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法律文獻學引論
:46.00元
作者:田慶峰,何青洲,邢文艷 編著
齣版社:中國政法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62055358
字數:300000
頁碼:29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
編輯推薦
暫無相關內容
目錄
前言
章 中國法律文獻學學科概論
一、中國法律文獻學的研究對象
二、中國法律文獻學學科屬性
三、中國法律文獻學的研究範圍與體係
第二章 中國法律文獻學研究的曆史與現狀
一、正史、類書、政書、律學之法律文獻學成就
二、現代法律文獻學的研究成果述評
三、中國法律文獻學研究的特點與不足
第三章 中國法律文獻學之基本範疇
一、法律文獻與法律文獻學
二、法律文獻載體
三、法律文獻的記錄
四、法律文獻的分類
五、法律文獻目錄
六、法律文獻版本
七、法律文獻整理
第四章 綜閤類法律文獻整理概述
一、綜閤類傳世法律文獻
二、綜閤類齣土法律文獻
第五章 先秦法律文獻的整理與利用
一、先秦法律文獻的特徵
二、先秦法律文獻整理概述
第六章 秦漢魏晉南北朝法律文獻整理與利用
一、秦漢魏晉南北朝法律文獻的特點
二、秦漢魏晉南北朝法律文獻整理概述
第七章 隋唐五代時期法律文獻整理與利用
一、隋唐五代時期法律文獻的特徵
二、隋唐五代時期法律文獻整理概述
第八章 宋遼夏金元時期法律文獻整理與利用
一、宋遼夏金元時期法律文獻的特徵
二、宋遼夏金元法律文獻的整理綜述
第九章 明清時期法律文獻整理與利用
一、明清時期法律文獻的特徵
二、明清時期法律文獻整理綜述
參考文獻
後記
內容提要
由田慶鋒、何青洲、邢文艷編著的《中國法律文 獻學引論》共分為九章,主要對中國法律文獻學相關 基本理論進行初步探討, 對中國法律文獻學史進行初步考察,重點對中國先秦 至清代法律文獻的特點 及其整理工作進行較為係統的梳理與綜述,以期能夠 為初入理論法學研究殿 堂的學子提供一部入門的小書。本書不足之處,敬請 方傢批評指正。
文摘
暫無相關內容
作者介紹
田慶鋒,男,漢族,1977年8月齣生,河南洛陽人,甘肅政法學院副教授,中國政法大學法學博士。“2011計劃”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蘭州基地專職研究員、甘肅政法學院·吉林大學法學院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員。主持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2項,在核心期刊發錶論文多篇,研究專長為法史學、法律與宗教等。
何青洲,男,漢族,1979年12月齣生,甘肅慶陽人,甘肅政法學院副教授,西南政法大學法學博士。“2011計劃”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蘭州基地專職研究員、西南政法大學人權教育與研究中心研究員、甘肅政法學院·吉林大學法學院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員。參加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多項,在核心期刊發錶論文多篇,研究專長為法理學、政治學法學理論、法律社會學等。
邢文艷,女,漢族,1975年6月齣生,河北石傢莊人,蘭州職業技術學院講師,法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嚮為民商法學等,發錶學術論文多篇。
這本書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更是一種思維的重塑。作者們以一種非常“用戶友好”的方式,將原本可能枯燥深奧的文獻學理論,變得生動易懂。他們擅長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曆史迴溯,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瞭研究方法。特彆是在解讀一些古代法律條文時,作者們能夠結閤當時的社會背景、文化習俗,深入淺齣地解釋其內涵,這種“情景代入式”的講解,使得曆史文獻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鮮活的思想載體。而且,書中對於如何進行文獻的批判性閱讀,以及如何構建有效的文獻檢索策略,有著非常具體的指導。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是什麼”,而是告訴你“怎麼做”,以及“為什麼這麼做”。這種實踐性的指導,對於正在撰寫畢業論文、學術專著,或是進行日常研究的學者來說,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仿佛在學習一項精密的手術技藝,作者們不僅傳授瞭工具,更傳授瞭精湛的手法和嚴謹的態度。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不同學術期刊、法律數據庫的評價和使用建議,這無疑為讀者節省瞭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能夠更快地找到適閤自己的學術資源。
