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建築曆史宗師梁思成先生助手,以良心鑄就品質。
行程六十萬公裏,考察數韆處遺跡,復原消失的城市。
為先民城建智慧立傳,為今世城市設計開路。
中國兵器通史拓荒巨著,以小器見證中國五韆年文明史。
100多種乾隆等私傢珍貴藏器公開;982幅古兵器圖片,立體展示兵傢思想流變;數韆條圖注,無縫詳解縱橫戰場的神兵利器。
這不僅是一部兵器通史,還是收納中國傳統文化的紙上博物館。
中國古代兵器研究的先驅周緯先生的《中國兵器史》一書是中國古兵器研究領域至今的通史類讀物,被視為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研究的經典之作,以詳實的文獻史料,稀有的兵器實物照片,研究瞭中國古代兵器的發展源流、形製演變與製作工藝。
周緯,中國古代兵器研究的先驅,曾參加中國政府代錶團齣席巴黎和會。周緯先生雖以外交、法學及經濟為,卻廣泛接觸兵器研究者和收藏傢,遍訪圖書館與博物館,搜集研讀相關著述,更齣資收集瞭幾百件古兵器珍品和近萬幅資料圖片。在大量手資料的基礎上,他對中國曆代兵器的發展源流、形製演變、製作工藝進行瞭開拓性的研究,取得瞭豐碩的成果。
導 言
章 石兵 (角、骨、 蚌、 玉兵器附)
節 原始石器時代及舊石器時代之石兵/ 1
第二節 中石器時代之石兵/ 11
第三節 新石器時代之石兵/ 11
第四節 石銅器時代之石兵/ 23
第五節 玉兵/ 26
第二章 銅兵
節 銅器時代/ 29
第二節 三代銅兵/ 32
甲 所謂夏代銅兵/ 33
乙 商殷銅兵/ 33
丙 周代及春鞦、 戰國銅兵/ 40
壹 周代及春鞦、 戰國長兵/ 41
子 周戈/ 41
醜 周戟/ 57
寅 周矛/ 62
卯 周殳/ 65
辰 周代劈斫長兵/ 66
貳 周代及春鞦、 戰國短兵/ 69
子 周刀/ 70 醜 周劍(附)/ 70
叁 周代及春鞦、 戰國射遠器/ 101
肆 周代及春鞦、 戰國防禦武器/ 107
第三節 三代以後之銅兵/ 113
甲 秦代銅兵/ 114
壹 秦代長兵/ 114
貳 秦代短兵/ 114
叁 秦代射遠器 / 115
肆 秦代防禦武器/115
乙 漢代銅兵/ 115
壹 漢代長兵/ 115
貳 漢代短兵/ 117
叁 漢代射遠器/ 119
肆 漢代防禦武器/121
伍 附銅鼓/ 122
丙 兩晉、 南北朝及唐代銅兵/ 132
第三章 鐵兵(包括鋼兵)
節 周代鐵兵/143
第二節 秦漢鐵兵/146
第三節 晉唐鐵兵/147
第四節 宋代兵器/148
壹 宋代長兵/ 149
貳 宋代短兵/ 149 叁 宋代射遠器/ 150
肆 宋代防禦武器/154
子 宋代衛體武器/154
醜 宋代守城武器/157
第五節 元代兵器 (遼、 金、 西夏附) / 157
壹 元代長兵/ 159
貳 元代短兵/ 160
叁 元代射遠器/ 164
肆 元代防禦武器/165
第六節 明代兵器/166
壹 明代長兵/ 169
貳 明代短兵/ 171
叁 明代係兵/ 172
肆 明代射遠器/ 173
子 明代弓箭/ 173
醜 明代火器/ 173
伍 明代防禦武器/175
陸 明代冶鐵鑄兵之法/ 177
第七節 清代兵器/180
壹 清代長兵/ 181
貳 清代短兵/ 183
子 清代刀及寶刀/ 183
醜 清代寶劍/ 185
寅 清代雜形短兵/188
叁 清代射遠器/ 189
子 清代暗器/ 189
醜 清代弓弩/ 199
寅 清代槍炮/ 202
肆 清代防禦武器/206
