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0190-1993 多层厂房楼盖抗微振设计规范 [2000版]](https://pic.qciss.net/27962572984/5aefea1dN7ccd5a05.jpg) 
			 
				| GB 50190-1993 多层厂房楼盖抗微振设计规范 [2000版] | ||
| 【标准编号】 | GB 50190-1993 | |
| 【标准名称】 | 多层厂房楼盖抗微振设计规范 [2000版] | |
| 【英文名称】 | Code for design of anti-microvibration of multistory factory floor | |
| 【出版单位】 | 中国计划出版社 | |
| 【中标分类】 | > > | |
| 【代替标准】 | ||
| 【发布部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 |
| 【归口单位】 | 机械工业部 | |
| 【起 草 人】 | 刘纯康 徐建 杨永明 茅玉泉 郭长城 沈健民 | |
| 【起草单位】 | 机械工业部设计研究院 | |
| 【参编单位】 |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所�� 北方设计研究院��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机械工业部第四设计研究院�� 航空航天部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 | |
| 【发布日期】 | 1993年11月6日 | |
| 【实施日期】 | 1994年6月1日 | |
| 【出版日期】 | 1994年5月 | |
| 【开本页数】 | 32 开 / 73 页 | |
| 【标准定价】 | 8.00 元(不含运费) | |
| 本规范适用于多层厂房楼盖在动力荷载小于600N的中小型机、制冷压缩机、电机、风机或水泵等设备作用下的振动计算和设计。 
 | ||
这本《多层厂房楼盖抗微振设计规范 [2000版]》无疑是建筑工程领域,特别是工业厂房结构设计者们案头必备的参考书。作为一名常年与各类工业建筑打交道的工程师,我深切体会到微振动对厂房结构长期稳定性和设备运行精度的潜在威胁。这本书的内容,虽然不像某些通俗读物那样轻松易懂,但其严谨的理论推导、详实的数据支撑以及清晰的设计条文,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依据。 我特别欣赏其对微振动来源的分类与分析,从动力设备产生的固有振动,到外部环境因素如交通、施工等引起的扰动,规范都做了细致的梳理。这帮助我们能够从源头上识别并评估潜在的微振动问题。更重要的是,书中关于微振动传播机理的阐述,以及楼盖在不同荷载和频率下的动力响应分析方法,都是非常宝贵的知识财富。我曾多次在处理一些对振动敏感的精密仪器安装项目中,通过参考书中介绍的振动传递系数和衰减规律,来优化楼盖的隔振设计方案,最终成功地将设备运行的振动等级控制在允许范围内,避免了因振动过大导致的生产效率下降甚至设备损坏的风险。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名在设计院从事民用建筑设计的工程师来说,虽然我的日常工作主要集中在住宅、办公楼等领域,但偶尔也会接触到一些包含精密仪器设备的科研楼或实验厂房项目。在这种情况下,对楼盖微振动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多层厂房楼盖抗微振设计规范 [2000版]》在我的项目中就起到了“补盲”的作用。 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结构动力特性参数选取以及场地微振动场地分类的部分。虽然厂房和民用建筑的结构形式有所差异,但其基本动力学原理是相通的。我曾经在一个涉及高精度测量设备的实验室项目中,参考了本书中关于场地微振动测量和评价方法的建议。通过对场地现有微振动水平的评估,以及对楼盖固有频率的初步估算,我们得以在设计初期就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例如通过调整楼板的刚度、选用合适的隔振材料等,来避免与设备固有频率产生共振,从而保证了实验数据的准确性。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跨领域学习和应用通用工程原理的良好范例。
评分读了《多层厂房楼盖抗微振设计规范 [2000版]》之后,我发现自己在思考问题的方式上有了更深的拓展。过去,我更侧重于结构的静力分析和承载能力,对于动态荷载,特别是微振动这类看似微不足道但影响深远的问题,认识相对浅显。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在许多工业生产环境中,设备运行产生的微振动,如果不加以有效控制,会像“温水煮青蛙”一样,逐渐侵蚀结构的耐久性,影响设备的精度,甚至导致生产过程中的品质问题。书中对于微振动对不同材料、不同结构形式的影响机理的阐述,让我茅塞顿开。例如,它解释了为什么某些材料在持续的微振动作用下更容易发生疲劳破坏,以及楼盖的挠度和刚度与微振动传播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告诉你做什么”的规范,更是一本“让你明白为什么这么做”的指导书。它帮助我建立了更全面的结构动力学设计理念,也让我能够更好地与设计院的同行进行沟通,共同解决那些涉及到微振动控制的复杂工程难题。
评分作为一名在建筑施工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技术负责人,我接触到的大多是工程的实施与落地。而《多层厂房楼盖抗微振设计规范 [2000版]》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多的是在指导我如何将设计院的图纸转化为实际的、满足抗微振要求的工程实体。 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结构的微振动控制措施,以及不同措施的适用范围和施工要点。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在为一个新的电子元件生产厂房施工时,设计图纸上明确要求楼盖结构要满足一定的微振动隔绝要求。在施工过程中,我查阅了这本书中关于楼板增设隔振层的施工工艺,包括材料的选择、铺设的厚度、接口的处理等,都做了详细的指导。特别是书中提到的某些新型隔振材料的性能参数和施工注意事项,帮助我们在实践中避免了一些可能出现的低级错误,例如隔振层与主体结构连接不当导致的隔振失效等问题。 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在实际施工中,精确地控制每一个环节,确保最终的工程质量能够达到规范的要求。这对于保障厂房的长期稳定运行,特别是对于那些对微振动极其敏感的生产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我是一名在设备安装领域工作的技术人员,我的工作核心就是保证各种精密设备的准确、稳定运行。而设备稳定运行的基石,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其安装基础——楼盖的抗微振性能。《多层厂房楼盖抗微振设计规范 [2000版]》这本书,可以说是我工作中的一本“秘籍”。 当我接到一个需要安装精密仪器的项目时,我首先会查阅这本书,了解该设备的振动敏感性要求,以及规范中推荐的楼盖微振动限制值。书中详细列出了不同类型设备对振动的容许限值,以及计算和评估楼盖微振动响应的方法。我曾在一个半导体制造厂房项目中,通过参考本书的指导,与楼盖结构的设计师紧密合作,共同优化了设备的安装基础。 我们不仅要考虑设备本身的固有频率,还要考虑楼盖的固有频率、阻尼特性以及外部微振动的叠加效应。通过书中提供的计算公式和图表,我们可以有效地预测楼盖在设备运行时的实际振动响应,并据此对基础的刚度、质量以及隔振器的选型进行精准的调整。这本书帮助我从一个单纯的设备安装者,升级为一个能够深度参与到结构动力学设计环节的技术专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