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是我国*部按照偏旁部首编排的字典,也是中国古代*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汉语字源的字书。作为两汉文字训诂学之集大成者,在中国语言学史上享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说文解字今释》即以大徐本为底本,通过每个字条的句读、注音、释文和注释,尽力逐条解说许慎原文的含义,并引用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加以参证。全书标点精细,校勘详审,注音准确,译文明白通畅,注释部分择善采纳诸家之言,简易明了,而不一味堆砌,参证部分全面吸收古文字学的研究成果,益以作者之独到心裁,或肯定许慎说解文字的严谨科学,或指出许慎因受时代、条件的历史局限而出现的某些谬误,而其所引古文字形亦便于读者了解文字字形之流变。
《今释》一书使一部难认难读、难释难懂的《说文解字》,成为文理科学子皆宜、雅俗共赏之作。自1997年初版以来,广受读者欢迎,至今已重印8次。此次增订,增补了徐铉附于各部之后经籍中常见的新附字四百余字,并利用新材料和研究成果,对全书注释和参证部分进行了大幅修订,而全书2万余个古文字形也一一用更为清晰的图片加以替换,使本书更臻完善。
作者简介 汤可敬,1941年出生于湖南益阳,1963年毕业于湖南师院(今湖南师大)中文系,1992年被评聘为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说文学与汉语史研究。编著《新编古代汉语》(1989年北京出版社出版,1992年修订,并更名为《古代汉语》),曾获国家教委第二届(1986-1989)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专著《说文解字今释》(1997年岳麓书社初版,2006年再版),曾入围第四届国家图书奖初评,获第二届全国古籍整理图书奖二等奖。另发表《词诠述评》《部首略说》《说文“多形多声说”研究》等四十余篇论文。目 录第一册
前言
凡例
卷一
……
卷七
第二册
卷八
……
卷十四
第三册
卷十五
……
卷二十二
第四册
卷二十三
……
卷三十
主要参考书目
笔画检字表
音序检字表
从使用体验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索引和检索系统设计得非常人性化,这对于一本动辄收录数以万计字头的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我发现,即便是查询一些偏僻的、结构复杂的字,查找效率也出乎意料地高。不像有些大型工具书,厚是厚了,但真要找点东西,却像大海捞针。这套书的目录结构清晰,页码标注准确,配合合理的字头排序,使得我能够迅速定位到自己需要的那个“知识点”。对于需要频繁进行学术参考的读者而言,这种效率上的优化,直接决定了书籍的实用价值上限。能够看出设计者在制作过程中,是将“读者如何快速获取信息”放在了核心位置来考量的。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说,从纸张的质感到印刷的精细度,都透露出一种沉稳和考究。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正文与注释之间的层次感处理得非常到位,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古籍整理本的读者,也能很快找到阅读的节奏。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与古人的对话,那种纸张特有的微涩触感和油墨的清香,是电子书完全无法替代的体验。虽然我手头上还有好几本类似的字书,但就从“物”的角度来说,这本的实体品质足以让人爱不释手,放在书架上也绝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不仅仅是一套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敬畏之心。能感受到编辑团队在装帧细节上所花费的心思,让人在阅读之外,也收获了一份物质上的愉悦。
评分这套书给予我的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展现出的那种“时间感”。阅读它,就像是穿越了一条由文字构筑起来的时间隧道。我们不再仅仅是看到一个孤立的现代汉字,而是能追溯到它在甲骨、金文、篆隶各个阶段的“生命轨迹”。这种宏大的历史叙事感,远超出了单纯的词典定义范畴。它教会了我如何带着敬畏之心去看待每一个笔画的起承转合,理解古人在面对自然和生活时是如何构建符号系统的。这种深度体验,使得我对汉字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表面的意思记忆,而是上升到了对中华文明思维模式的体悟,可以说,它拓宽了我认知世界的维度。
评分坦白讲,我过去对一些老旧的字书多少有些畏惧,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晦涩,要么就是缺乏与现代语境的有效连接。然而,这套书的编纂思路显然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它在保持对古籍原貌尊重的前提下,引入了非常现代化的校勘和解释框架。对于那些跨越了数千年演变而来的核心词汇,作者的“今释”部分处理得既尊重历史,又不失亲和力。它能让你理解古人造字的初衷,并看到这个字如何一步步演变成今天我们使用的形态。对于现代汉语使用者来说,这不啻于一本“解码器”,它让那些看似生僻的古字活了起来,重新焕发出其原有的生命力,这种连接感是极其珍贵的。
评分阅读这套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它在学术梳理上的严谨性确实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作者在处理那些历史演变复杂、字形差异巨大的字头时,展示出了惊人的耐心和扎实的考据功底。它不像某些现代解读那样急于下结论,而是非常审慎地梳理了历代学者的观点,尤其是在辨析异体字和通假字时,逻辑链条清晰可见。对于我们这些希望深入了解汉字源流的人来说,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方法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避免了陷入孤立的解释中。我尤其喜欢它在某些关键转折点上所做的对比分析,能够让人瞬间茅塞顿开,明白为什么同一个字会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内涵。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稳固的、可以信赖的知识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