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10
《我与你》通过对关系世界三种维度的探索,启发人们和外部世界的相处之道,从而用更好的方式来回答"我该如何存在"的问题。马丁·布伯说,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当我放下预期和目的,以我的全部本真与一个人或事物建立关系时,我就会与这个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这种没有任何预期和目的的关系,即"我与你"的关系。
以子关系为例,很多父母声称自己爱孩子,但对孩子真实的愿望和感受不感兴趣,此时孩子就成为了父母表达爱的工具,他们的关系就是"我与它"的关系,而如果父母能放下自己的期望和要求去面对孩子,以自己的本真拥抱孩子的本真,他们的关系就是动人的"我与你"的关系。
爱情、友谊和同事关系,概莫能外。一个人是否真的存在,取决于是否被另一个人全心全意地"看到"。没有评价,没有控制,没有要求,只是此时此刻与另一个人"相遇"过,便是存在的证明。
马丁·布伯,MartinBurber1878-1965
出生于奥地利,哲学家、翻译家、教育家。
影响遍及整个人文学科,特别是在社会心理学、社会哲学和宗教存在主义领域。
译者简介
徐胤
青年学者、翻译家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博士在读
从事"文学与精神分析"方向研究
已出版译作《性学三论》《精神分析引论》
马丁·布伯对我的影响很大,他不是心理学家,是哲学家,他写了一本书《我与你》,特别薄,但一直以来都是我的指路明灯。
--武志红
交往为人性所必需,它的分寸却不好把握。帕斯卡尔说:"我们由于交往而形成了精神和感情,但我们也由于交往而败坏着精神和感情。"我相信,前一种交往是两个人之间的心灵沟通,他是马丁·布伯所说的那种"我与你"的相遇,既充满爱,又尊重孤独。
--周国平
在马丁·布伯看来,"我与你"只是生命的瞬间。这种相遇的境界或许太高,作为普通人,我们至少可以学习做到去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而不是父母的延续,更不是实现父母想象中功能价值的"它"。
--李雪
译者序
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后记
爱存在于"你"和"我"之间。没能从本质上理解这一点的人,其实根本不懂爱,反倒把自己所经历、感知、享受和表达过的感受当成是爱。爱有着一种无边无垠的影响力。身处其中、窥视其间的人,应该能看到他人摆脱束缚,投身忙碌之中;无论是善是恶,是智是愚,是美是丑,他都能真实地感受到他们,仿佛看到他们挣脱枷锁,走出困境,纷纷走到他面前,成为一个"你";性奇迹般地一次次重现,发挥着帮助、治疗、教化、鼓励和救赎的作用。爱是某个"我"对某个"你"的责任,存在于爱之中的东西,不可能在任何感受中存在。所有身处爱之中的人,无论尊卑,无论是备受宠爱的幸运儿,还是终生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恶徒,他们所爱皆人,并无差别。
相信生活纯朴的魔力吧,相信你在苍穹之下的祷告终有回报,你终将明白造物过程中的每一次等待、守候和"翘首以盼"的意义。每一句话都可能将你欺骗,但你且看,本质就生活在你的周围,无论你朝何处走去,你总能与它相遇。
自由的人不会有专断的欲求,他相信事实,也就是说:他相信"我"和"你"真实存在,也相信两者之间存在真实的联合。他相信命运,也坚信命运需要他:他不会束缚他,而是在等待他。发生的一切,不一定会如他所愿,但只要他做出了决定,该发生的总会发生。他不再干涉命运,却也不会听天由命。他倾听自身的变化,倾听本质进入世界的经过;但这并不是为了随之而去,而是为了用人的精神、行为和生死将其实现为理应实现的样子。我说他相信什么,其实是在说他遇到了什么。
专断的人什么都不相信,也什么都遇不到。他的眼里没有联合,只有外头那焦躁不安的世界和急功近利的欲望。我们只需要给被利用的事物安上一个古老的名字,就能将它排入神明之列。他说"你"的时候,心里想的其实是"可被我利用的你";被他称为命运的事物,其实只是他所能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事实上,他根本就没有命运,只能在自高自大的专断之中被事物和欲望所决定。
新书正版 我与你 [德] 马丁·布伯 著 20世纪“关系哲学”大师马丁·布伯毕生之作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新书正版 我与你 [德] 马丁·布伯 著 20世纪“关系哲学”大师马丁·布伯毕生之作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新书正版 我与你 [德] 马丁·布伯 著 20世纪“关系哲学”大师马丁·布伯毕生之作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