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图解现代建筑要素
定价:148.00元
作者: 塞伦·莫可 等;邢真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805019338
字数:
页码:34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v 从1950年到2010年,从赖特到扎哈,从印度萨拉巴伊住宅到北京当代Moma,50座经典现代建筑全解读
nv 深度挖掘现代建筑要素与其多样化的物理、社会、文化以及环境文脉的相互呼应关系
nv 文字、照片、图纸、模型,四位一体,大量异常珍贵的剖面图和分析图,形成高度视觉化的排版,做出如设计般的分析
nv 建筑系学生书籍,大师作品分析必读参考
nv 高级灰点缀红配色,西式方脊精装,感受书籍装帧散发出的现代设计感
n建筑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生活的地方、工作的地方、玩耍的地方、休闲娱乐的地方都离不开各式各样的建筑,然而遗憾的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对它们的感觉却是陌生的。我们总觉得分析或解读一座建筑是专业人士的事,却不曾尝试着对其做出自己的解读。如此一来,我们便失去了理解所带来的乐趣。这本《图解现代建筑要素》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为我们分析了50座经典的现代建筑,由此为我们呈现了分析与解读建筑的方法,让每个人都可以读懂建筑。
n本书的一大亮点是加入了大量非常珍贵的剖面图和分析图,这在其他建筑类书籍中是很难看到的。作者将建筑还原到它所处的环境和文脉中,对其进行综合、立体的分析,而不是将其作为孤立的存在,这样做的意义显而易见。当然,对于专业人士而言,书中的50座建筑可能早已烂熟于胸,对它们的解读也不胜枚举,但本书并不只是简单的分析,而是通过分析引导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寻找进一步的分析方式,就算与作者的意见相左,又有什么关系呢!
n内容提要
本书探讨了现代建筑要素与其多样化的物理、社会、文化以及环境文脉的相互呼应关系。书中所研究的50座建筑均建于1950年之后,借助照片、文字描述、虚拟现实体验和实地考察等手段,力图为读者提供对每座建筑的简明分析。更为难得可贵的是,我们在书中会看到非常珍贵的剖面图和分析图。虽然对这些建筑的解读可能早就有先人之见,有些甚至已经深入人心,但我们希望通过本书可以帮助读者打开思路,对既有的解读提出质疑。
n目录
作者介绍
安东尼·拉德福德是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大学的一名城市设计师和建筑系的名誉教授,他的新著作包括《读懂可持续建筑和数字设计》。塞伦·莫可是阿德雷德大学的一名建筑史学家。阿米特·斯里瓦斯塔瓦是一名作家和评论家,他一直在澳大利亚和土耳其从事建筑与理论方面的教学工作。
文摘
序言
前言 建筑分析:50座建筑(1950—2010)的视觉之旅
n萨拉巴伊住宅
n卡诺瓦博物馆
n悉尼歌剧院
n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
n莱斯特大学工程系大楼
n索尔克生物研究所
n路易斯安娜现代艺术博物馆
n代代木国立体育馆
n塞伊奈约基市政厅
n圣玛丽大教堂
n海德马克博物馆
n印度管理学院
n巴格拉瓦德教堂
n米兰别墅
n汇丰银行总部大厦
n斯图加特新国立美术馆
n玛莎葡萄园别墅
n水之教堂
n劳埃德保险公司伦敦办公大厦
n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
n巴塞罗那现代艺术博物馆
n维拉特消防站
n劳德媒体中心
n梅纳拉UMNO大厦
n跳舞的房子
n东门中心
n瓦尔斯温泉浴场
n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nESO酒店
n亚瑟和伊冯·博伊德教育中心
n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n夸特希展厅
nB2住宅
n卡伊莎文化中心
n新当代艺术博物馆
n苏格兰议会大厦
n横滨国际港口码头
n沃斯堡现代艺术博物馆
n格拉茨现代美术馆
n当代MOMA
n圣卡特琳娜市场
n南十字星车站
n岐阜县市政
n民事司法中心
n绿色学校
n拟态博物馆
n茱莉亚学院和爱丽丝·塔利音乐厅
n库珀广场41号
n奥斯陆歌剧院
nMAXXI博物馆
n尾注:一些共同问题
n参考书目
n致谢
n图片出处
n扩展阅读
n我是一个对美学有一定追求的人,在选择居住环境时,总是希望能够兼顾实用性和艺术性。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现代建筑”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喜欢的风格。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材料”的讨论,它详细介绍了不同材料的特性,以及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是如何被创新性地运用的。我之前一直认为混凝土就是冰冷、生硬的,但书中通过大量的图片和案例,展示了混凝土如何通过不同的纹理、质感,甚至与光影的结合,营造出温暖而富有雕塑感的空间。同样,对于“光线”的处理,书中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它不仅仅是说“采光要好”,而是深入分析了如何通过窗户的大小、朝向、遮阳设计,甚至是内部的反射面,来控制光线的进入,从而塑造出不同的空间氛围。这本书让我明白,好的建筑设计,往往体现在那些不经意间的细节之中,是一种整体的、有机的协调。