子 清代防守武器/206
醜 清代衛體武器/206
第八節 邊疆各族兵器/ 210
壹 邊疆各族長兵/211
貳 邊疆各族短兵/211
子 邊疆各族之刀/211
醜 邊疆各族之劍/213
寅 邊疆各族之標槍/215
卯 邊疆各族其他短兵/ 216
叁 邊疆各族射遠器/ 216
子 邊疆各族之弓矢及箭筒/ 216
醜 邊疆各族之火器/ 217
肆 邊疆各族防禦武器/ 217
子 邊疆各族防守武器/ 217
醜 邊疆各族衛體武器/ 218
伍 邊疆各族之鼓/218
圖版/220
插圖目次(共一百二十八器)
圖 仰韶期之骨石閤製刀/ 24
第二圖 石戈/ 41
第三圖 戈之安置法/ 42
第四圖 各地齣土商、 周、 戰國銅戈之形式變遷略圖/ 43
第五圖 程瑤田氏所擬之戈柲圖/ 45
第六圖 馬衡氏所仿造之戈柲/ 46
第七圖 郭寶鈞氏擬戈柲想象圖/ 47
第八圖 辛村與戈同齣土之角質鈎/ 48
第九圖 衛墓齣土之銅鈎/ 49
第十圖 衛墓齣土以銎受柲之銅戟/ 53
第十一圖 程瑤田氏所繪倨句度法生於矩之圖/ 55
第十二圖 歐洲青銅器時代之勾兵/ 56
第十三圖 程瑤田氏初擬戟製圖/ 56
第十四圖 程瑤田氏再擬戟製圖/ 58
第十五圖 《揅經室集》 載龍伯戟圖/ 58
第十六圖 郭沫若氏所擬雄戟想象圖/ 59
第十七圖 鬍肇椿氏實測之銅戟及鐵戟圖/60
第十八圖 衛墓齣土 戟/ 61
第十九圖 銅矛之形式/ 63
第二十圖 殷虛齣土銅矛/ 64
第二十一圖 戰國越王矛/ 64
第二十二圖 周初玉矛/ 65
第二十三圖 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六年英國倫敦之中國藝術展覽會
中各國博物館及收藏傢送往陳列之中國周代銅矛頭/ 65
第二十四圖 商殷銅刀/ 69第二十六圖 甲種實莖有後銅劍/ 74
第二十七圖 甲種銅劍深刻陽文凸體花紋之劍格(臘)/ 75
第二十八圖 劍格(臘)上精刻鳥篆書之春鞦、 戰國名劍/ 76
第二十九圖 乙種空莖銅劍/ 78
第三十圖 波斯齣土與乙種劍相類似之管柄銅劍/ 79
第三十一圖 戊種冠首及無首銅劍/ 83
第三十二圖 程瑤田氏所圖示形式特異之中國古代銅劍/ 84
第三十三圖 空體筒形銅莖之剖麵形/ 90
第三十四圖 日本名手所鑄刃上齣現平麵天然花紋之良刃/ 99
第三十五圖 殷虛銅矢/ 101
第三十六圖 程瑤田氏所圖矢人為矢三等之圖/ 106
第三十七圖 周代及春鞦、 戰國之銅鏃和有銘之銅鏃/ 107
第三十八圖 殷代銅盔/ 108
第三十九圖 石冠/111
第四十圖 漢刀筆/117
第四十一圖 漢代銅弩機詳圖/ 120
第四十二圖 銅鼓鳥首花紋變遷圖/ 130
第四十三圖 唐宋殘甲片/ 139
第四十四圖 西夏文青銅小刀二柄/ 142
第四十五圖 漢代鐵杆銅鏃/ 144
第四十六圖 日人所藏唐人佩劍圖/ 148
第四十七圖 清代弩弓/ 200
第四十八圖 清代彈弩/ 200
第四十九圖 弩弓之機/ 201
第五十圖 蜀漢諸葛武侯弩/ 201
圖版目次(共八百五十四器)
圖版 原始石器時代及舊石器時代之石兵、 骨兵/ 221
第二圖版 中石器時代之石兵/ 223
第三圖版 新石器時代之石斧/ 224
第四圖版 新石器時代之石刀/ 226
第五圖版 河南殷虛齣土石刀/ 227
第六圖版 新石器時代之石矛頭及石鏃/ 228
第七圖版 新石器時代之骨兵及貝兵/ 230
第八圖版 石銅器時代之骨、 角、 蚌貝兵器/ 232
第九圖版 三代玉兵/ 234
第十圖版 三代玉兵/ 236
......
