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书名 | 人类活动中的理性 | ||
| 作者 | (美)赫伯特·西蒙 胡怀 冯科 | ||
| 定价 | 32.00元 | ||
| ISBN号 | 9787549591763 | ||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 出版日期 | 2016-12-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32开 | 重量:0.4 | |
| 版次:1 | 字数: | 页码: | |
| 插图 | |
| 目录 | |
| 内容提要 | |
| 本书由经济学西蒙1980年代在斯坦福大学的三个讲座整理而成。三个讲座分别探讨了: |
| 编辑推荐 | |
| 此书内容是西蒙在斯坦福大学的三个讲座。由个人的有限理性,推到了公共和社会机构的有限理性,*终探讨解决的办法。清晰、有趣、幽默又极具启发性。正因为是讲座,他话题没边界,在其中可以感受到他的博学和睿智,不仅谈经济学,还谈到了人工智能、进化论、管理学、政治学,甚至文学,例如《战争与和平》、《正午的黎明》、《我的奋斗》等,不愧是20世纪全才式的“狐狸”。如果想对“理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或者想获得思想上的启发和生活决策上的建议,建议来听这三场讲座。2016,西蒙诞辰100周年,赶在2016年的尾巴出版,算是对这位大师的一个纪念吧。 |
| 作者介绍 | |
赫伯特·西蒙,因管理方面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在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有较深的造诣。曾任美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教授,自1949年起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担任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教授。1975年荣获图灵奖;1978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2001年,西蒙去世,享年85岁。 译者: 胡怀,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1999年起职于中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2004—2010年借调香港工作。现为中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已出版《亚当·斯密》(香港:中华书局2000年)等著作多部,在《经济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冯科,北京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现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经济所常务副所长、北京大学金融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并兼任多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先后主持或作为核心成员参与部委或企业的研究课题数十项,出版《金融脱媒之殇》(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等著作多部,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等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
| 序言 | |
这本书的书名就足够吸引人:“人类活动中的理性”。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情绪泛滥的时代,能够冷静下来思考“理性”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稀缺。我一直认为,理解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是洞察社会运行机制的关键。而“理性”这个词,往往被赋予了太多理想化的色彩,似乎每个人都应该是精打细算、永远做出最优选择的“经济人”。但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似乎远没有那么“理性”。我们会冲动消费,会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生气,会做出一些事后看来令人费解的决定。这让我对“理性”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提出的视角,是否能打破那种刻板的、理想化的理性模型?它是否能为我提供一种更贴近生活、更具解释力的理解人类决策过程的框架?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在现实的 Constraints(约束)下,人们是如何“就近取圆”(satisficing)地做出选择,而不是追求那种理论上的“最优解”。这种“有限理性”的观念,听起来就充满了现实的智慧,也更符合我观察到的身边人和自己行为的真实写照。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人类行为背后那复杂而又充满韧性的逻辑。
评分“人类活动中的理性”,这个书名让我想起了很多关于决策科学和行为经济学的讨论。我一直对人类为什么会做出某些看似“非理性”的决定感到好奇。我们常常被教育要理性思考,但现实生活中,情绪、直觉、社会影响等等因素,似乎总是能轻易地扰乱我们的“理性”判断。这本书是否会探讨这种“非理性”背后的“理性”呢?也就是说,那些看起来不那么符合逻辑的行为,是否在某种更广阔的视角下,其实是符合某种“更深层次”的理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让我能够重新审视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比如,为什么人们会愿意为一个“承诺”付出超出其经济价值的努力?为什么在面对风险时,人们的厌恶程度会随着财富的减少而增加?这些都是我一直想弄明白的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清晰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来阐释这些复杂的概念,让我能够真正理解“理性”在人类活动中的真正含义。
评分“人类活动中的理性”,这个题目本身就带着一种解谜般的吸引力。我一直觉得,人类的行为,无论多么看似随机或非理性,其背后一定隐藏着某种秩序或逻辑。只是我们往往被表象所迷惑,忽略了更深层次的驱动力。尤其是在阅读了大量的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著作后,我发现“理性”这个概念的内涵远比我们日常理解的要丰富和复杂得多。它不单单是逻辑推理的代名词,更包含着我们如何获取信息、如何处理信息、以及在信息不完全或不确定情况下的决策方式。我尤其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将“理性”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到“人类活动”中的。是会从微观的个人决策入手,分析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权衡利弊,做出选择的吗?还是会上升到宏观的社会层面,去探讨集体决策中的理性因素?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或许,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在面对相似情境时,不同的人会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而这些差异背后,又潜藏着怎样的“理性”基础。
评分“人类活动中的理性”,这个书名一听就让我觉得很有分量,也很有深度。我一直觉得,我们人类的很多行为,表面上看可能充满了情绪化或者冲动,但仔细去想,似乎又隐藏着某种目的性或者说是“算计”。只不过,这种“算计”不一定是阴谋诡计,而更可能是一种为了生存、为了达成某种目标的内在逻辑。所以,我对这本书非常期待,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理性”这个概念,与我们日常琐碎但又无比丰富的“人类活动”联系起来的。它是否会探讨,在信息不对称、认知偏差的情况下,人们如何仍然能够做出有效的决策?或者,它是否会揭示,那些我们认为“非理性”的行为,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理性”的体现?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作者是否会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或者理论框架,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人类行为背后的逻辑,从而让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选择时,能够更加清晰和有条理。
评分我一直对人类的决策过程充满着好奇,尤其是当这种决策涉及到复杂的问题或者不确定的未来时。很多人都认为“理性”是做出最佳选择的关键,但如何在纷繁的信息和有限的认知能力下实现“理性”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本书的书名“人类活动中的理性”直接触及了我一直思考的核心问题。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和理解“理性”的,它是否区别于传统的、纯粹逻辑推演的理性,而是包含着更广泛的、与人类认知局限性相符的考量?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我们在信息不足、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启发式”方法或其他策略来做出决策。这种“有限理性”的观念,对我来说极具吸引力,因为它更符合我所观察到的现实生活中的人类行为模式。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工具或思维方式,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改进自己的决策过程,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