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最重要的记录者和见证人,意大利国宝级作家,“欧洲最高尚、最不可或缺的作家之一”,卡尔维诺称其为“我们时代最重要、最富有天赋的作家之一”
◆莱维的最后一部作品,如手术刀般切开了那些渐被遗忘却极其致命的人类道德病痛
◆最具思辨性、对大屠杀提出的道德问题讨论最深入的著作
···
【内容简介】
1984年《被淹没与被拯救的》第一次出版时,距离大屠杀已有四十余年,物证被销毁,记忆已模糊,有人刻意回避,也有人拒绝承认,而莱维写作本书的目的即是记忆和见证这段历史,让人类避免重蹈覆辙。
在本书中,莱维极其冷静地分析了集中营和集中营之后的一些关键问题:人类记忆所具有的欺骗性、纳粹摧毁囚犯意志的诸种手段、集中营中的特殊语言,以及暴力的本质。同时,他怀着幸存者的羞耻感和罪恶感,对善与恶、正与邪、加害与受害的绝然区分始终抱持怀疑,对道德的灰色地带与人性的缺陷进行反思,努力呈现了那个极端环境下错综复杂的真相与事实。
···
【名人及媒体推荐】
以二十世纪文学巨擘的精神毅力和镇静头脑,这个瘦弱的、恭顺的、谦卑的化学家系统地回忆了德国的人间炼狱,他稳步细致地推进,之后用明晰、朴素的散文语言让那段经历为世人所了解。
——菲利普•罗斯
·
我们时代最重要、最富有天赋的作家之一。
——伊塔罗•卡尔维诺
·
在普里莫•莱维的作品中,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每个字都不可或缺。
——索尔•贝娄
·
莱维的证词超出一般体验。他的叙事是复杂、敏感、沉静的。它通常比其他人的回忆录“更冷静”——这就是为什么当它突然带着抑制愤怒的能量而迸发热情与闪光时,比所有的回忆录都有力的原因。
——托尼·朱特
·
欧洲最高尚、最不可或缺的作家之一。
——《洛杉矶时报》
·
普里莫•莱维不仅仅是一个大屠杀幸存者或者一个“了不起的大屠杀作家”。他是一个坚持公义的人。一些人杀戮无辜,却仍要说这罪恶存在于所有地方和所有文化,莱维在用他锋利的言语与之对抗。
——《纪事报》
·
普利莫•莱维将语言交还于我们,正如他在暴虐的角落与缝隙之间努力寻找真正的自由一样。他的幸存让我们得以在屋顶上高喊:“永不重来!”
——《社会主义评论》
##用如此冷静的文笔讲述着这段痛入骨髓的历史
评分##2018 No.69 值得多读几遍绝不会卖的好书,难得再版了。这个世界需要多一点这么理智客观的作家。
评分##周四听了一场企图用spectacle来解释革命和现代生活的小讲座,听完被这种结构主义恶心得想吐,觉得好像所有现代社科都被这种狂妄浸没了,总是为了寻求一个大历史的答案。正是这样莱维的灰色地带才击中我,极其难过极其愤怒也极其无所适从,但是那里人以人的单位活着。而对这本书我却又有太多无法赞同的地方,包括莱维对于尼采、托尔斯泰和陀氏的道德观的批判,对(和他没有相同经历的)德国人的本能抗拒和他的巨大偏执。但我没有权力批判他,也没有权力为这本书为那整件事贴上几颗冠冕堂皇的星星。正如他所说的,我没有在那个超出人的范畴的地方生活过,我不知道、我也不能知道非人的经历留下的阴影和影响。哲学伦理学的虚伪框架在此通通失效,而他已经做了最大的人的努力了。留给我们的只有恐惧,未知的恐惧。
评分##莱维是深刻的,然而我现在想的是,人究竟有多少能力去承担他自己的愧疚和羞耻?其实没有多少能力。莱维从集中营里走出来以后,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是意图将道德伦理复杂化,暧昧化,以此来表达自己对集中营的洞见。但他做了那么多,却唯独做不到一点,就是承认这些羞愧和耻辱其实是极其自然且普遍的。一个人只有认识了自己才会饶恕自己,从这个尺度上讲,拿道德作为尺度去评判他人和评判自己一样没有必要,也不会有什么结果。明白吗?在这里,道德这把尺不够用。用道德对付集中营是不够的。只有承认了罪的普遍必然性,个体才能真正做到在宽释自己的同时,趋向于脱离它,但请注意,只是趋向。道德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一种骄傲,虽然它深刻,但人运用它往往是觉得自己有能力把握它。只有对这种能力进行彻底的自我否认,并明白罪的必然性,人的处境才有可能改变
评分##可以打十星!关于集中营,关于加害者与受害者,关于对纳粹罪行的记忆和反思,莱维的克制让其观点更加深刻和更具说服力,分析实在太棒了!
评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乎??我们自己历史的见证者在哪呢?
评分##也许在极端的环境中,人的复杂性被充分地暴露,才能更清晰地意识到文明不断试图推高的底线竟能轻而易举地崩塌。相比于看似更有感染力的情绪化的控诉和发泄,冷静的叙述和谨慎的分析是更困难也更“危险”的——就像莱维所说,面临的是不被相信、不被理解,以及对可能再现的重大灾难的轻忽和遗忘,甚至时间都似乎站在对立面,只能无力地看着它一点点掩埋残存无多的痕迹。哪怕在自己的作品中,莱维仍将自己放在奥斯维辛见证者的位置上,但他又不满足于见证人的身份,更要做个敲钟人。真正让他焦虑和恐惧的,是“后人复哀”的悲剧,巨大的使命感也由此而生。
评分##这毫无疑问是一本可以一直翻一直获得收获的书。
评分##用如此冷静的文笔讲述着这段痛入骨髓的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