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期望在荒原、巨山,或者无法泅渡之河中遇见另一位伙伴。
人生更像是漫游在大海里的哥伦布,甚至不抱有遇见一块大陆的希望。
只有抛却失望的人,才能继续穿行在黑漆漆的密林中。
——周嘉宁
21世纪初的上海,二十岁的阳阳觉得自己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她在地下文学论坛、里弄咖啡馆与边缘音乐会中寻找着同类。十年过去,大部分的文艺青年被无益的幻觉耗干,生活一路走向沉闷,也有少部分人获得了命运的垂青,获得了世俗的成功。从什么时候开始,人生于阳阳而言更像是漫游在黑漆漆的密林,不再期望能遇见另一位伙伴。
她曾深刻地爱过一个浑然天成的天才,也在最迷惘失落时陷入与一个已成名中年作家的关系。然而她并不想成为谁的女友,她想成为的是艺术家本人——单独地,直接地,以正面强攻的姿态,面对整个外部世界……
在这部小说中,周嘉宁以冷峻穿透的笔触,勾画出一整代文学青年的精神流浪简史,独具一种忧郁气质。
##张新颖在为本书撰写的序言末尾提到一段关于帕慕克的经历。他“在一次访谈中说,他二十岁开始写作的时候,前辈作者会跟他谈生活,他反驳说,文学不是关于生活的,文学是关于文学的;四十年之后,他说,他们是对的,文学是关于生活,好作家要经历很多。”这段经历很有趣,而当它以箴言的形式被表述出来的时候,它同时成了指南和陷阱。当帕慕克在他年轻的时候固执的认为文学是关于文学的时候,他错了吗?其实并没有,而他花费的四十年也绝非一条弯路,恰恰相反,在他六十岁的时候,文学是关于文学的已经是一种前提了。事实上,文学并不急于讲所谓的生活倾倒给读者,作家必须从标点符号开始做起,控制句子的节奏,本能般的使用每一个词汇,最后写好一个句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本几乎被陈词滥调淹没的小说,其大厦的根本远没有达到支撑故事的坚实度。
评分##不够好。可能因为我对周嘉宁一直期望很高,所以看完心里最大的三个字就是不够好。她的短篇大大好过她的长篇。这篇很多很多的艰涩,是主角生活里有的,也是她难以招架带来的。唉。看完心里很多沉闷,却并不失落。
评分##如果没有后三分之一,这部小说基本就废了。起码后三分之一让人觉得她长脑子了,不像之前,或者,像同类女作家一样只会打着敏感的幌子,自以为是的写自己不值一提,夸大了的困惑~~~我反而觉得这才算是周的真正转型诶~~4.5
评分##上海特质的文艺青年精神流浪史
评分##这本可以和村上的《没有女人的男人们》对照看,《密林中》在讲女人如何绕过男人直接对抗世界,村上那本则是男人在被女人抛弃后如何面对世界。这本书不够聪明不够开拓,但它是诚实的,极其诚实地呈现了周嘉宁的困惑,所以评论是轻巧的,还是继续写吧。
评分##荒芜城让我失望极了,感觉写作者被自己的小说压得喘不过气控制不了。但是这一部,真的是太精彩了。有几处很深刻。周小姐一定会越写越好。
评分##我喜欢书中那种尖锐细微的东西,很真诚的一股劲儿,剥开写作圈子的壳子。周嘉宁对写作圈冷然的观察和描述,读来频频有被打脸的感觉。那些创作的男人们,在女人面前都显得虚张声势和自大自恋。
评分##看完的时候,雨已经停了。躺在沙发上看到客厅小小的正方形(3m*3m)白色的天花。生活里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这“不对”于我并不陌生。什么时候也变成了一个并不觉得一切会变好起来的人,但也只想依靠自己的力量活下去。另,很喜欢帆儿啊。
评分##一般般。太单薄。开头比后面好。越写越单薄。你是作家,你的小说不要写一个作家啊。人物就只有一个特点,一种样子么。这个人物像一个横断面。只说了一个意思~我想要才华而且憎恨庸常生活,我不在乎~只是表达想法的小说是小说吗,小说还是应该塑造人物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