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达尔之后,电影被永久地改变了。这位法国-瑞士籍导演的影片从不会让人无动于衷,无论在影评界还是普通观众之中,他的顶礼膜拜者与极尽讥讽者总是旗鼓相当。
本书选取两部最佳入门影片:作为新浪潮“宣言”的《筋疲力尽》,和标志着戈达尔作品及1960年代法国电影巅峰的《轻蔑》。详尽分析导演在技术和风格上的选择的同时,关注其电影叙事、段落衔接、演员拍摄及台词引导上的独特方式。对于如何理解戈达尔,给予了极为有力的回答。
对于电影及其在艺术、政治和社会上的可能性感兴趣的读者,也将在本书中发现大量的宝贵信息和思路。
##以戈达尔长片处女作《筋疲力尽》和60年代代表作《轻蔑》为横剖面,横向联系政治风云与文化事件,纵向比照戈达尔系列作品流变,切入新浪潮风起云涌,在社会历史和影史长河中定位坐标;引用、拼贴的拿手好戏,文学作品改编的流派趋势,赋予人物文化指涉(互文建构于作者/观众文化基础之上),跳接/衔接组成的话语结构,使节奏具象化;从《筋疲力尽》就两极分化的评论阵营与多样营销策略;《轻蔑》产生于古典电影衰落时期,革命性叙事出现的先声,全世界都在探索把现实主义和蒙太奇联系起来,探讨了与罗西里尼、安东尼奥尼、布列松等的亲缘关系,剧情层面与象征意义的高度融合(夫妻日常安插到更大场域的关于艺术命运的争论中),互为镜像的「奥德赛」,严格执行巴赞所言“电影把我们的观看置换成一个与我们的欲望相符的世界。”
评分##分析得非常细致,戈达尔的深度影迷可以看看
评分##戈达尔说“我们剪掉了所有能剪掉的,并试图保留节奏。”《精疲力尽》从2小时15分剪到90分钟,突破不在于篇幅,而是时间的连续性规则,即所谓镜头组的句法结构,通过跳切注入的反常断裂,也通过段落镜头/长镜头注入的反常延续,戈达尔迫使观众重新整合画面信息和观看习惯,创造出一种挑衅性的叙事节奏。到《蔑视》,这种剪辑上的反传统体现在切分蒙太奇,将神像/身体“系统性”地嵌入人物的命运,形成一种日常生活与神话艺术的互文,这服务于戈达尔的另一个创作特征:拼贴和引用,从福克纳的悲伤与虚无,到奥德修斯的凝视,甚至包括演员的形象,引文不仅充当文化背景,从创作过程看,也是戈达尔的主题所向和表达方式。在他那里,男女总是无法真正交谈,悲剧总是在凝视中回应历史。理解戈达尔,也就是理解电影史、迷影和影评在创作中的关系。
评分##À bout de souffle - Le Mépris,幕后-拉片-迷影。
评分##用“理解”写戈达尔就有点歪,反对理解。
评分##理解他,继而赞美他。
评分##用“理解”写戈达尔就有点歪,反对理解。
评分##2倍速翻看。堆积文献、资料也是冗长、重复的,真是挺“死板”的理解。
评分##全书基本聚焦戈达尔“存在主义”时期的两部杰作。全方位阐述了这个时期他的艺术创作思想。基本可以破除国内电影教学的简陋总结。解构了他在弗里兹郎,莫拉维亚剧作改编下的当代性。在同时期安东尼奥尼,雷乃之外所做的现代主义尝试,时至今日都具备极大的探索价值。剧作对往常三段式情节的割裂重组,打开类型片新样式。对文化景观的并置暗喻塑造了植物性的宿命。用弗里兹郎的镜头嵌套上个人签名完成罗西里尼《意大利之旅》似的自我实现都能算是开创式的重复。这种多义的指涉完全突破了电影批评的范畴,直指艺术史论才是最有意思的地方。这书也颠覆了我对戈达尔剪辑技法的认知,他的《精疲力尽》在最初就以为后期作品打下基本雏形框架。很多桥段更有指向“纯电影”的特质实在令人着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