在《中國城池史》一書中,古建築專傢張馭寰先生以深入淺齣的語言為大傢展現瞭我國古人的城建智慧,與其背後的文化底蘊。我國城池開始甚早,經過五韆多年築城的發展,曆代建設的城池,從都城到一般城池,近於韆座,再加上明清以來各縣鎮建城至少有三韆多座,總計四韆至五韆座城池。這是浩大壯偉的工程,顯示齣中國先民的氣魄。這些城池不僅僅數量多,而且其中有許多城池規劃設計手法與做城市規劃有直接應用的意義。
張馭寰,古建築專傢、建築史學傢,吉林省舒蘭縣人,畢業於東北大學工學院建築係,現為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教授。曾擔任建築大師梁思成先生的秘書,在他身邊工作多年,受梁先生嚴謹治學風格的熏陶,辛勤耕耘,對中國古代建築、建築史有著深入獨到的見解。
序言 / 1
緒論 / 1
章 都城與一般城池 / 1
早期城池 / 1
史前藤花落古城 / 1
鄭州商城 / 3
洛陽東周王城 / 7
古晉城 / 9
春鞦戰國時代 / 13
臨淄城 / 13
楚國紀南城 / 16
燕下都 / 20
鄭韓故城 / 26
趙武靈王城 / 28
鄭國京城 / 30
薛國故城 / 31
魯國故城 / 33
《考工記》 中的王城圖 / 35
秦漢時代 / 37
秦鹹陽城 / 37
西漢長安城 / 41
昆陽故城 / 45
山陽故城 / 51
李固城 / 53
漢王城? 楚王城 / 56
漢代市井與市場 / 60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 62
吳國建業城與東晉建康城 / 62
曹魏鄴城 / 65
大夏國統萬城 / 69
北魏平城 / 71
北魏洛陽城 / 73
隋唐時代城池 / 76
唐長安城 / 76
唐東都洛陽城 / 80
唐代鎖陽城 / 83
敦煌壁畫上的土城 / 85
吐魯番高昌城 / 87
交河故城 / 92
渤海國東京城 / 96
第二章 宋代以後城池 / 99
宋代城池 / 99
北宋東京城 / 99
南宋臨安城 / 106
南宋靜江府城 / 110
南宋平江府城 / 120
新發現的宋代城門樓 / 123
遼金時代城池 / 125
遼上京城 / 125
遼順州城 / 127
遼成州城 / 129
金上京會寜府 / 132
城四傢子古城 / 135
元代城池 / 138
元上都 / 138
元大都 / 141
元集寜路故城 / 145
元代應昌路城 / 148
內濛古黑城 / 149
明清時代城池 / 151
明代南京城及宮殿 / 151
明代鳳陽城 / 154
一座明代鎮城 / 157
明清北京城 / 161
荊州城 / 165
開封城牆現狀考察記 / 169
關於村鎮 / 172
第三章 城池選地及城形狀之選擇 / 176
對方形城池之探源 / 176
沿江河湖海建設的城池 / 179
我國的正圓形城池 / 182
丹徒縣城(不規則的城池)/ 185
古代城池分城的意義 / 187
古代因地製宜建立的城池 / 190
關於建設關城的意義 / 193
第四章 城牆與城門 / 196
城牆、 垛口、 馬道 / 196
硬樓、 團樓、 敵樓 / 201
城門與城樓 / 203
古代甕城的建立與發展 / 208
我國角樓的發展 / 211
利用自然高颱做城牆 / 215
第五章 城內道路的規劃方式 / 218
我國城池街道規劃的原則 / 218
古城道路規劃的啓示 / 220
城池裏主要大街——天街的設計構想 / 222
“大街小巷” 的規劃方式應當繼承 / 225
河街與水巷 / 228
曆代都城街坊劃分及尺度概念 / 231
關於城池裏的斜街 / 233
對城池裏奇異形道路的剖析 / 235
古代城鎮路麵的解決 / 237
城鎮裏的騎樓 / 239
第六章 城池建設與水 / 242
城池與用水的關係 / 242
古代城池裏引水入城的方式 / 243
對水網城池的分析 / 246
城池內外的池與湖 / 247
城鎮裏對水井的設置 / 248
岸壁與碼頭 / 251
水門、 水柵、 水閘 / 252
大河引入城池之手法 / 254
第七章 城池與山的關係 / 256
古代建城對山的運用 / 256
城外山的處理 / 258
慈溪縣城 / 261
山頂城池 / 262
第八章 城鄉商肆與橋梁 / 265
古代城鄉商肆與集市 / 265
對古城鎮裏空場的認識 / 267
城池中橋的發展 / 268
城內立交橋 / 271
城池與防火 / 273
第九章 城池裏公共建築之布局 / 276
宮廷建築群與城池的關係 / 276
城池裏的縣級衙署建築 / 279
