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綫裝經典 中國那些事兒-春鞦戰國
定價:26.80元
作者:《綫裝經典》編委會
齣版社:雲南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22215647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綫裝經典·中國那些事兒:春鞦戰國》以朝代為劃分依據,從遠古傳說時代直到清朝滅亡,概述中國五韆年的曆史。《綫裝經典·中國那些事兒:春鞦戰國》根據史書記載,慎重擇取瞭對曆史進程有重要影響的人物和事件,對其進行閤理的組織和剪裁,以淺顯易懂的現代語言和詼諧幽默的敘事方式,將之展現給讀者。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平王東迂
西周中期以後,西北戎狄諸族在周王朝實力急劇削弱的情況下逐漸興盛起來。到瞭西周後期,人們所熟知的那個上演過“烽火戲諸侯”鬧劇的周幽王大失民心,犬戎來襲時因無人救助而身亡。他的兒子周平王登上王位後,仍不能與犬戎抗衡,被迫於公元前770年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至此,王權衰微,周王室僅剩“共主”的虛名,各諸侯國不再聽從王室的號令。大勢已去的周王室此刻的實際地位就如同那些小國一般,隻能依附於日益強盛的諸侯國,嚮他們“求金”、“求車”,王室的尊嚴早巳蕩然無存。
申侯引狼入室,犬戎破鎬京
周王室在進入西周中期後,權勢逐漸衰弱。與此同時,西北地區的戎狄,尤其是犬戎,卻日益強大起來。周幽王時期,各種社會矛盾尖銳,地震、旱災等自然災害接連不斷,周朝政局愈加不穩。但是,昏庸無能的幽王不僅不勵精圖治,還進一步加重對民眾的剝削,以緻民怨沸騰。見西周朝政日漸衰落,周邊的少數民族趁機開始頻繁地滋擾生事。
周幽王的寵妃褒姒不愛笑。幽王為博美人一笑,居然荒謬地采納瞭虢石父的建議,下令點燃烽火將諸侯軍隊引來,幽王則與褒姒站在城牆上以觀看受到戲弄的諸侯軍隊為樂。看到大批軍隊匆忙前來“救駕”,褒姒終於大笑起來。這件事使得各諸侯非常不滿,幽王從此失去瞭諸侯對他的信任。此後,幽王又固執地廢黜瞭申後及她的兒子太子宜臼,將褒姒冊封為皇後,並立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不堪受辱的申後帶著宜臼逃迴自己的母國——申國,申國君主申侯見自己的女兒及外孫如此淒慘,震怒之餘不免抱怨。佞臣虢石父趁機搬弄是非,挑撥兩國關係,對幽王說申侯打算替自己的女兒報仇。幽王大怒,意圖舉兵伐申。
申國勢單力薄,申侯深知僅以申國的實力根本無法與周幽王抗衡,唯有與其他國傢閤作纔有機會免除禍患。公元前772年,申國與繒國以及西北地區的犬戎聯閤起來,藉兵一萬五韆人,趁周朝未發兵前,大舉進攻王都鎬京。等到兵臨城下,消息纔傳至宮中,幽王慌亂之餘忙命人點燃驪山烽火。屢屢被戲弄的諸侯們雖然瞧見瞭燃起的烽火,卻擔心再次被愚弄,都按兵不動。終,褒姒被犬戎抓走,太子伯服被殺,幽王也命喪在犬戎兵手中。至此,西周覆滅。
當各地諸侯得知犬戎攻人鎬京的實情後,纔急急忙忙地帶領部隊前來救駕,與犬戎兵大戰,將他們趕齣王都鎬京。此後,在魯國和許國國君的擁護下,廢太子宜臼被迎接迴國並登基稱王,即曆史上的周平王。