評分這是一部充滿瞭學術探索精神的作品,它所展現的不僅是對已有知識的整理和歸納,更是對學科前沿的積極探索和創新。作者們並沒有滿足於對傳統法律文獻學的介紹,而是大膽地將其與時代發展相結閤,提齣瞭許多富有洞察力的見解。例如,書中對電子法律文獻的興起及其帶來的挑戰與機遇的分析,以及對大數據、人工智能在法律文獻研究中應用的展望,都顯示瞭作者們對學科發展的敏銳洞察力。這些內容並非空穴來國傢,而是建立在紮實的理論基礎和充分的調研之上。在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因為某些觀點而陷入沉思,思考其背後的邏輯和可能帶來的影響。這種引發深度思考的能力,是衡量一部優秀學術著作的重要標準。同時,本書在語言錶達上也頗為考究,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流暢的文采,使得閱讀體驗十分愉悅。它並非一本“硬核”到讓人望而卻步的書,而是能夠吸引讀者主動去探索、去學習的“軟實力”書籍。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幫助讀者構建一個宏觀的學術視野,並在這個視野下,找到自己研究的定位和方法。它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你穿梭於中國法律文獻的森林,指引你避開彎路,發現寶藏。書中對於不同類型法律文獻的分類、特點、價值以及獲取途徑的梳理,堪稱是一份詳盡的“地圖”。無論是曆史悠久的法典、案例,還是現代的法律論文、研究報告,作者們都給予瞭充分的關注和深入的解讀。更重要的是,書中關於如何對文獻進行有效解讀和評價的章節,為讀者提供瞭強大的分析工具。它教會讀者如何透過錶麵現象,深入理解文獻的核心觀點,識彆其研究的局限性,並將其置於更廣闊的學術背景下進行審視。這種能力的培養,對於任何一個希望在學術領域有所建樹的人來說,都至關重要。它不僅能提升研究的效率,更能保證研究的質量和深度。
評分一本引人入勝的學術著作,如同開啓瞭一扇通往浩瀚法學研究方法論的寶庫。初讀之下,便被其嚴謹的邏輯和精深的見解所吸引。作者們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係統性地梳理瞭中國法律文獻學的研究脈絡,從文獻的起源、發展,到各類文獻的特點、檢索方法,再到文獻的分析、評價,無不詳盡闡述。其中,對不同時期法律文獻的演變及其社會文化背景的深入剖析,更是令人拍案叫絕。仿佛置身於曆史的長河之中,親眼見證著法律思想的傳承與發展。作者們不僅傳遞瞭知識,更傳遞瞭一種科學嚴謹的研究精神,引導讀者如何從海量的文獻中辨彆真僞、提煉精華,從而為自己的學術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這種對學術方法論的係統性講解,對於初涉法學研究的學生而言,無疑是不可多得的指南;而對於資深的研究者,也能從中獲得新的啓發和思考。書中不乏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比如對古代法律文獻在現代法治建設中的價值再發掘,以及對數字化時代下法律文獻發展趨勢的預判,都極具前瞻性和現實意義。讀罷全書,不禁感嘆中國法律文獻學的博大精深,以及作者們為之付齣的心血。
評分這是一部集思想性、指導性、前瞻性於一體的學術力作,讀來令人受益匪淺。作者們以深厚的學養和獨特的視角,為中國法律文獻學領域的研究者提供瞭一套係統而精闢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指南。書中不僅詳盡地介紹瞭各類法律文獻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引導讀者思考如何運用這些文獻來解決實際問題,如何將文獻研究與法律實踐相結閤。例如,書中關於案例研究的方法論,以及如何從文獻中提煉法律原則和製定法律政策的思路,都極具啓發性。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文獻學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進行高效、深度法律研究的書。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文獻源的梳理和評價,這能夠幫助讀者少走許多彎路,將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最有價值的研究中。同時,書中對新興文獻形式和研究方法的探討,也為我們指明瞭未來研究的方嚮,充滿瞭前沿性和創新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