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0190-1993 多层厂房楼盖抗微振设计规范 [2000版]

GB 50190-1993 多层厂房楼盖抗微振设计规范 [2000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建筑规范
  • 工业建筑
  • 抗震设计
  • 微振
  • 多层厂房
  • 结构工程
  • 设计规范
  • GB50190
  • 1993
  • 2000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建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155801
商品编码:27962572984

具体描述

GB 50190-1993
多层厂房楼盖抗微振设计规范 [2000版]
【标准编号】GB 50190-1993
【标准名称】多层厂房楼盖抗微振设计规范 [2000版]
【英文名称】Code for design of anti-microvibration of multistory factory floor
【出版单位】中国计划出版社
【中标分类】 >  > 
【代替标准】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归口单位】机械工业部
【起 草 人】刘纯康 徐建 杨永明 茅玉泉 郭长城 沈健民
【起草单位】机械工业部设计研究院
【参编单位】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所�� 北方设计研究院��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机械工业部第四设计研究院�� 航空航天部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
【发布日期】1993年11月6日
【实施日期】1994年6月1日
【出版日期】1994年5月
【开本页数】32 开 / 73 页
【标准定价】8.00 元(不含运费)


本规范适用于多层厂房楼盖在动力荷载小于600N的中小型机、制冷压缩机、电机、风机或水泵等设备作用下的振动计算和设计。

1 总则
2 术语、符号
3 基本规定
4 动力荷载
5 竖向振动允许值
6 竖向振动值
7 设备布置、隔振及构造措施
附录A 多层厂房楼盖振动位移传递系数简化计算法
附录B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加说明 附:条文说明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精要:理论、规范与实践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现代建筑结构,特别是多层与高层建筑在复杂荷载作用下的抗震设计原则与技术细节。全书内容聚焦于结构动力学基础、抗震设计方法的演进,以及如何将最新的国家及行业抗震规范转化为可行的工程实践。本书尤其强调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系统应具备的可靠性、延展性与耗能能力。 第一部分:抗震设计基础与结构动力学 本部分作为全书的理论基石,详细阐述了结构抵抗地震荷载所需的动力学基础知识。 1.1 结构动力学基础理论 本章系统回顾了单自由度和多自由度体系的自由振动与强迫振动理论。重点解析了结构的固有周期、振型分解及其对地震响应的控制作用。通过对阻尼理论的深入分析,探讨了不同阻尼形式(粘滞阻尼、模态阻尼)在地震响应计算中的应用及参数选取。此外,对基岩运动与场地效应的耦合分析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明确了场地的土层条件如何显著影响地震输入能量的特性和结构的响应峰值。 1.2 地震动特性与场地反应分析 本章深入剖析了地震波的物理特性,包括不同烈度区的反应谱特征曲线的构造与应用。详细讨论了根据我国不同地震区划标准,如何准确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场地反应分析部分,着重介绍了土层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非线性行为。通过对土体剪切波速(Vs)和剪应力-应变关系的分析,指导读者如何运用场地放大系数和反应谱修正系数,以精确评估场地对地震动特性的影响,尤其关注了场地类别对结构振动特性的控制。 1.3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 抗震概念设计是现代抗震规范的核心指导思想。本章围绕“强柱弱梁、强剪弱弯、优先保证竖向承载力、控制整体位移”等基本原则展开。详细论述了不同抗震等级下,结构体系的选择(如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及其适用性。重点阐述了“分层设防”与“分级控制”的理念,确保结构在小震不损、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计目标得以实现。 第二部分:抗震设计方法与计算模型 本部分转向具体的工程计算方法,涵盖了从传统的设计方法到先进的非线性分析技术。 2.1 反应谱分析法详解 本章详细介绍了反应谱分析法在多层与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流程。从模态的提取、参与振动的质量计算,到各振型对总地震力的贡献比例,进行了详尽的步骤分解。重点阐述了振型参与系数和最大层间位移角控制的计算校核要点。对于结构刚度突变或扭转效应显著的复杂结构,本章提供了修正反应谱法和提高计算精度的方法。 2.2 等效静力荷载法及应用局限 等效静力荷载法作为一种简化的抗震设计手段,在本章中得到了深入探讨。详细解析了如何根据规范推导地震剪力分布系数,并将其转化为等效的水平静力荷载进行分析。同时,明确指出了该方法适用于哪些结构类型和高度范围,以及在结构非线性效应显著时必须采用其他方法的必要性。 2.3 结构构件抗震性能化设计 构件的设计不再局限于承载力校核,而是转向延性和耗能能力的控制。本章详细论述了梁、柱、剪力墙等主要抗震构件的配筋构造要求,特别是塑性铰区的构造长度、箍筋的加密区长度与间距,以及抗剪承载力与抗弯承载力之比的控制。