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景觀中的中國古代藝術”係列講座采用 “全球美術史”的視點,對中國古代美術的重要特點進行反思。這個反思建立在兩個基礎上,一是把全球美術看做一個整體,其中包含著許多即獨立又互動的地區性美術傳統,每個地區傳統都對人類美術的整體做齣瞭寶貴的貢獻。二是這些地區性的貢獻是不同的,正因如此纔造成瞭人類美術的無比豐富。
講座的核心問題因此也可以歸結為一個問題:傳統中國美術對整體的人類美術史做齣瞭什麼最獨特的、因而也是最有價值的貢獻?對這個問題的注視點不一定一樣,迴答也不必相同。本係列講座的關注點是確定中國美術中具有鮮明文化特性,同時又是源遠流長、深具影響一些基本綫索。類似的藝術形式在世界上其它地區美術傳統中可能也存在,但不具有在中國美術中的持續性和深刻性。
##巫鴻的一本演講集,相對於專著來說更通俗易懂,幾個角度選得都很好。讓我下次再去博物館看中國文物的時候更好的瞭解瞭它們的意義和價值。有興趣再看看他的其他幾本書。#No. 064
評分##南京。總疑心“景觀”是“view”譯錯瞭,應該是“全球視角下的中國古代藝術”。
評分##南京。總疑心“景觀”是“view”譯錯瞭,應該是“全球視角下的中國古代藝術”。
評分##南京。總疑心“景觀”是“view”譯錯瞭,應該是“全球視角下的中國古代藝術”。
評分##南京。總疑心“景觀”是“view”譯錯瞭,應該是“全球視角下的中國古代藝術”。
評分##和《空間的美術史》有部分主題重閤,我覺得兩書相比買《空間》或許比較劃算。或許因為現場講座形式所限,這本裡麵例子少些。OCAT的《空間》那個係列的觀眾和嘉賓提問質量更高。
評分##巫鴻在四個問題裏涉及到讓人眼亮的提法,可以說都是基於西方視角的或者西方學術傳統,比如媒介-空間與手捲的關係,中國藝術非寫實與反再現的特點、山水畫中微縮的主體呈現,等等。想起瞭看《觀看王維的十九種方式》裏,中文詩歌一遇到西文的翻譯,就會被莫名地創造齣一個寫詩的、呈現的主體之我來,而在中文原作中,本來是無我的。所以,巫鴻對山水畫中的主體、手持畫捲中的個人性的考察,實際上也是一種基於西方視角的創造。
評分##手捲
評分##第一章談禮器,承接他的《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中的“紀念碑性”》,可以說是補充和生發,也算對貝格利等抱質疑態度的漢學傢作瞭迴應。第二章談墓葬,可視為他自己的《黃泉下的美術》濃縮版,互為闡釋,換瞭個角度。 手捲和山水沒有大圖看,所得有限。講座稿太精簡,還是不如著述好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