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西医结合望诊启迪
作 者: 高利 主编 定 价: 119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年01月01日 页 数: 257 装 帧: 精装 ISBN: 9787117258159 ●上篇 理论篇内容简介
高利教授是很好的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医学家,以他为主编的这本《中西医结合望诊启迪(精)》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作者数十年来运用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思路对神经科临床常见疾病的中医望诊所见,并展示了现代技术检测证据,实践了中医望诊理论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的探讨,尤其是面舌望诊部分,内容尤为丰富多彩,不仅为中医望诊理论提供了很好的阐述,还进一步揭示了胃肠道疾病与脑血管病的相关性,为探索国人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提供了思路。
高利 主编
高利,男,1952年出生,现就职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任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及学位指导老师。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脑保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40年来一直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成功治疗了一批被常规认为“不可能的”疑难重症病例,尤其在脑血管病的诊治方面显示出明显的治疗优势,逐渐形成了自身鲜明的医疗特色。在核心杂志发表学术及科普论文100余篇。曾兼任北京电视台健康栏目顾问,近年来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进行科普讲座数......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真的打破了我以往对望诊的刻板印象。原本我以为望诊主要就是凭经验和感觉,但这本书通过大量科学的论证和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望诊背后严谨的逻辑和深厚的理论基础。例如,关于皮肤纹理和色泽的描述,它会详细解释皮肤微循环、皮下组织的变化与哪些脏腑功能失调相关,并且会对比西医的皮肤病学诊断。书中在介绍鼻部望诊时,也提到鼻翼的煽动可能与呼吸系统疾病相关,鼻涕的性状和颜色又能提示感染的类型,这些都与现代医学的呼吸道疾病诊断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望诊时,还会提醒读者注意环境因素、情绪变化等对望诊结果的影响,这种全方位的考量,让我觉得非常人性化。而且,书中引用的文献和研究成果也都很扎实,并非空穴来风,这大大增强了其说服力。总而言之,这本书成功地将望诊这项古老而重要的医学技术,与现代科学研究结合起来,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视角和研究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我个人觉得非常值得称赞,特别是它将不同章节的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当我阅读到关于舌诊的部分时,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描述舌苔的颜色、厚薄,还会深入分析这些表象背后可能存在的西医病理学依据,例如,某种舌象可能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炎症反应,甚至内分泌失调有关联。这种“由表及里,内外兼顾”的讲解模式,对于我这样希望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人来说,非常有价值。书中的插图和彩图运用得非常恰当,尤其是舌诊的图谱,非常直观,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识别不同的舌象。同时,它在阐述一些复杂的概念时,也会运用图示或者流程图,让原本晦涩难懂的知识变得一目了然。我特别欣赏它在讨论望诊的局限性时,也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比如如何通过其他辅助检查来弥补纯粹望诊可能带来的不足。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对读者负责的精神。总体而言,这本书在知识的系统性、直观性和实用性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是一本难得的参考书。
评分这本书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真的做得非常细致。我注意到在描述眼部望诊时,它不仅仅停留在“望神色”,还会结合西医的眼科知识,比如瞳孔的大小、对光反应、眼睑的颜色和形状,以及结膜的充血情况等等,这些都能反映出身体的不同状况。而且,书里还提到了如何通过虹膜的变化来推断某些疾病的可能,这一点是我之前接触到的望诊书籍中很少涉及到的。这种将传统医学的经验性观察与现代医学的客观指标相结合的思路,让我耳目一新。它在讲解时,也避免了过于绝对的判断,而是强调“提示”、“可能”、“参考”等词汇,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科学审慎的态度。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面部皮肤色泽变化的详细论述,不仅仅是“面色苍白”或者“面色晦暗”,而是细致地分析了不同色泽所提示的潜在问题,例如,黄褐斑的分布与肝脏功能,或者皮肤的潮红与心血管健康等等。这些内容都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观察。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感觉还挺沉的,纸张的质感很好,印刷也很清晰。翻了几页,里面关于望诊的理论部分,讲得挺扎实的,基础概念梳理得很到位。我一直对中医的望诊很感兴趣,特别是结合现代医学的视角来理解,觉得会更有深度。这本书在这方面似乎给了不少启示,比如通过一些细微的面部特征变化,联系到身体内部脏腑的功能,这正是我想了解的。书中提到的一些病例分析,也让我觉得很实用,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还结合了实际的临床应用,能够指导我们如何去观察和判断。我尤其喜欢它在阐述概念的时候,会引入一些西医的生理病理知识来辅助说明,这样对于我这种跨学科背景的人来说,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而且,它不像一些书那样枯燥乏味,语言还是比较生动易懂的,时不时还会穿插一些历史典故或者小故事,让学习过程不那么单调。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基础理论部分做得非常出色,为深入学习望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让我对中西医结合在望诊中的应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但内容却非常丰富,而且逻辑清晰,循序渐进。在讲解“望”的各个方面时,作者并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是先从基础入手,比如介绍望诊的原则、方法和注意事项,然后才逐步深入到各个部位的观察。我特别注意到,它在讨论“望形体”时,不仅仅是描述胖瘦,还会结合骨骼、肌肉的发育情况,以及体态的异常,并与一些内分泌疾病、营养不良等西医诊断进行联系。书中还提及了如“内脏下垂”等一些在日常生活中不太容易被注意到的体态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观察要点。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实用,因为很多疾病的早期信号,可能就隐藏在这些细微的体态变化中。而且,它在讲解过程中,会不断地引用经典的医理,但又不会让人觉得晦涩难懂,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这本书让我感到,望诊并非是神秘的玄学,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掌握的一门精细的观察技术。它所传达的严谨治学态度和求实创新的精神,都令我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