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是旗人妇女的口述。作者认为,只有从这些获自民间妇女的资料与通常带有权力意识的和民族中心主义的正统知识的比较中,我们才可以重新认识被边缘化了的一些人物和日常事件,并找到新的意义。
本书访谈主题集中于三点:一是相对汉族而言,这些有着旗人背景的妇女,对于自己出身的民族是否具有以及具有的是什么样的集体记忆;二是满族妇女的生活、婚姻、生育状况与族际通婚情况;三是辛亥革命以后这些妇女的家庭变迁和个人的生活经历。
##人被命运推着走,一时一势,强悍让在混乱中求得生存。突然理解了东北女性的虎,不害怕,冲,才能活。
评分##书里的所有妇女不论出身工作文化程度家庭状况都觉得生孩子太受罪了不想生孩子又没有办法,感觉只要生小孩女性就无可避免地成为工具人。避免成为工具人大概需要从根本上打碎父权社会的家庭结构和婚姻制度。
评分##非常有意思的专题研究。虽然人的记忆不能尽信,但作者提供了十六名受访者的访谈录(其中一名是书信往来),谈话内容可以相互比照,尽最大可能拓展了我的想象,让我能够窥见某些清末民国至今旗人妇女的生活细节。 其中让我印象十分深刻的几个细节有: 一、这段特定时期里,满族人的规矩特别繁琐,繁重到让多位受访者都提及,要么是本人亲身经历,要么是她们母亲的经历。磕头请安的次数数不胜数。因为贫穷,没有人帮工,要从早到晚地干活,天没亮就要起来做饭,给婆婆梳头,公婆吃饭要站着侍候……; 二、在丈夫家里,丈夫的姐妹地位比较高,可以给嫂子排头吃,让我对“姑奶奶”这个词有新的理解; 三、多位受访者提及母亲的惨痛生育经历,我的记忆里至少有两位讲到因此而十分痛恨父亲
评分口述历史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它补充了大历史所忽略的个人视觉和感受。不过这本书不算一部太成功的口述历史。老北京旗人的亲属关系看得我头大……上层贵族的婚姻关系网更是对照图我也没理清 orz 最后,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妇女的苦和难,是超越时空、阶级和民族的。
评分##原话转录成文字会不会太土了?
评分##凡人皆是历史。
评分##挺珍贵的史料,趁着1900年前后生最后一批旗人还在的时候采访的,地点基本集中在华北和东北地区。直接把录音转换成文字显得有些繁复,只有几篇透过能文字感受出北京旗人的味道。全篇的口述都流露出生活不易四个字,令人心酸。
评分##尴尬的存在。
评分##读了99年的pdf本 我可能是太想念老北京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