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信国学大典:庄子
定价:45.00元
作者:饶宗颐,陈鼓应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508639376
字数:
页码:36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n
1、国学泰斗饶宗颐主编。饶宗颐先生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古典学者,史贯通中国文化的一代宗师。他垂暮之年领衔香港、台湾、大陆、海外70余位专家学者,历时5年编写、导读、注释,倾力打造“中信国学大典”这套值得信赖的经典国学读本,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绝唱”。
nn
2、丛书编写阵容强大。除饶宗颐主编,还包括陈万雄、陈耀南、陈鼓应、单周尧、李焯芬、郑培凯等组成强大的学术主创团队,以及香港、台湾、大陆、海外70余位专家学者。编写队伍既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又具国际视野及现代眼光,保证了整套书的编写质量,深化和提升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学经典的意义和价值。
nn
3、完整性强。收录中国历代经典名著55种,分50册出版,是一套囊括国学完整主题的国学读本,涵盖哲学、文学、历史、医学、宗教等各个领域。
nn
4、精选原则。所选著作是相关领域有影响、具代表性、值得阅读的经典作品。每一部作品都是了解中国思想文化不可不知、不可不读的经典名著。对于篇幅较大、内容较多的作品,则精选较有阅读价值的篇章。使每一本都能保持适中的篇幅、适中的定价,让大众读者可以买得起、读得起。
nn
5、注重导读功能。每一部经典都有一篇总体导读,同时还有对所选分篇(节)的导读。除了介绍相关作品、内容等基本情况,注重将中国经典放置全球范围内、结合当下社会生活,深入挖掘其内容和思想的普世价值,以及对现代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刻启示与借鉴意义。拉近古代经典与当代人的距离。
nn
6、通俗易懂。简明的注释,直白的译文,加上深入浅出的导读与赏析,帮助普通读者读懂经典,读懂古人思想,并引发更多的思考,获取更多的知识和生活启示。
nn
7、帮助青少年培养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及语文学习能力,积极应对高考语文改革。2018年教育部发布新课标,提出凝练学科核心素养,并加强中华传统教育;古诗文背诵篇目数量增加,“课内外读物建议” 古典文化经典著作阅读要求增加,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中信国学大典”这套书所选书目包含“读物建议”涉及的所有内容,且编写质量高、导读注释知识含量大、通俗易懂,适合青少年阅读使用。
nn
8、馈赠佳品、传世国学典藏。双色印刷,装帧典雅,用纸考究,附全彩阅读指南,具收藏价值。是一套可以赠送亲朋好友,也可传世收藏的国学典藏;甚至可以说,每一个中国家庭,都需要有这样的一套藏书。
nn
内容提要
n
中信国学大典(50册)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中信国学大典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担任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中信国学大典既收录了《论语》、《》、《孙子兵法》、《孟子》、《庄子》等不可不读、不可不知的中华经典名著,也囊括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颜氏家训》《世说新语》等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
庄子是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与道家始祖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庄子文采更胜,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皈依于的哲学。庄子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庄子》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庄子》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有着重要及超卓的贡献。
目录
我读《庄子》的心路历程 n
n
内篇n
逍遥游 n
齐物论 n
养生主 n
人间世 n
德充符 n
大宗师 n
应帝王 n
n
外篇n
骈拇 n
马蹄 n
胠箧 n
在宥 n
天地 n
天道 n
天运 n
刻意 n
缮性 n
秋水 n
至乐 n
达生 n
山木 n
田子方 n
知北游 n
n
杂篇n
庚桑楚 n
徐无鬼 n
则阳 n
外物 n
寓言 n
让王 n
盗跖 n
说剑 n
渔父 n
列御寇 n
天下 n
n
名句索引 n
作者介绍