对节点域的处理,如柱脚和梁柱节点区的构造加强,进行了图示化和量化的说明。 2.4 结构非线性分析与性能评估 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非线性分析已成为高等级抗震设计的必备工具。本章介绍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Performance-Base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PBEE)的基本框架。详细阐述了塑性铰模型的选择、材料本构模型的建立,以及非线性时程分析和非线性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 Analysis)的操作流程。通过对结构变形、屈服机制和残余位移的评估,实现对结构在不同地震烈度下的实际性能预测。 第三部分:特定结构与关键节点处理 本部分针对工程实践中常见的高难度问题和特殊结构类型进行专项讨论。 3.1 楼盖系统的作用与连接设计 楼盖系统不仅是楼层围合结构,更是地震作用下实现“刚性连接”和“整体性”的关键。本章重点分析了楼盖如何作为水平隔板,有效地将地震惯性力传递给竖向抗侧力构件。详细讨论了楼板与剪力墙、梁、柱的有效连接构造,尤其是对大开口、转角等应力集中部位的加固处理。 3.2 结构扭转效应的控制与处理 对于平面布局不规则、质量分布与刚度中心不重合的结构,扭转效应是抗震设计的难点。本章量化了扭转不规则系数的计算方法,并提供了优化平面布局的建议。在设计计算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增加抗扭刚度构件(如核心筒或连梁)来有效减小扭转位移角,确保结构在地震中协同工作。 3.3 结构抗震缝与伸缩缝的设置 针对高度差较大或平面形状复杂的相邻结构单元,抗震缝的设置至关重要。本章依据规范要求,详细界定了抗震缝的最小宽度,并讨论了缝两侧结构在地震中可能出现的碰撞风险。针对缝隙两侧结构的动力特性差异,提出了采用连梁或拉杆等柔性连接件来减小碰撞效应的工程措施。 第四部分:抗震构造详图与施工质量控制 本部分强调规范条文向施工图转化的过程,确保设计意图在施工阶段得以准确实现。 4.1 钢筋锚固与搭接的构造要求 钢筋的锚固和搭接长度是保证构件延性和承载力的关键。本章提供了梁、柱、墙体中受拉、受压钢筋在不同轴压比和延性要求下的最小锚固长度和搭接长度的表格化数据和图示说明。特别关注了“加密区”内箍筋的特殊构造要求,以有效约束核心区混凝土,提高构件的抗剪和抗压性能。 4.2 混凝土强度与施工质量控制 本章论述了在抗震设计中,混凝土的强度等级选择与抗裂性能之间的关系。强调了浇筑、养护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特别是高强度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土在现浇结构中的应用注意事项。同时,对钢筋保护层厚度、模板支撑系统的稳定性等影响结构整体性能的施工细节,提出了明确的检查标准。 4.3 隔震与减震技术简介 作为前沿技术的补充,本章简要介绍了在特定工程中采用的隔震技术(如铅芯橡胶支座、高阻尼橡胶支座)和减震技术(如粘滞阻尼器、屈服型阻尼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重点阐述了隔震层与上部结构的连接构造,以及隔震系统设计参数的选取方法。 本书旨在为结构工程师、抗震设计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研究人员提供一本全面、深入且具有高度实用价值的参考书,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抗震挑战,确保工程结构的长期安全与可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多层厂房楼盖抗微振设计规范 [2000版]》无疑是建筑工程领域,特别是工业厂房结构设计者们案头必备的参考书。作为一名常年与各类工业建筑打交道的工程师,我深切体会到微振动对厂房结构长期稳定性和设备运行精度的潜在威胁。这本书的内容,虽然不像某些通俗读物那样轻松易懂,但其严谨的理论推导、详实的数据支撑以及清晰的设计条文,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依据。 我特别欣赏其对微振动来源的分类与分析,从动力设备产生的固有振动,到外部环境因素如交通、施工等引起的扰动,规范都做了细致的梳理。这帮助我们能够从源头上识别并评估潜在的微振动问题。更重要的是,书中关于微振动传播机理的阐述,以及楼盖在不同荷载和频率下的动力响应分析方法,都是非常宝贵的知识财富。我曾多次在处理一些对振动敏感的精密仪器安装项目中,通过参考书中介绍的振动传递系数和衰减规律,来优化楼盖的隔振设计方案,最终成功地将设备运行的振动等级控制在允许范围内,避免了因振动过大导致的生产效率下降甚至设备损坏的风险。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名在设计院从事民用建筑设计的工程师来说,虽然我的日常工作主要集中在住宅、办公楼等领域,但偶尔也会接触到一些包含精密仪器设备的科研楼或实验厂房项目。在这种情况下,对楼盖微振动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多层厂房楼盖抗微振设计规范 [2000版]》在我的项目中就起到了“补盲”的作用。 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结构动力特性参数选取以及场地微振动场地分类的部分。虽然厂房和民用建筑的结构形式有所差异,但其基本动力学原理是相通的。我曾经在一个涉及高精度测量设备的实验室项目中,参考了本书中关于场地微振动测量和评价方法的建议。通过对场地现有微振动水平的评估,以及对楼盖固有频率的初步估算,我们得以在设计初期就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例如通过调整楼板的刚度、选用合适的隔振材料等,来避免与设备固有频率产生共振,从而保证了实验数据的准确性。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跨领域学习和应用通用工程原理的良好范例。