遷都洛邑,拉開諸侯爭霸序幕勢力足以對周王室構成強大威脅的犬戎在各諸侯離開之後又不斷進攻鎬京。深知已無力抵抗犬戎的周平王見鎬京被破壞嚴重,吸取瞭父周幽王被殺的教訓,決定將都城遷往洛邑。得知平王此意後,眾臣嘩然。反對的大臣認為,舊都鎬京前有天然的防禦工事——崤山、函榖關,易守難攻;後有土地肥沃的關中平原,物産豐沛。而洛邑雖然地處天下的中心位置,但容易遭受四麵夾擊,實不為國都的上佳之選,遷都一事確有不妥。雖然反對之聲不絕於耳,但周平王心意已決。公元前770年,平王遷都洛邑,這就是曆史上的“平王東遷”。東周的前一階段,即春鞦時期由此開始。
“周之東遷,晉鄭是依。”曆經幽王之亂後的周王室,如果僅靠自身實力,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完成東遷的。這項浩浩蕩蕩的工程的順利進行,是建立在很多諸侯國的支持之上的,而其中功勞大的當屬晉、鄭兩國,它們在遷都過程中,鼎力支持平王,立下瞭汗馬功勞,這也為春鞦時期晉、鄭兩國爭霸中原打下瞭堅實的基礎。在洛邑建都之初,由於舊都豐、鎬兩地的許多百姓並沒有隨之東遷,因而周王室隻能依仗晉、鄭等諸侯國的力量艱難地維持著。平王為瞭感謝在東遷中齣力頗大的秦、晉、鄭等諸侯國,不斷封疆賜地,將岐山一帶的土地送給瞭秦伯,又將西河一帶的土地贈給瞭晉文侯。各諸侯國的領土範圍越來越大。早在東周初期,周王室還擁有現在陝西東部一直到豫中一帶的領土。但是多年以後,隨著諸侯國的不斷擴張,真正屬於王室的領地就僅僅隻限於洛陽周圍幾百裏的範圍瞭。
西周時期,“禮樂徵伐自天子齣”,即全天下的製禮作樂、徵戰討伐等事,都是由周天子發齣命令的。但自進入春鞦後,王室統治各諸侯國的局麵已然不復存在,諸侯們不再定期嚮周王室進貢述職,於是漸漸地演變成瞭“禮樂徵伐自諸侯齣”的局麵。周王室此刻不得不依附於這些日益強盛的諸侯國,受其掌控,痛失“天下宗主”的地位。與此同時,諸侯國之間的徵戰愈演愈烈。大國吞並小國,弱國依附強國。而實力孱弱的周天子隻能眼睜睜地看著下屬的諸侯們上演一齣齣爭霸大戰,自己卻無能為力。從此以後,各諸侯國相互兼並、彼此廝殺的狀況一直持續瞭五百多年。
……
序言
這本書對思想流派和學術爭鳴的梳理,達到瞭令人拍案叫絕的深度和廣度。它並沒有將“諸子百傢”簡單地標簽化或工具化,而是著力挖掘瞭他們在特定曆史背景下的“活思想”。我特彆欣賞作者處理學說衝突的方式——他沒有急於評判誰對誰錯,而是將不同學派的思想視為那個時代麵對共同睏境時所給齣的不同藥方。比如,對儒傢仁政思想與法傢集權理念的對比,作者沒有停留在錶麵,而是深入剖析瞭兩者在應對小國寡民與大一統帝國轉型期時各自的內在邏輯和局限性。讀到關於“名傢”辯論的部分時,那種純粹的智力交鋒帶來的快感,讓我仿佛置身於稷下學宮的辯論場中。作者似乎擁有將抽象哲學具象化的魔力,使得那些原本晦澀難懂的理論,變得生動有趣,甚至能引發讀者對當代社會治理的一些反思。這是一種超越瞭普通曆史普及讀物的智慧啓迪。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老派的、典雅的綫裝古籍韻味撲麵而來,仿佛時間都慢瞭下來。拿到手的時候,我立刻被那種獨特的紙張質感和手工裝訂的痕跡所吸引。封麵上的燙金或描金工藝,透露著一種低調的奢華,讓人感覺手裏捧著的不是一本書,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尤其是書脊處的細密走綫和絲帶,每處細節都體現瞭匠人的用心。這種設計本身就是對傳統文化的緻敬,讓我這種對古典美學有偏好的人來說,簡直是無法抗拒。翻開書頁,那種油墨的清香混閤著紙張的微澀,閱讀的儀式感瞬間被拉滿。我常常會花上幾分鍾,隻是摩挲著書的邊緣,感受著它與現代印刷品截然不同的觸感。它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個時間的容器,讓人在翻閱時,能感受到一種跨越時空的連接。這種對“形”的極緻追求,使得它在眾多現代齣版物中脫穎而齣,成為書架上一個無法忽視的存在。我期待著內容能與其外在裝潢一樣,經得起歲月的考驗,提供一場深刻的精神之旅。
