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論語全鑒典藏版(第2版)
定價:38.00元
作者:(春鞦)孔丘
齣版社:中國紡織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18001552
字數:
頁碼: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大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1、《論語》原文及譯文根據版本核定,輔以通俗易懂的譯文,並結閤古今中外的事例進行深入淺齣的闡釋,使讀者能夠循序漸進地全麵領略《論語》這部典籍的思想之美。
2、全書配以大量與中國傳統文化關係密切的精美圖片,以增強讀者對《論語》一書的感性認識以及閱讀愉悅感。
3、在一版的暢銷基礎上全新修訂而成,內容更精到,文字更洗練,裝幀更具品質感,適閤廣大國學愛好者閱讀及收藏。
內容提要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至今已有2500多年。它的哲學思想以“仁”、“禮”為核心,影響著世代中國人及華人,是重要的儒傢經典。本書對《論語》一書進行瞭全麵的解譯,並結閤現實予以進一步解讀。
目錄
學而
在孔子看來,道德是修身治國的根本,所以他非常重視教化的作用,並開明宗義地提齣:學而時習之。因為求知是溝通心靈與德性的橋梁。在求知的過程中,可以懂得為人處世和治國平天下的道理,當心靈終到達道德之彼岸時,一個人就能夠從人生的至高境界中體驗到無盡的歡悅。
為學常溫,自有境界
以仁做人,孝悌為本
是非常思,一日三省
恪操守道,真心待人
溫良謙恭,能得厚報
秉之以禮,符閤於義
貧富自安,修身為業
求被人知,不如知人
為政第二
美好的品德是人生的基礎,也是為政的基礎。正如蓋房子一樣,如果沒有堅實的地基,就不可能修建堅固而耐用的房屋。一個人沒有好的品德,再好的學識也難以有益於人,甚至還會害人,而且知道得越多害人越深,權勢越大破壞越廣。一個品行端正的人,總會以德為原則,為國為民奉獻自己的所有。
為政以德,思也無邪
盡孝由心,遵禮而行
察人知人,溫故知新
君子不器,完善自我
學而常思,常有心得
行事有道,使人信服
八佾第三
中國有句格言:“退一步海闊天空。”不少人將它抄下來貼在牆上,奉為處世的座右銘。這句話與當今商品經濟下的競爭觀念似乎不大閤拍,事實上,“爭”與“不爭”並非總是不相容,反倒經常互補。在生意場上也好,在外交場閤也好,在個人之間、團體之間,也無需一個勁兒“爭”到底,退讓、妥協、犧牲有時也很必要。而作為個人修養和處世之道,不爭則不僅是一種美好的德行,而且也是一種寶貴的智慧,更是“禮”的具體體現。
仁而知禮,不慕虛榮
君子不爭,爭則依禮
遵禮由心,執禮宜誠
崇尚禮義,待人以禮
行之有度,既往不咎
處世從容,不失善道
裏仁第四
仁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為人的根本。它能讓你的人生充滿陽光,能使你成為真正有德的君子。要想達到仁的境界,就要剋服人性的弱點,發揮自己的優點,成就自身的道德。當你成為一個仁德之人時,是具和力的。
居於仁境,懷仁知仁
矢誌求道,不畏艱辛
君子之行,閤於道義
禮讓為上,正視自己
重義輕利,見賢思齊
勞而不怨,珍視孝道
言行以德,為人不孤
公冶長第五
修養之高低,完全可以通過言行判斷齣來。孔子就是據此對自己、弟子以及其他一些人的品行做齣瞭恰當的評價。古人以璧玉比喻一個人的人格,璧玉上如果有瞭一塊小小的斑點,這塊璧玉就不好瞭;如果不注意言行,就會使自己的人格像玉一樣受到玷汙。因此,我們要嚴格要求自己,注意檢點自己的言行是否符閤道德規範,防微杜漸,揚長避短。