评分我是一个喜欢动手实践的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我总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些可以落地的方法。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不仅仅是理论讲解,更像是一本“工具书”,为我打开了理解和分析建筑设计的大门。我发现,书中的很多概念,我都可以运用到我的日常观察中。比如,当我看到一栋新的建筑时,我不再只是泛泛地赞叹,而是会尝试去分析它的“体块”是如何组合的,它的“立面”有哪些特点,它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如何。这本书让我对建筑设计的“构成”有了清晰的认识,我不再是那个只能看到“表面”的普通观众,而是开始能够理解建筑背后的逻辑和美学原则。它让我觉得,原来建筑设计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有品味的鉴赏家。
评分老实说,我之前对现代建筑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某些“先锋”作品的影响,觉得它总是那么特立独行,甚至有些晦涩难懂。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非常包容的态度,展现了现代建筑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书中并没有一味地推崇某种特定的风格,而是全面地介绍了现代建筑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各种流派和理念。我开始了解到,原来那些看似“奇特”的造型,背后都有其独特的理论支撑和文化背景。比如,书中对于“可持续性”和“绿色建筑”的探讨,就让我看到了现代建筑在关注美学的同时,也在积极回应时代发展的挑战。我发现,很多现代建筑的设计,都将环保理念融入其中,通过节能、节水、使用环保材料等方式,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这种责任感和前瞻性,让我对现代建筑的设计师们充满了敬意。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设计类书籍,不仅仅是提供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读者的灵感,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时不时地停下来,去观察我周围的世界。这本书正是做到了这一点。它在讲解现代建筑的各种“元素”时,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堆砌,而是将这些理论与现实中的建筑实践紧密结合。我发现,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建筑,其实都巧妙地运用了书中提到的那些概念。比如,我在通勤的路上,常常会经过一座由玻璃幕墙构成的办公大楼,以前只是觉得它很“现代”,但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意识到,那不仅仅是使用了玻璃,更是对“光线”和“透明性”的极致追求,以及如何通过这种设计来营造一种开放、通透的工作氛围。书中对于“空间”的解读也让我受益匪浅,我开始注意到建筑内部空间是如何通过动线设计、视觉引导来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感受的。这种从书本到现实的转化,让我觉得学到的东西不再是死板的知识,而是活生生的体验。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给那些对现代建筑设计充满好奇,但又被专业术语搞得晕头转向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那些流畅的线条、大胆的材质以及空间感的巧妙运用感到着迷,但每次尝试深入了解,总会被一些我听不懂的词汇劝退。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通往现代建筑世界的小径。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那些复杂的概念拆解开来,一步步引导读者去理解。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一些经典案例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我原本以为只是简单欣赏一下建筑的外形,但读完之后,才发现原来每一个窗户的位置、每一块石材的选择、每一个空间的连接,都蕴含着设计师的深思熟虑。尤其是关于“功能主义”和“形式追随功能”的讨论,让我豁然开朗,明白了为什么有些建筑看起来简约却充满力量。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了“要素”,更是教会了我如何去“看”建筑,如何去欣赏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