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精)/近代以来海外涉华艺文图志系列丛书

中国建筑史(精)/近代以来海外涉华艺文图志系列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建筑史
  • 建筑史
  • 近代建筑
  • 海外涉华
  • 艺文图志
  • 文化研究
  • 历史
  • 中国文化
  • 西方视角
  • 图像资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画报
ISBN:9787514613186
商品编码:28792253406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中国建筑史(精)/近代以来海外涉华艺文图志系列丛书
  • 作者:(日)伊东忠太|编者:张明杰|译者:廖伊庄
  • 定价:88
  • 出版社:中国画报
  • ISBN号:9787514613186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7-11-01
  • 印刷时间:2017-11-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325
  • 字数:427千字

内容提要

伊东忠太是日本**的建筑史学家,曾先后多次 来华开展建筑考古活动。《中国建筑史(精)》是其对 中国建筑进行全域性的普查之后出版的《东洋建筑之 研究(上卷)》的中译本,其中第一篇《中国建筑史》 是建筑****部较全面、系统论述中国建筑历史的 著作。
     作者运用文献研究法、考察实测法和文字考证法 ,按照历史朝代和不同地域,以深入中国腹地获得的 **手调查资料和厚实的汉学基础,对中国古代建筑 进行了深度考察和研究。书中作者实地拍摄或手绘的 建筑及构件图片共计300余幅,其中很多建筑现今已 不复存在。这些珍贵的资料,对了解和研究我国建筑 的历史、美术和工艺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伊东忠太(1867-1954),日本**建筑史学家。一生致力于日本传统建筑及亚洲建筑的研究,是*早来华实地考察的日本学者之一。著作包括《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装饰》《东洋建筑之研究》《法隆寺》等。有《伊东忠太建筑文献》(六卷)。伊东不仅是近代日本建筑学科的创始者,也是东亚建筑研究的先驱,有『工学泰斗』和『建筑巨人』之称。

目录

第一篇 中国建筑史
绪言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中国建筑的定位
第二节 外围人眼中的中国建筑
第三节 研究中国建筑的方法
第四节 中国的国土——地理
第五节 中国的国民——历史
第六节 中国建筑的历史分类
第七节 中国建筑的特征
第二章 前期
第一节 有史以前
第二节 周
第三节 秦
第四节 汉
第三章 后期
六朝
第二篇 清代北京紫禁城的殿门建筑
绪言
第一章 北京城的沿革
一、辽都
二、金都
三、元都
四、明都
第二章 现在的北京城
一、外城
二、内城
三、皇城
四、紫禁城
第三章 紫禁城内的九重殿门
一、外朝
二、内廷
第四章 明清建筑的共性
第五章 明清建筑的异同
第六章 明清建筑的长处与短处
一、长处
二、短处
第七章 中国明清建筑与日本建筑的历史关系
一、与奈良朝建筑的关系
二、与平安朝建筑的关系
三、与镰仓、室町时代建筑的关系
四、与桃山、江户时代建筑的关系
第八章 明清建筑的由来
第三篇 关于中国北方地区建筑的调查报告
绪言
一、明陵
二、居庸关
三、宣化的钟楼及玉皇阁
四、张家口长城
五、新怀安的昭化寺


