简单的堆砌,更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的载体。而《营造法式》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百科全书,其价值不言而喻。但原文的艰深,总是让人觉得可望而不可即。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尘封的宝藏之门。我尤其好奇书中关于“装饰构件”和“材料应用”的部分。我常常在古建筑中被那些精美的砖雕、木刻和彩画所吸引,却不了解它们背后的工艺和设计理念。这部书的解读,是否能让我更深入地理解这些装饰的象征意义,以及古人是如何巧妙地运用各种材料,达到既实用又美观的效果?我期待看到,在注释者的带领下,我能够透过那些古老的文字,看到工匠们是如何用智慧和双手,创造出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这不仅仅是一次对建筑技术的学习,更是一次对中国古代审美情趣和文化精神的深度探索。
评分这部《营造法式》注释与解读,初拿到手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封面设计古朴典雅,隐约透出中国古代建筑的韵味,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触碰到了那些曾经辉煌的宫殿、庙宇和园林。翻开书页,泛黄的纸张散发出淡淡的书香,让人瞬间沉浸其中。虽然我并非建筑专业人士,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建筑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了解到《营造法式》是中国古代最权威、最详尽的建筑技术文献,历来被奉为圭臬,但其原文的古奥难懂,始终是阻碍大众理解的鸿沟。因此,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这样的普通爱好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建筑智慧殿堂的大门。光是目录就令人期待,它似乎将引领我一步步解开那些尘封的技艺,去探寻古人是如何在没有现代机械的时代,建造出如此雄伟壮丽、精巧绝伦的建筑。从选址、设计,到木作、石作、砖瓦、彩画……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智慧和匠心。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看似神秘的术语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严谨的科学原理和人文关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本穿越时空的文化指南,让我有机会与古人的智慧对话,感受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