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二卷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第二版)
:152.00元
作者:傅熹年 主编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2-01
ISBN:9787112090716
字数:1450000
页码:751
版次:2
装帧:精装
开本:大16开
目录
前言
章 三国建筑
节 城市
第二节 宫殿
第三节 宗庙、陵墓
第四节 建筑技术
第二章 两晋南北朝建筑
节 城市
第二节 宫殿
第三节 礼制建筑
第四节 陵墓
第五节 住宅
第六节 园林
第七节 佛教建筑
第八节 桥梁
第九节 建筑艺术
第十节 建筑装饰
第十一节 建筑技术
第三章 隋唐五代建筑
节 城市
第二节 宫殿
第三节 礼制建筑
第四节 陵墓
第五节 住宅
第六节 园林
第七节 宗教建筑
第八节 重大土木工程
第九节 地方少数民族建筑
第十节 建筑艺术
第十一节 建筑装饰
第十二节 建筑技术
第十三节 工程管理机构和工官、工匠
第十四节 隋唐建筑对外的影响
附录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大事记
插图目录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建筑史》全书按照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过程分为五卷,本卷为第二卷。传统建筑继续发展,佛教传入,以及中国古建筑历史第二次发展高潮,括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建筑。
我本来对这段历史时期的建筑了解不多,印象中就只知道故宫、天坛这些相对晚期的建筑。拿到这本《正版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起初还有些担心会太学术、太枯燥,没想到读起来却异常引人入胜。傅熹年先生的文笔非常流畅,即使是描述一些非常专业的建筑术语,也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清楚,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轻松理解。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建筑本体的介绍,而是将建筑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中去考察。比如,在谈到隋唐时期的城市建筑时,书中详细阐述了当时中央集权制度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以及坊市制度的形成与演变。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建筑的功能性和象征意义。书中对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对比分析也做得非常出色,让我能够清晰地分辨出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这些不同阶段建筑的特点和发展脉络。比如,南北朝时期佛教建筑的独特之处,以及隋唐时期建筑的博大雄浑,都通过作者的生动描绘跃然纸上。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穿越,亲眼见证了中国古代建筑从萌芽到繁荣的各个阶段,对我们民族的创造力和智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系统地了解一下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尤其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建筑风格感到好奇。没想到《正版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给了我巨大的惊喜。傅熹年先生的专业功底毋庸置疑,他在书中对建筑形制、结构、材料等方面的讲解严谨而深入,让我受益匪浅。最让我欣赏的是,书中并没有拘泥于对单一建筑的分析,而是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建筑风格融会贯通,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比如,书中对于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建筑风格的交流与融合,对于佛教传入后对中国本土建筑产生的深刻影响,都进行了细致的论述。这让我意识到,我们所熟知的中国古代建筑,并非是单一维度的产物,而是经过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吸收了各种文化元素的结果。书中对一些重要建筑遗址的分析,如洛阳白马寺、南京栖霞寺等,都提供了非常详实的研究资料和独到的见解,让我对这些历史遗迹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是建筑史的学术专著,更是一部展现中华文明辉煌成就的文化史诗,读来令人心潮澎湃。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全新认知大门!一直以来,我对三国到五代时期的建筑都有一种模糊的印象,觉得它们要么庄重肃穆,要么就已经损毁殆尽,很难想象其原本的辉煌。但当我翻开傅熹年先生这本《正版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我的世界观被彻底颠覆了。它不仅仅是一堆冰冷的史料堆砌,更像是穿越时空的一次生动导览。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建筑细节的考究,从斗拱的形制演变,到屋顶的样式变化,再到不同时期城市规划的理念,都阐述得鞭辟入里。比如,书中对唐代长安城的规划,不只是简单地介绍其规模宏大,更是深入分析了其背后蕴含的礼制思想和政治考量,让我深刻理解了“宫阙万间”背后的人文精神。还有对南北朝时期佛教建筑的介绍,那些石窟寺的雕塑与建筑的巧妙结合,那种宗教虔诚与艺术创意的完美融合,读来令人心潮澎湃,仿佛能听到古代工匠的斧凿声,看到僧侣虔诚的身影。书中的插图和模型图更是功不可没,它们将文字的描述具象化,让那些遥远的建筑仿佛触手可及。特别是那些复原图,虽然是基于史料的推测,但无疑展现了那个时代建筑艺术的巅峰水准,让人惊叹不已。我甚至可以想象自己漫步在唐朝的朱雀大街,仰望着宏伟的宫殿,感受那份盛世的恢弘气度。这本书不仅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更激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深厚热爱。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像一本厚重的中国古代建筑的百科全书,内容详实,条理清晰,让我这个对建筑史稍有涉猎的人也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正版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的编排非常合理,从三国时期的建筑基础,到两晋南北朝的多元融合,再到隋唐的辉煌盛世,最后落到五代十国的短暂过渡,每一个时期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建筑类型,如宫殿、寺庙、住宅、陵墓等,进行的分类论述,让我能够对各类建筑的功能、形制、装饰等有更全面的了解。傅熹年先生的叙述角度也非常独特,他不仅关注宏观的建筑格局,更注重对微观细节的挖掘。比如,书中对木构件的榫卯结构、屋顶的瓦作工艺、墙体材料的选择等都有详细的描述,这些细节之处恰恰是理解古代建筑精髓的关键。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千年,亲身感受了不同朝代的建筑风貌,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有了更深的敬意。这本书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宝贵资料,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是一次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绝佳机会。
评分我是一个对中国古代建筑颇感兴趣的爱好者,之前也读过一些相关的书籍,但总觉得不够系统和深入。《正版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这本书无疑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空白。傅熹年先生的论述方式非常严谨,逻辑性极强,条理清晰,无论是对建筑的结构、空间布局,还是对建筑的社会功能、审美意趣的分析,都做得相当到位。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不同时期建筑的演变逻辑的阐释,比如,为何某个时期的建筑风格会发生转变,这种转变背后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书中的解答让我豁然开朗。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引用的史料非常丰富,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相结合,使得论证更加令人信服。例如,在谈论隋唐时期的大明宫时,书中详细介绍了考古发掘的成果,并结合史书的记载,为我们勾勒出了这座昔日皇家宫殿的宏伟景象。此外,书中对一些已经消失的建筑的复原性描述,也极具参考价值,让我能够一窥那些曾经辉煌但已不复存在的建筑瑰宝。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学术著作,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读者来说,绝对是首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