中国建筑史(精)/近代以来海外涉华艺文图志系列丛书 精选珍稀图册,重现近代中国建筑风貌 本套丛书汇集了近代以来,由西方汉学家、旅行家、传教士、建筑师及外交人员等在华期间所绘制、拍摄或收集的珍贵图册、速写、测绘图、照片和相关文字记录。旨在为研究近代中国建筑、城市变迁、社会风貌及中西文化交流提供第一手视觉和文献资料。 丛书特色: 一、图文并茂,资料稀缺: 本系列收录的许多图册,是当时传教士或外交人员在华期间的私人记录,或由西方早期汉学家根据实地考察整理而成。这些资料往往包含大量手绘彩色图样、详细的建筑平面和立面测绘图,以及当时照片中难以捕捉的细节。许多图册在近代中国史料中极为罕见,是研究近代中国建筑史不可或缺的珍贵档案。 二、视角独特,侧重近代变革: 与传统中国建筑史著作多聚焦于古代宫殿、寺庙、园林不同,本丛书的重点在于近代(约1840年至1949年)中国的建筑景观。它详细记录了传统建筑在列强通商口岸、租界、新式学堂、铁路沿线以及近代工业设施的冲击下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传统院落与西式洋房的并存、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引入,以及中国传统建筑师如何应对和融合新元素的实践过程。 三、涵盖地域广阔,细节丰富: 丛书内容涉及中国主要城市及部分内陆地区的建筑现象。从上海、天津、广州等通商口岸的“殖民地风格”建筑,到北京、南京等地的官方和民间传统建筑的衰微与改造,再到江南水乡的民居特色,资料涵盖面极广。许多图册对建筑的构件细节,如斗拱、瓦饰、门窗雕刻、室内陈设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和记录,为修复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信息。 四、跨学科研究价值: 本套丛书不仅对建筑史学者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为城市规划史、社会生活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图像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例如,通过对租界内建筑风格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通过对教堂、医院等西方机构建筑的记录,可以探究近代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路径。 --- 丛书精选分册(示例): 1. 《赫德使团中国考察图册》(1877-1882) 本分册收录了英国驻华公使馆及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组织的多支考察队在华境内留下的图影资料。重点描绘了中国北方和中部的铁路沿线、矿山设施、港口建设,以及沿途城镇的防御工事和传统民居。尤其珍贵的是,其中包含了早期对长城沿线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建筑的测绘记录,这些地区的建筑资料在当时极为罕见。图册中,西方测绘师以严谨的几何学方法描绘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体现了西方科学思维对东方建筑的初步“解码”尝试。 2. 《上海与香港:早期租界建筑速写集》(约1890年代) 聚焦于中国最早的近代化都市——上海和香港的建筑图景。此册通过大量水彩速写和早期玻璃版照片,展现了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的初期面貌,包括早期银行、洋行、领事馆的建造细节。书中还收录了对当地华人传统里弄住宅的对比记录,揭示了殖民地城市中空间隔离与文化冲突的视觉体现。图册中关于建筑材料的记录(如进口砖石与本地材料的混合使用),为研究近代都市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物证。 3. 《江南园林与民居图谱:傅兰雅的观察笔记》(约1910-1920年代) 本册基于法国汉学家傅兰雅(Séraphin Couvreur)在江南地区收集的资料,侧重于传统私家园林和富商大贾的宅邸。不同于纯粹的测绘,傅兰雅的记录更注重园林的意境表达和空间叙事。册中包含了大量手绘的园林“借景”手法图解、厅堂的命名与楹联的翻译注释,以及对江南特有的天井、漏窗、花窗等建筑构件的详细剖析。这不仅是建筑图集,更是一部结合了文学、哲学和建筑学的综合性研究。 4. 《近代中国教堂建筑图录》(1850-1930) 详细记录了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各地兴建的各类教堂建筑。从早期模仿传统中式歇山顶的“中西合璧”式教堂,到后期完全采用哥特式、罗马式或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宏伟建筑,本册展示了宗教建筑如何成为近代中国城市天际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图录详细标注了教堂的平面布局、尖塔高度,以及其内部的装饰风格(如祭坛、彩色玻璃窗的图案),反映了不同教派在文化适应性上的差异。 5. 《北方口岸城市速写与记录:天津与青岛》(约1900-1910年代) 此册记录了德租借地青岛和直隶总督府所在地天津的建筑风貌。青岛部分侧重于德国人建造的红瓦洋房、啤酒厂和海关建筑群,体现了严谨的德国古典复兴风格。天津部分则展示了意租界、法租界与传统城区交界处的景象,以及袁世凯推行新政后出现的早期官僚机构建筑的形态。图册中对防护堤坝、水利设施的记录,也侧面反映了近代化工程的介入。 --- 研究价值: 本丛书为研究中国建筑史提供了独特的“他者”视角。西方观察者在记录时,常带有现代性的预设和科学测量的习惯,这使得他们的记录在精度和客观性上,与本土士大夫的笔录有所区别。通过比对不同来源的资料,研究者可以更全面、多维度地理解近代中国建筑在被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复杂面貌。 本丛书面向对象: 建筑学、城市规划、历史学、图像学、中外关系史等领域的学者、研究人员以及对近代中国社会风貌感兴趣的公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对艺术史和文化交流史都颇感兴趣的读者,因此这本《中国建筑史(精)》在我看来,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它所属的“近代以来海外涉华艺文图志系列丛书”这个大背景,就足以引起我的高度关注。这意味着这本书并非单纯的建筑学著作,而是将建筑置于更广阔的文化交流和视觉传播的语境中进行探讨。我尤其想知道,在近代,当西方世界开始大规模接触中国时,他们的艺术家、建筑师、旅行者是如何看待和记录中国建筑的?这些作品中,是否体现了当时西方对中国的文化想象和东方主义思潮?书中收录的“艺文图志”,想必会包含大量精美的绘画、速写、摄影作品,这些图像不仅是建筑的记录,更是时代的见证,也反映了创作者的审美趣味和观察角度。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描绘,它们或许会以一种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现出那些我们熟悉或不熟悉的中国建筑。这本书的“精”字,也让我对它的出版质量和艺术品位抱有极高的期望,期待它能成为一本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视觉享受的珍贵读物。