知人知己,難能可貴
察人知人,聽言觀行
敏而好學,可知天道
恭敬愛人,仁之所在
遇事常思,而後再行
待人寬宏,為人忠信
雍也第六
“中庸之道”是孔子為我們提供的安身立命的忠告。處世為人要講究一個“度”,恰如其分,保持“中庸”是處世為人的高境界。過剛易摺,過柔則卑。堅守平常心,就能進退自如,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周鏇有術,遊刃有餘。
內心平和,能有作為
不忘貧窮,不違仁道
修身養德,品行自高
文質彬彬,堪為君子
仁者智者,心境自高
君子懷仁,不失中庸
述而第七
人生短短百年,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如何保持樂觀嚮上的生活態度呢?俗話說,心底無私天地寬。古今中外的所謂“君子”,之所以能夠品行正、修養好、境界高,原因即在於他們以德為重,擁有坦蕩的胸懷,因此,他們的人生之路也變得寬廣坦蕩。有瞭堅定的誌嚮,純潔的思想,坦蕩的胸懷,自然就能淡看貧富,不憂不懼,不計毀譽,無欲而剛。
誌在於道,行之以方
德在心靈,行藏在我
欣賞音樂,陶冶情操
追求仁道,樂以忘憂
敏以求德,擇善而從
見善而行,仁德可至
躬行君子,胸懷坦蕩
泰伯第八
君子修德求仁,有道有節。孔子在這裏所論述的仁者行為,主要偏重於在現實中施行的方法問題,隻有那種吃透“仁”的內核精神,對有害於“仁”的各種手段伎倆洞察明白的人,纔可能真正地施行仁德,堅守氣節。
行之以禮,德行自見
德義為重,謹慎對待
一心嚮善,明辨榮辱
堅守本分,恪守正道
博大仁愛,唯纔是舉
子罕第九
孔子的智慧兩韆年來經久不衰,並非因為它有多麼高深,而是因為它非常人性化,非常實用。它來源於生活,貼近生活而又高於生活,因此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它都能夠高屋建瓴地指導生活,幫助人們提高自己的心靈修養。譬如孔子講“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等,就是指導加強個人修養的金玉良言。
謙遜有節,不求名利
講求現實,不妄判斷
修養高時,行為自正
珍惜光陰,堅持進取
多聽真言,有過則改
誌嚮堅定,品格高潔
鄉黨第十
禮儀是待人處世、進行社會交往的重要手段。一個人隻要置身於社會,無論居傢還是外齣,日常工作還是齣入重要場閤,從政還是經商,均離不開禮儀。禮儀雖是生活小節,但它不僅可以展現一個人的風度與魅力,還體現瞭一個人的學識、文化素養及內在的精神風貌。
言談舉止,能見風度
衣著服飾,顯示素養
酒席餐飲,有禮可循
以人為本,恭敬對人
禮存於心,善待一切
先進第十一
孔子是一個很重感情的人,從他的話語中,我們可以體驗到他與弟子之間的真摯情感。這些長者之言,還蘊涵瞭許多對人生和社會的認知。當我們對人生和社會的認識達到的高度之時,非但能能使自身修養得到提高,還能在更高層次上享受人生。
待人以情,觀人以德
人貴有情,情義堪珍
言行中肯,過猶不及
踐跡而行,君子之道
因材施教,言齣於真
一言之間,足見心誌
顔淵第十二
剋己是一種品德。忍讓、謙讓由剋己而生,恒心、毅力由剋己而成。剋己,處世能大公無私,臨危能當仁不讓。能剋己者,其人品自高。孔子認為,隻有剋己,纔能遵守禮義,纔能守信,纔能使一切變得有秩序起來。
剋己嚮仁,遵禮而行
不憂不懼,心胸常寬
明辨是非,信義為重
公正斷案,心係蒼生
修德勤政,以德化人
品質正直,遵從道義
彰顯仁德,舉賢任能
結交有方,以文會友
子路第十三
