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部作品裏,我將從另一個角度講述在中國兩年的所見所聞。當時我還是一個沒有什麼閱曆的青澀的西方青年人,處於對所有事情都似懂非懂的一個奇怪的中間狀態。經過幾十年艱苦卓絕的鬥爭,1949年革命成功瞭,一切都已經步入正軌,為什麼人民還會挨餓?今後怎麼辦?沒有人知道。作為一個局外人,以我自己的經驗講述瞭我怎麼樣從把中國視為洪水猛獸、在很多方麵都厭惡她到比較好地理解她———最後不顧一切地愛上她。這是由於我接觸瞭中國文化,特彆是文字、音樂和結交瞭很多不同個性的人。”
##60(18)慶幸書中所講述的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但我們欣喜著迎接的又是不是我們理想的那個中國呢...
評分##照片拍得很隨意,作者自己也說當時隻是希望記錄下來。時代留下來的大多是廟堂偉人的故事,市井小民如何生活語焉不詳。看到一個有生活氣息的過去,是這本書的意義。
評分##前半部留學生活的記錄很好。
評分##林西莉對中國懷有的深厚感情,讓她能在認識60年代初的生活時更冷靜、更深入,描述也更顯真實。現在,生活更富足、自主,但那些有風骨的中國文人都不見瞭。不是民國齣大師,而是十年十年又十年斷瞭中國文人的傳承血脈,隻剩些忽悠而已。傳統文化的僞復興重造不瞭文人雅士精神,士人精神遠矣。
評分##【8.5】逾半個世紀前的“共産世界”,貧窮與衰敗仍然是這個古老國傢的主色。於現在,物質世界已大不相同,精神故鄉似乎仍然受睏局促。林西莉生動的文字與黑白照片展示瞭那個我未曾經曆的陌生世界,與頭腦中的文獻、故事相對照,讓建國初期的中國生動逼真起來。或許存在異域的視角與誤解,但那仍然是另一個角度的真相。
評分##作者於1961-1962年在華留學,有學者和音樂演奏者的身份,經曆和知識結構豐富,觀察細緻入微,有記日記的習慣,因此她的描述客觀、誠懇、質樸,飽含情感,照片大方自然,不乏精彩瞬間。作為一個時代的縮影,即是我們迴望曆史的窗口,也是我們關照自身的鏡子。彌足珍貴。翻譯不錯。十分推薦。
評分##作為作者留學時期的迴憶錄不應關注中華文化而更多的應該關注那個時候的政治鬥爭,真是太可惜瞭。鬥爭往往都是從側麵反映的,作者學古琴,古琴協會的藝術傢在壓迫環境下的講究與樂觀、從容與淡然著實令人心驚。
評分##60(18)慶幸書中所講述的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但我們欣喜著迎接的又是不是我們理想的那個中國呢...
評分##作者不是專業攝影師,書中的照片隻是一個時期一代人生活的定格,並不能成為攝影作品。但是文字反映瞭當時中國及至現在都有的荒謬性,作者記錄瞭她在北大的生活和遊曆一些經許可纔能去的地方時的見聞,細節豐富,自然流露齣她對當時中國的不解。盡管最後她說愛上瞭中國(文化),但如她所說那是因為這裏的一切與她無關,她隻是旁觀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