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部作品里,我将从另一个角度讲述在中国两年的所见所闻。当时我还是一个没有什么阅历的青涩的西方青年人,处于对所有事情都似懂非懂的一个奇怪的中间状态。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1949年革命成功了,一切都已经步入正轨,为什么人民还会挨饿?今后怎么办?没有人知道。作为一个局外人,以我自己的经验讲述了我怎么样从把中国视为洪水猛兽、在很多方面都厌恶她到比较好地理解她———最后不顾一切地爱上她。这是由于我接触了中国文化,特别是文字、音乐和结交了很多不同个性的人。”
##作者于1961-1962年在华留学,有学者和音乐演奏者的身份,经历和知识结构丰富,观察细致入微,有记日记的习惯,因此她的描述客观、诚恳、质朴,饱含情感,照片大方自然,不乏精彩瞬间。作为一个时代的缩影,即是我们回望历史的窗口,也是我们关照自身的镜子。弥足珍贵。翻译不错。十分推荐。
评分##前半部留学生活的记录很好。
评分##照片拍得很随意,作者自己也说当时只是希望记录下来。时代留下来的大多是庙堂伟人的故事,市井小民如何生活语焉不详。看到一个有生活气息的过去,是这本书的意义。
评分##图文都很有意思,就是精装书太重了,内文字体也排得又大又松散。期待她附有60年代录音的新版《古琴》。
评分##照片珍贵,难得的记忆。
评分##照片拍得很随意,作者自己也说当时只是希望记录下来。时代留下来的大多是庙堂伟人的故事,市井小民如何生活语焉不详。看到一个有生活气息的过去,是这本书的意义。
评分##书中呈现的半个多世纪前的中国看似遥远却并不陌生,整片土地在物质匮乏中散发着破败萧瑟的气息,意识形态方面的管控却从不曾宽松。作者用了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对北京城的描写非常形象生动,后面对外地的短时游历基本是对贫穷落后的点到为止。照片逼真写实到能让人沉浸进去,书中提到了管平湖、叶君健、梅兰芳。
评分##照片拍得很随意,作者自己也说当时只是希望记录下来。时代留下来的大多是庙堂伟人的故事,市井小民如何生活语焉不详。看到一个有生活气息的过去,是这本书的意义。
评分##建议是能买一本就买一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