倘若為政者自己不能端正行為作齣錶率,那麼他的所謂“命令”就沒有人會放在眼裏。反之,作為一個領導、一個當政者,倘若自己品德端正,率先垂範,自然也就成為引導群眾、教育群眾、改良社會風氣等帶有根本性的治政帶頭人瞭。即使作為一個普通人,品行端正的效果也是很明顯的,它能使一個人在某個群體中自然而然地樹立威信。一個“不正”之人,是不會在人群中擁有話語權的。
以身作則,擺正名分
其身若正,有令必從
先正自身,方可正人
欲速不達,持之以恒
追求和諧,秉持正道
宜教民戰,有備無患
憲問第十四
成為君子,是一個不斷完善自我品德修養的過程。如果一個人明白德行之所在,內心始終嚮著道德的方嚮,並以道德為尺度,察是非,辨得失,識進退,樹立正確的義利觀,他也就走在瞭君子的路上。
知恥明德,仁者之風
待人處世,不怨不驕
心嚮仁義,完善品格
君子立身,不忘仁義
明察慎思,不齣其位
他人有怨,有德自安
賢者明智,行為有節
修身成德,安人利己
衛靈公第十五
君子與小人的不同之處在於,君子能夠一直堅持正道,把仁作為自己畢生的追求,把義作為行事的根本,並堅持用“禮”來約束自我,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一以貫之”。如果能這樣做的話,那麼“道”是很容易追求到的。
堅守正道,一以貫之
知言知行,是為知德
修身成仁,捨身取義
厚責自己,慮事以遠
德義存心,推己及人
明察是非,忍耐為上
宏道憂道,遵道而行
同道而謀,當仁不讓
季氏第十六
天下有道是人們所嚮往的。有所樂,有所戒,有所畏,有所思,這樣做瞭,就能明白禮義之所在。對個人而言,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紛爭;對而言,可以減少不必要的乾戈,天下自然也就有“道”瞭。
和睦相處,天下有道
明辨損益,修身養性
當有所戒,亦有所畏
常學多思,道義自明
見善而為,見義而行
陽貨第十七
既然人性都是相近的,為什麼還有善惡呢?孔子認為,這與後天習染有關。近硃則赤,近墨則黑。當我們不斷接近高尚的德行時,將會領悟到,哪些是閤乎倫理的,哪些是違背道義的,久而久之,也就是知勇尚義的仁人瞭。
人性相近,貴在修德
多行仁道,方得人心
詩中有德,樂中有禮
非德勿行,升華德行
不為亂言,不逆常理
君子尚勇,勇而有義
微子第十八
士之為士,是由於他們具有高尚的情操;隱者之隱,是由於他們對世俗的徹悟。二者都是建立在高深的道德修養基礎之上的。古時的高士和隱者雖然已經離我們很遠,然夙夜思之,想象高士風懷,亦足以撫慰心靈瞭。
氣節為重,直道事人
往者已逝,來者可追
胸懷淡泊,高士之風
正道永在,不可僭越
求全責備,不為君子
子張第十九
有德之人不僅注重自身的修養,更可貴的是他會堅定不移地把德行發揚光大,這自然也是“仁”的體現。孔子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所以子貢對他崇敬不已,並以日月來贊譽自己的老師。
執德信道,心常思之
尊賢容眾,氣度寬宏
君子德高,不拘小節
孝貴情真,不失仁心
知過改過,不失其道
大德之人,得人敬仰
堯曰第二十
堯是中國古代理想的君主,堯的時代也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社會。讀堯曰之篇,聽聖賢之言,很自然地就勾起瞭人們對理想社會的懷念和嚮往。倘若人皆有堯舜之心,大同之世不遠矣。
治國安邦,盡職盡責
為政以公,能得民心
弘揚美德,惠民利民
摒棄惡行,德行自見
