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动车组噪声控制技术
定价:89.00元
作者:李明高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111577904
字数:
页码:18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较为详尽的介绍了动车组的结构和技术特点、动车组相关的噪声概念、管理流程以及部件隔声仿真与实验室测试的基本方法、基于TWINS模型的轮轨噪声仿真、车体的气动噪声仿真与模型风洞试验验证、线路运行车内外噪声评估一整套流程等。全书共分七章,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作为铁路工程技术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的参考资料。本书可供轨道交通(铁路)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的使用教材。
目录
前言
章 动车组技术特点1
1.1 高速动车组/轨道结构1
1.1.1 高速动车组组成1
1.1.2 轨道组成3
1.2 高速动车组声源机理5
1.2.1 声源构成5
1.2.2 声源分布8
第2章 噪声基本概念10
2.1 声学常用术语及声传播特性10
2.1.1 声压级、声强级、声功率级10
2.1.2 气流声源分类12
2.1.3 声波的衰减15
2.2 噪声对人的影响及噪声控制的一般原则17
2.2.1 噪声的主观评价17
2.2.2 噪声的危害21
2.2.3 噪声控制的一般原则22
第3章 动车组噪声相关标准24
3.1 卫生环境噪声标准24
3.2 高速动车组噪声标准26
3.2.1 车内噪声标准26
3.2.2 车外噪声标准28
3.2.3 相邻速度级噪声差值28
3.2.4 静置噪声标准29
3.3 噪声限值分析30
3.3.1 车内噪声分析31
3.3.2 车外噪声分析31
第4章 动车组噪声控制管理流程35
4.1 噪声控制管理的目的及意义35
4.2 噪声控制管理的主要工作35
4.3 阶段管理36
4.3.1 概念设计阶段36
4.3.2 方案设计阶段37
4.3.3 详细设计阶段38
4.3.4 样车试制阶段39
4.3.5 样车试验阶段39
4.4 相关材料模板39
第5章 动车组噪声控制方法43
5.1 动车组低噪声设计43
5.1.1 声学总体指标的制定43
5.1.2 声学指标优化44
5.1.3 内装详细设计45
5.2 列车关键部位噪声优化46
5.2.1 动车空调系统的噪声控制46
5.2.2 空调系统通风管道的消声措施51
5.2.3 空调系统设备的振动控制52
5.2.4 风挡结构降噪设计63
5.2.5 受电弓气动噪声控制86
5.2.6 主断器动作冲击噪声控制104
5.3 车内外噪声预报107
5.3.1 基于试验的隔声量仿真模型修正108
5.3.2 轮轨噪声计算研究121
5.3.3 气动噪声仿真计算实例130
5.3.4 车内外噪声仿真预报137
第6章 动车组部件声学性能测试151
6.1 隔声技术151
6.1.1 隔声原理151
6.1.2 隔声测试方法152
6.2 吸声技术154
6.2.1 吸声评价方法155
6.2.2 吸声材料参数特性155
6.2.3 吸声系数测试方法158
6.3 设备声功率测试方法159
6.3.1 混响室测试声功率159
6.3.2 半消声室测试声功率161
第7章 动车组噪声测试验证163
7.1 基于试验模型的气动噪声测试163
7.1.1 模型车及测试环境概述163
7.1.2 远场噪声及声源识别基本理论163
7.1.3 远场测量数据结果分析167
7.2 车内外标准测点的频谱特性分析169
7.2.1 车外噪声声源识别169
7.2.2 车内噪声频谱特性分析179
参考文献184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完这本书,我对“噪声控制”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关小声音”那么简单。书中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了解到动车组在高速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复杂的声学现象,而“噪声控制”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声学材料”的介绍很感兴趣,比如是否会介绍一些新型的吸音、隔音材料,以及它们在动车组上的具体应用。我很好奇,这些材料是如何做到既轻便又高效的?是否会有一些图表展示不同材料的吸声性能,或者是在不同频率下的降噪效果?此外,书中对“声学模型”的介绍也让我眼前一亮,这听起来就像是在用数学和物理的语言来“预测”和“规避”噪音。对于我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视角,让我得以窥探动车组背后不为人知的技术奥秘,也让我对工程技术人员的智慧和匠心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有意思的,那种硬朗的金属质感,加上一点科技蓝的光泽,瞬间就吸引了我。我一直对高铁这个庞大的交通系统充满好奇,尤其是它运行时的那种静谧与力量并存的感觉。总觉得能把这么庞大的机械运行得如此平稳安静,背后一定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技术支撑。这本书的名字虽然有点技术性,但我相信它一定能解答我的一些疑问,比如,为什么高铁的运行声音听起来和其他火车不一样?那种低沉而有规律的“呼啸”声,是否也隐藏着某种设计上的考量?我尤其好奇的是,在高速运行的过程中,那些可能产生的恼人噪音,是如何被“驯服”的。是采用了什么特殊的材料?还是有什么精密的隔音结构?这本书或许会带我进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充满智慧的现代交通工具。我对书中关于“控制技术”的部分充满了期待,这听起来就像是在给高速列车“戴口罩”、“穿棉衣”,用一种巧妙的方式让它在奔跑的同时,也能保持一份优雅和宁静。
评分这本《RT 动车组噪声控制技术》真的打开了我对动车组世界的新认知。我一直以为,动车组的安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内部的装修很豪华,座椅很舒适。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背后其实是工程技术人员付出的巨大努力。尤其是它提到的一些声学原理和控制方法,虽然我有些地方理解起来比较吃力,但那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索的精神,是能感受到的。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用图解或者案例来解释这些复杂的声学概念的。比如,书中是否有展示动车组外部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如何通过优化外形来减少风噪声?或者,对于车厢内部的隔音材料,是否会详细介绍它们的材质、结构以及吸音原理?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技术的,更是在讲述一个关于“静”的艺术,如何用科学的力量,去追求一种极致的舒适体验。
评分最近有机会翻了翻这本书,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书里的一些描述还是挺引人入胜的。尤其是关于动车组在不同运行场景下的声音变化,比如进站、出站、通过隧道,以及在开阔地带疾驰时的声音特写,让我觉得非常贴近实际。我一直觉得,一个好的交通工具,不仅仅是速度快、效率高,更重要的是它能带给乘客舒适的体验。而噪音,无疑是影响乘坐体验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原来解决噪音问题,并非是简单的“一刀切”,而是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症下药”的策略。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各种噪音的来源,比如风噪、轮轨噪声、机械振动等等,然后层层剥离,揭示出它们是如何被逐一击破的。这种抽丝剥茧式的讲解方式,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既能满足好奇心,又能学习到一些实用的知识,实在是不错。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经常乘坐高铁出行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本“神秘面纱揭开器”。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高铁能在这么快的速度下,依然保持车厢内的相对安静?书中是否有提到一些创新性的设计,比如特殊的减振技术,或者是在车轮和轨道之间采用了什么“秘密武器”来降低摩擦噪音?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动车组型号在噪声控制方面的突破性进展,或者是在某个城市地铁线路上应用的先进降噪技术。光听名字就觉得很专业,但如果能用比较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讲解,我想即使是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受益匪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提供信息,更是启发思考,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欣赏现代交通工具的智慧结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