城池中心部位景觀建築 / 282
城池裏的廟宇 / 285
城池裏的寺院 / 287
城池裏的書院 / 288
城池中的塔 / 291
在城牆頂端建立文峰塔 / 294
城池裏對民居的規劃 / 295
城池裏大的跨街樓 / 296
城池裏的牌坊 / 298
城池中的五大建築 / 302
第十章 對特殊城池的分析 / 305
為廟宇建城的方式 / 305
對為寺院建城的探討 / 308
為陵建城 / 310
為大型宅第建城 / 311
沿海衛城 / 313
第十一章 城池的綠色景觀和藝術景觀 / 325
城池裏園林的布局 / 325
城池內外的綠化 (街路藝術) / 327
寺廟裏的綠色景觀 / 328
城池裏街道對景及端景 / 329
第十二章 城池裏軍事防禦方式 / 332
大教場與演武場 / 332
城外的鹿腳與地包 / 334
對古代城防建築工程的闡述 / 335
護城河與入門橋 / 337
“城門不相對 道路不直通” 的設計原則 / 340
城池中的望樓 / 341
“弧牆” 與 “圓角牆” 的意義 / 343
平涼府城 / 344
壽州城是我國完整的土坡戰城 / 346
第十三章 關於築城的施工方法 / 350
春鞦戰國築城施工的方法 / 350
春鞦時代鄭國京城已用腳手架施工 / 351
築城的工具——石夯、 鐵夯、 木夯 / 353
夯土、 版築、 土坯 / 355
關於磚與石城牆的建造 / 356
關於我國夯土築城的發展 / 358
第十四章 具體實例分析 / 360
寶坻舊城規劃之特色 / 360
文水縣城 / 363
高淳縣城 / 364
奉賢縣城 / 366
溧陽縣城 / 368
歙州城垣布局 / 370
古潼關城樓成為一紙雲煙 / 372
本書參考書目 / 374
後記 / 376
--------
| ||||||||||||||||||||||||||||||||||||||||||||||||||||||||||||||||||||||||||||||||
這套書我算是買對瞭!當初在書店翻到它的時候,就被厚重的裝幀和泛黃的書頁吸引瞭,感覺就像是時光的沉澱。雖然是現代印刷,但那種懷舊感十足。我一直對古代的城市規劃和防禦體係很感興趣,總覺得那些古老的城牆、城門、護城河裏藏著太多故事。拿到書後,迫不及待地翻閱,雖然我還沒完全看完,但光是目錄和一些零散的章節,就讓我看到瞭一個無比宏大的中國古代城市畫捲。從早期的土城、石城,到後來的磚石城垣,再到軍事要塞的建設,每個時期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和演變。書中對不同地區、不同朝代的城池進行瞭細緻的梳理,比如北方邊境的雄偉關隘,江南水鄉的精緻水城,還有一些早已湮沒在曆史長河中的古城遺址,作者都盡量搜羅史料,進行瞭詳實的描述。尤其是關於城池的功能性,不僅僅是防禦,還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以及城市布局如何體現當時的社會結構和理念,這些都讓我大開眼界。我尤其喜歡書中穿插的那些古地圖和建築復原圖,雖然可能有些是推測,但足以幫助我這個非專業讀者更直觀地理解那些復雜的城市結構。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能讓你沉浸在曆史中的好書,非常值得細細品讀,也為我後續深入研究古城曆史打下瞭很好的基礎。
評分我最近沉迷於研究中國古代軍事科技,所以一眼就看中瞭這套書,特彆是《中國兵器史》的部分。一直以來,我對古代的刀槍劍戟、弓弩、火器等等都充滿瞭好奇,想知道它們是如何演變的,在古代戰爭中起到瞭怎樣的作用。拿到書後,它的內容可以說超齣瞭我的預期!作者的考證非常紮實,從最古老的石器、青銅器時代的兵器,一直講到火器逐漸成熟的明清時期,每個階段的代錶性兵器都有詳細的介紹。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不僅列舉瞭兵器的名稱和形製,還深入分析瞭它們的設計原理、材質選擇、製造工藝,甚至包括瞭不同兵器在戰場上的戰術運用。比如,書中對各種弓弩的射程、威力、裝填速度的對比分析,對各種冷兵器的優劣勢探討,以及對早期火器如突火槍、火炮的演變過程的梳理,都讓我覺得非常精彩。書中還配有大量的插圖和模型圖,清晰地展示瞭兵器的細節,這對於我這種視覺型學習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冷熱兵器結閤的論述,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瞭古代戰爭的形態。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古代的軍事智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意識到,這些冷冰冰的金屬背後,是無數工匠和軍事傢的智慧結晶。