立身有道,順應自然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說實話,選擇這本時,我主要是衝著它“再版”的字樣去的,這意味著內容經過瞭新一輪的校訂和完善,這對我這種對準確性有較高要求的讀者來說至關重要。我個人對傳統經典的理解時常需要藉助權威的解讀來印證或拓展思路,所以,一個經過時間檢驗並持續優化的版本,其可靠性遠超初版。雖然我還沒有完全對照著其他版本進行細緻比對,但從初步翻閱的觀感來看,那種嚴謹和審慎的態度是顯而易見的。它似乎在努力彌閤古文理解上的鴻溝,使得那些看似晦澀的論斷,也能在現代語境下找到清晰的落腳點,這種緻力於“普及”與“精準”並重的努力,非常值得點贊。
評分從版本收藏的角度來看,這一版似乎在細節上做瞭許多讓人會心一笑的優化。比如,封麵上的捲軸裝飾紋樣,那種古樸而不失精緻的圖案,讓人聯想到古代士人對學問的珍視。更不用說,它在裝幀上所體現齣的對傳統美學的尊重,與書名中的“全鑒”二字形成瞭完美的呼應。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文化傳承的物證。對於一個熱愛書籍收藏的人來說,一套優秀的典藏版,往往代錶著特定曆史時期對某部經典的最高緻敬。我期待著通過它,能更係統、更深入地領會那些跨越時代的智慧,而它的外觀和手感,已經為這段旅程打下瞭極佳的基調。
評分這本書的整體感覺,是一種穿越時空的對話感。打開它,仿佛能觸摸到韆年前先哲們思想的脈絡,那種氣息是任何電子文本都無法替代的。我個人偏愛實體書帶來的物理互動——書簽的摺疊、筆觸的痕跡,這些都構成瞭閱讀記憶的一部分。這本典藏版的重量和開本,使得它非常適閤在安靜的午後,泡上一壺茶,獨自麵對,進行一種近乎儀式感的閱讀。它不是那種可以被快速“掃視”的書籍,它要求你放慢節奏,去品味每一個措辭背後的深意。這種慢讀的體驗,恰恰是現代生活節奏中最稀缺的奢侈品,而這套書,正是提供瞭這樣一個進入深度思考的穩定入口。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確實讓人眼前一亮,初拿到手裏,那厚實的封麵和典雅的字體就傳遞齣一種“珍藏”的意味。我特彆喜歡它在細節處的處理,比如燙金的工藝,在不同的光綫下能摺射齣微妙的光澤,讓整本書看起來不僅僅是一本閱讀材料,更像是一件工藝品。內頁的紙張選擇也非常考究,觸感溫潤,翻頁時幾乎沒有惱人的沙沙聲,這種高質量的閱讀體驗,對於我這種習慣沉浸式閱讀的人來說,簡直是加分項。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研讀裏麵的具體篇章,但光是把它放在書架上,那種沉甸甸的分量感和視覺上的和諧感,就足以讓人心生敬意,覺得這是一套值得細細品味的經典之作。它那種低調的奢華感,恰到好處地烘托瞭書籍本身的文化重量,絲毫沒有那種市麵上常見廉價仿製品的浮躁氣。
評分我主要關注的是它的排版和注釋係統的構建,這套書的版式布局處理得非常成熟老練。行距和字間距拿捏得恰到好處,保證瞭長時間閱讀的舒適度,眼睛不容易感到疲勞。尤其值得稱贊的是,它在原文的編排上采取瞭一種我非常欣賞的平衡策略——既沒有為瞭追求“極簡”而犧牲必要的輔助信息,也沒有因為注釋的堆砌而讓正文顯得局促。那些關鍵的引文和齣處被巧妙地放置在頁邊或腳注,清晰明瞭,又不乾擾主體內容的流暢性。對於非專業研究者來說,這種設計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讓人可以心無旁騖地跟隨作者的思路前進。這種對讀者體驗的深度洞察,是許多齣版物所欠缺的,它真正體現瞭“典藏”二字的重量——不僅是收藏價值,更是閱讀價值的極緻體現。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