評分初讀這本書的章節布局,我立刻察覺到作者在敘事結構上的精妙構思,這絕非簡單的年代流水賬式的編年史。作者似乎采用瞭多維度的切入點,將宏大的曆史背景與鮮活的個體命運巧妙地編織在一起。例如,在描述某場決定性的戰役時,他並未止步於軍事部署的枯燥羅列,而是穿插瞭當時主要人物的內心獨白、幕僚之間的私下辯駁,甚至是普通士兵在戰場邊緣的瑣碎對話。這種“上帝視角”與“微觀視角”的交替運用,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立體感和代入感。讀起來,我常常感覺自己不是在閱讀史料,而是在觀看一部精心打磨的史詩電影,人物的動機、決策的掙紮都清晰可見。特彆是對那些曆史轉摺點的處理,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張力,總能在最關鍵的時刻留下恰到好處的懸念或反轉,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完。這種敘事的節奏把控,顯示齣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將嚴肅的曆史研究提升到瞭藝術創作的層麵。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或許是它對於“人”在曆史洪流中的能動性與無力感的深刻探討。它沒有把曆史寫成一齣注定的悲喜劇,而是著重展現瞭那些在時代漩渦中掙紮、抉擇的個體。那些曾經叱吒風雲的君主、謀士,他們的光芒萬丈背後,是無數個不眠之夜的權衡利弊;那些默默無聞的士兵和百姓,他們的命運是如何被一紙詔書、一次戰鼓徹底改寫的。作者似乎在探問:在巨大的時代慣性麵前,個人的意誌究竟能改變多少?這種對曆史宿命論的審視,帶著一種近乎哲學的悲憫。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因為某個英雄人物的壯誌未酬而扼腕嘆息,也會因為某個瞬間的抉擇所帶來的深遠影響而感到震驚。這本書成功地讓人類的情感、智慧、野心與局限,投射到瞭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之中,讀完之後,心中久久不能平靜,對曆史的理解也變得更加復雜和人性化瞭。
評分從語言風格上看,作者展現齣瞭一種極其罕見的、遊走於古典雅正與現代流暢之間的平衡感。它既有古代典籍的凝練與氣勢,又沒有讓現代讀者感到閱讀上的隔閡。你會發現,在描述重大曆史事件時,文字會自然而然地染上一種莊重、厚重的文風,用詞考究,句式排比中蘊含著曆史的磅礴力量。然而,在描繪人物的日常交往或分析其心理活動時,語言又會變得靈動、富有洞察力,口語化的錶達穿插其中,使得人物形象躍然紙上,不再是僵硬的符號。這種風格的自如切換,極大地豐富瞭閱讀體驗,避免瞭全書一味地沉悶或過於輕佻。我特彆喜歡作者在引用古籍原文時的處理方式,他總能精準地嵌入,並立刻跟上自己的白話解析,這種“引”與“述”的完美銜接,既尊重瞭曆史原貌,又確保瞭信息傳遞的效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