陈鼓应,1936年生,福建长汀人。台湾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毕业。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和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编《道家文化研究》学刊。著有《悲剧哲学家尼采》、《尼采新论》、《存在主义》、《庄子哲学》、《注译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黄帝四经今注今译》、《老庄新论》、《易传与道家思想》、《道家易学建构》、《管子四编诠释》及《耶稣新画像》等书。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选材和编排,显示出编者极高的文学素养和对文本的敬畏之心。我尤其留意了它在“人间世”和“德充符”这些篇章的处理。它们往往是庄子故事性最强,也最容易被误解为纯粹的“诡辩”的部分。但这里的解读,非常注重文本的内在逻辑连贯性,而不是简单地把每一则寓言割裂开来解读。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连贯的“庄子世界观”的底层逻辑,让我们看到,那些看似离奇的故事,其实都是为了论证一个核心观点——如何安顿“自我”于变动不居的世界之中。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引用其他学派观点进行对比时,做得非常克制和精准,没有陷入“拉踩”的俗套,而是用一种开放的姿态,展现了春秋战国思想的多元与碰撞。这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单向的接受,而是一种多维度的对话,让我忍不住想要去查阅其他先秦典籍来佐证其中的观点。
评分作为一个对古代思想史有一定兴趣的读者,我关注的重点往往在于不同版本间的差异和引注的出处。这本《庄子》在这方面表现得非常专业和严谨。我注意到,在处理几个著名的“难句”时,它提供的译文和注释,参考了多个权威的宋代以来的注本,并且清晰地标明了不同学派对同一句话的不同理解倾向。这种透明化的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举个例子,关于“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的描述,很多版本只是轻描淡写地翻译过去,但这里却细致地考证了“神人”在道家思想谱系中的具体位置,以及它与后世魏晋玄学的关系演变。这对于我这样希望深入探究思想流变脉络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不仅仅是一本“读本”,更像是一部微型的思想史参考资料,随时可以停下来,进行更深层次的学术溯源。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之前对《庄子》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停留在“洒脱”、“任性”的表层标签上。但随着阅读这本特定版本的深入,我开始理解到,庄子的“逍遥”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逃避,而是一种高度自觉的、积极的生命策略。这种策略的形成,充满了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书中对庄子如何看待政治权力、如何应对社会规范的论述部分,尤其发人深省。它不是教我们如何成为一个隐士,而是教我们如何在身处体制之内时,保持内心的独立与完整。那种对“斧斤之伤”的警惕,对“名”与“实”之间张力的细致剖析,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目前的工作和生活状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武器”,帮助我在不改变外部环境的前提下,悄然地调整了我的内在频率,让我对未来人生的选择,多了一份从容不迫的底气。
评分说实话,我对哲学原典的阅读体验,常常是伴随着一种“沉重感”的,好像我必须端着架子,摆出一副严肃的面孔才能去接触这些经典。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却截然不同,它带着一种近乎“轻盈”的调性。我特别欣赏它在排版和装帧上做出的选择,那种留白的处理,以及选用的纸张质感,都让人在翻阅时感到一种心境上的放松。这就像是,在喧嚣的城市里,突然走进了一个安静的书房,所有的外界干扰都被隔绝在了门外。我常常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泡上一壶茶,翻开它,不是为了“学到什么”,而是为了“放空自己”。它里面对人生困境的描绘,那种对世俗功名的超脱,读起来竟然有一种奇妙的疗愈效果。我感觉自己的焦虑感在那一刻被稀释了,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在南郭先生吹竽时,无所谓他是真吹还是假吹的旁观者,一切皆可顺其自然。这种阅读过程中的“身心合一”的体验,是其他很多严肃出版物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庄子》的译注版本,简直是为我这种半吊子文人量身定做的。我之前读《庄子》,总是被那些天马行空的寓言和诘屈聱牙的文字卡住,读完一遍两遍,心里也只是“哦,好像有点道理”,但具体妙处在哪儿,却总抓不住。这次拿到这本,光是那详尽的注释和校勘,就让人心里踏实了不少。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学术堆砌,而是像一位耐心的老先生,在你快要迷失在“濠梁之辩”的时候,轻轻拉你一把,告诉你庄子那会儿的社会背景,他这话背后的真实意图。特别是对那些涉及到古代哲学概念的阐释,比如“齐物论”中的“道”是如何超越一切对立面的,书里用了好几个现代生活的例子来类比,一下子就点亮了我的理解。我甚至能想象出,如果庄子本人看到这些现代化的解释,也许会笑出声来,但同时也会赞许这种沟通的努力。读完这一部分,感觉自己终于能稍微跟上这位魏晋风度的哲人的步伐了,不再是雾里看花,而是能窥见一丝那逍遥游的边角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