評分我買這本書主要是想瞭解一下中國古代的城市發展曆程,特彆是它們是如何從一個小小的聚落發展成為繁華的都市的,書中這方麵的內容確實讓我非常滿意。作者從地理環境、曆史背景、社會經濟等多個角度,對中國古代城市的起源、發展、演變進行瞭係統性的梳理。我讀到瞭一些關於早期聚落如何逐漸形成城市雛形,以及不同時期城市在選址、規劃、功能上的差異。比如,書中對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都城布局分析,讓我看到瞭當時政治格局對城市建設的影響;而對宋代城市商業化的描寫,則讓我感受到瞭那個時代經濟的繁榮。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典型城市案例的研究,比如長安、洛陽、開封等,作者通過對這些城市的興衰變遷的講述,勾勒齣瞭中國古代城市發展的宏大脈絡。書中還探討瞭城市的功能演變,從最初的軍事堡壘,到後來的政治中心、經濟樞紐,再到文化交流的場所,這些都讓我對城市的理解更加全麵。書中的一些曆史插畫和地圖,也非常有助於我理解當時的城市形態和規模。這套書讓我對中國古代城市的認識,不再是碎片化的印象,而是有瞭一個更係統、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作為一名建築愛好者,尤其是對中國古代建築情有獨鍾,這套書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對中國古代建築的宏偉氣勢和精巧設計贊嘆不已,但往往隻能看到一些零散的資料。這套書的齣現,正好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知識空白。它不僅涵蓋瞭中國古代建築的宏觀概述,還細緻地探討瞭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建築風格。從宮殿、廟宇、園林,到民居、城防,幾乎囊括瞭古代建築的方方麵麵。書中對建築的選址、布局、結構、材料,以及裝飾藝術都進行瞭深入的闡述。我尤其欣賞作者對建築背後蘊含的哲學思想和文化象徵的解讀,比如太和殿的等級森嚴,蘇州園林的麯徑通幽,這些都讓我對古代建築有瞭更深的理解,不再隻是看個熱鬧。書中大量的建築圖片和手繪圖,讓我仿佛置身於古老的建築群中,近距離感受它們的魅力。我還在書中找到瞭關於一些著名古建築的詳細介紹,比如故宮、長城、大雁塔等等,這些都是我一直想深入瞭解的。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建築的博大精深,也讓我更加熱愛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軍事技術,特彆是武器裝備很感興趣,覺得它們是中國古代文明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這套書裏關於兵器曆史的內容,真的讓我大開眼界。作者對於從古代的石器、骨器時代開始,一直到冷兵器鼎盛時期的各種兵器,都進行瞭非常細緻的梳理和介紹。我讀到瞭很多關於不同時期、不同兵種所使用的武器的詳細描述,比如刀、槍、劍、戟這些冷兵器,還有弓、弩這些遠程攻擊武器。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不僅介紹瞭這些兵器的形製和演變,還深入分析瞭它們的材質、工藝,以及在實際戰鬥中的運用。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攻防器械的討論很感興趣,比如雲梯、拋石機、床弩等等,這些都是古代戰爭中至關重要的裝備。書中的插圖和圖錶也非常豐富,清晰地展現瞭各種兵器的細節和結構,這對於我這種不太懂軍事技術的人來說,非常有幫助。通過閱讀這本書,我不僅瞭解瞭中國古代兵器的發展脈絡,也對古代軍事科技的成就有瞭更深的認識,覺得這是一部非常有價值的參考書,對於我理解古代戰爭和社會發展都有很大的啓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