评分

读了《多层厂房楼盖抗微振设计规范 [2000版]》之后,我发现自己在思考问题的方式上有了更深的拓展。过去,我更侧重于结构的静力分析和承载能力,对于动态荷载,特别是微振动这类看似微不足道但影响深远的问题,认识相对浅显。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在许多工业生产环境中,设备运行产生的微振动,如果不加以有效控制,会像“温水煮青蛙”一样,逐渐侵蚀结构的耐久性,影响设备的精度,甚至导致生产过程中的品质问题。书中对于微振动对不同材料、不同结构形式的影响机理的阐述,让我茅塞顿开。例如,它解释了为什么某些材料在持续的微振动作用下更容易发生疲劳破坏,以及楼盖的挠度和刚度与微振动传播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告诉你做什么”的规范,更是一本“让你明白为什么这么做”的指导书。它帮助我建立了更全面的结构动力学设计理念,也让我能够更好地与设计院的同行进行沟通,共同解决那些涉及到微振动控制的复杂工程难题。

评分

作为一名在建筑施工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技术负责人,我接触到的大多是工程的实施与落地。而《多层厂房楼盖抗微振设计规范 [2000版]》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多的是在指导我如何将设计院的图纸转化为实际的、满足抗微振要求的工程实体。 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结构的微振动控制措施,以及不同措施的适用范围和施工要点。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在为一个新的电子元件生产厂房施工时,设计图纸上明确要求楼盖结构要满足一定的微振动隔绝要求。在施工过程中,我查阅了这本书中关于楼板增设隔振层的施工工艺,包括材料的选择、铺设的厚度、接口的处理等,都做了详细的指导。特别是书中提到的某些新型隔振材料的性能参数和施工注意事项,帮助我们在实践中避免了一些可能出现的低级错误,例如隔振层与主体结构连接不当导致的隔振失效等问题。 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在实际施工中,精确地控制每一个环节,确保最终的工程质量能够达到规范的要求。这对于保障厂房的长期稳定运行,特别是对于那些对微振动极其敏感的生产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

我是一名在设备安装领域工作的技术人员,我的工作核心就是保证各种精密设备的准确、稳定运行。而设备稳定运行的基石,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其安装基础——楼盖的抗微振性能。《多层厂房楼盖抗微振设计规范 [2000版]》这本书,可以说是我工作中的一本“秘籍”。 当我接到一个需要安装精密仪器的项目时,我首先会查阅这本书,了解该设备的振动敏感性要求,以及规范中推荐的楼盖微振动限制值。书中详细列出了不同类型设备对振动的容许限值,以及计算和评估楼盖微振动响应的方法。我曾在一个半导体制造厂房项目中,通过参考本书的指导,与楼盖结构的设计师紧密合作,共同优化了设备的安装基础。 我们不仅要考虑设备本身的固有频率,还要考虑楼盖的固有频率、阻尼特性以及外部微振动的叠加效应。通过书中提供的计算公式和图表,我们可以有效地预测楼盖在设备运行时的实际振动响应,并据此对基础的刚度、质量以及隔振器的选型进行精准的调整。这本书帮助我从一个单纯的设备安装者,升级为一个能够深度参与到结构动力学设计环节的技术专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