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籁居琴话

秋籁居琴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成公亮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目录
序:琴与心游
古琴简介
秋籁琴
第一章 流动的传统
张子谦先生在近现代琴史上的贡献
古音乐天地的旅行者――悼念古琴家姚丙炎先生
从诸城古琴到梅庵琴派
齐鲁藏琴录
漫话五十年来的琴弦
《洞庭秋思》流变考略
二十一首传统琴曲题解
第二章 打谱——古谱的复活
打谱是什么
琴曲《文王操》打谱后记
《桃源春晓》打谱随记
琴曲《明君》之谜
我所使用的记谱方式——兼述古琴音乐的存在形态及其与现代记谱方法的冲突
第三章 琴乐的现代创作
古琴套曲《袍修罗兰》创作后记
附文:看爸爸创作琴曲《袍修罗兰》(成红雨文)
为《沉思的旋律》标题作解
《沉思的旋律》创作随记
两个太阳——从欧洲钢琴曲《太阳》到中国古琴曲《太阳》
第四章 东西方的音乐对话
联邦德国旅行演出散记
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古琴(德国各报刊对成公亮古琴音乐会的评述)
太湖和风车的对话——古琴即兴演奏、古琴和长笛、古琴和摇滚乐
第五章 琴课笔录
“琴课笔录”小引
选课之一:说吟猱,琴曲段落的速度原则、《归去来辞》全曲讲解
选课之二:从《归去来辞》说左右手的动作、力度,关于“中等力度”的概念
选课之三:从《归去来辞》再说吟猱、气息、脉动,右手弹弦三要素
选课之四:讲解《洞庭秋思》——从容平和的语气、古朴儒雅的琴风
选课之五:《洞庭秋思》第二次回课——我所在意的音乐语气、旋律起伏
选课之六:《龙朔操》第一次回课——“散句”、“展衍”式乐句的结构、语气和语气中的吟猱
选课之七:《龙朔操》第二次回课——琴曲音乐中的音色、速度、节奏对比
附文:减字谱徽位、徽分在弹奏时的误差
附录
琴乐传承的过去和现在(二○○七年在上海音乐学院的讲座)
《沉思的旋律》古琴谱
《太阳》古琴谱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秋籁”,秋天的声音,大自然的声音。“秋籁”琴,成于唐玄宗开元三年,距今千年。

成公亮先生在“秋籁居”抚琴、打谱、作曲、钻研琴理,并往返于山水、田园。在冥思静想中,梳理大半生的琴学研究。古代琴曲和天地自然、人生理念的关系,古琴传统与时代的关系,在弹奏和思考中纷纷显现。

“秋籁居”的文字与琴音,同样地深沉、淡定而圆润。以“秋籁”琴弹奏出的旋律,等待有心人谛听。

用户评价

评分

##十年前的谈及的一些乱象,如今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品德和才学兼备的老琴人,亦是我最欣赏的一位.

评分

##我对古琴从来兴趣浓厚,但实际上也是就听听,并没真正深入了解。这本书不是给古琴聆听者的入门书,却也能帮助读者梳理一些古琴的历史和传承。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前半部分会比较有意思,涉及故事、历史等等;后半部分涉及到「打谱」的细节,非常专业,休闲读者不必细读。另外没想到我在 2010 年就已经标记过「想读」这本书的初版了,自己竟然完全忘记了 ...

评分

##文笔无味,内容驳杂。想说点儿什么却又说不出来,总是把对所有问题的讨论都归于“传统文化精神境界”之类,至于这个“精神境界”是什么,却又说不出,只能是“可意会不可言传”。“打谱”“记谱法”等内容,本抱了极大的期待,以为会有新说,读完却发现,长篇大论之下,仍不过一些共识。成老不管是弹琴还是著书,都给我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

评分

##所云丝弦变迁有趣,属文确多闲话,亦有《袍修罗兰》创作记,琴课笔录中曲皆未学,不能多言

评分

##我对古琴从来兴趣浓厚,但实际上也是就听听,并没真正深入了解。这本书不是给古琴聆听者的入门书,却也能帮助读者梳理一些古琴的历史和传承。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前半部分会比较有意思,涉及故事、历史等等;后半部分涉及到「打谱」的细节,非常专业,休闲读者不必细读。另外没想到我在 2010 年就已经标记过「想读」这本书的初版了,自己竟然完全忘记了 ...

评分

##所云丝弦变迁有趣,属文确多闲话,亦有《袍修罗兰》创作记,琴课笔录中曲皆未学,不能多言

评分

##所云丝弦变迁有趣,属文确多闲话,亦有《袍修罗兰》创作记,琴课笔录中曲皆未学,不能多言

评分

##十年前的谈及的一些乱象,如今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品德和才学兼备的老琴人,亦是我最欣赏的一位.

评分

##成公亮先生的语言平实可爱,讲的都很在理。书里附送的碟也听了,可用惊艳来形容。关于古琴与西方音乐的交流、融合,前阵子我和老师也聊起过,而且我是有把和潘大合作的《踏莎行》改编出一个古琴版的想法的。关于气韵部分,弹多了也深有体会,偏偏这两天弹阳关有些乐句觉得气不够用,莫不是太悲怆了2333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