评分

这本《中国建筑史(精)》终于到手了,光是书名就让人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建筑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历经沧桑却依然挺立的古建筑,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精髓。这次的“近代以来海外涉华艺文图志系列丛书”,似乎是将目光投向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从近代的角度去审视中国的建筑,这本身就很有意思。我特别好奇,当外国的视角,那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学者和旅行者,记录和描绘中国建筑时,会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他们是否会注意到我们习以为常的细节?他们的笔触和镜头下,又会捕捉到怎样的东方神韵?这本书的“精”字,也让我对它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充满了信心,希望它不仅仅是内容上的丰富,在视觉呈现上也能够给我带来惊喜。我猜想,书中的图录部分会是重头戏,那些珍贵的历史照片、绘画和地图,将带我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中国建筑在近代社会变迁中的风貌。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在那些泛黄的纸页间,寻找那些曾经辉煌过、如今依然值得我们去铭记的建筑故事。

评分

一本以“中国建筑史”为主题,又归属于“近代以来海外涉华艺文图志系列丛书”的书籍,对我而言,绝对具有不容忽视的吸引力。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记录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中国风貌的图志资料非常着迷,而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遗存,更是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信息和文化符号。这本书的定位,让我联想到许多在西方收藏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画作和文献,它们往往能提供一些在国内不易找到的线索和视角。我非常好奇,当近代海外的艺术家、旅行者、学者们,以他们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视角去观察、描绘、甚至批判中国建筑时,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他们对中国建筑的理解,是否会受到当时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书中收录的“艺文图志”,我期待其中能够包含大量的高质量图片,无论是素描、水彩,还是早期的摄影作品,都应该能极大地丰富我们对近代中国建筑的认识。这本书的“精”字,也表明了其出版的严谨性和高水准,相信它能带给我一次难忘的阅读体验。

评分

对于我这样的历史爱好者来说,能够获得一本从“海外视角”解读中国建筑的书籍,简直就像发现了一座宝藏。我们常常习惯于从内部视角去理解和传承历史,但外部的审视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和反思。这本书的“近代以来海外涉华艺文图志系列”定位,让我对它充满了探索欲。我想象,书中可能会收录一些在西方艺术史、建筑史研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学者或艺术家的作品,他们对中国建筑的解读,或许会带有某种“他者”的眼光,这种眼光可能更加客观,也可能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独特的解读。例如,他们是如何理解中国建筑的对称性、色彩运用,或是空间布局的?这些与西方建筑的显著不同之处,是否会让他们感到困惑,或是产生赞叹?此外,“图志”二字暗示了书中会包含大量的图像资料,这对于我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我期待看到一些国内不太容易找到的、来自异域的珍贵影像,它们或许能够展现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中国建筑风貌,甚至是一些已经消失的建筑遗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一些既有的认知,让我从一个全新的维度去认识中国建筑的魅力。

评分

当我看到《中国建筑史(精)》这个书名,并且得知它属于“近代以来海外涉华艺文图志系列丛书”时,我立刻被它所吸引。这个系列本身就充满了探索和发现的意味,而将“中国建筑史”置于这个系列中,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审视角度。我一直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交融非常感兴趣,而建筑恰恰是文化最直观、最厚重的载体之一。这本书的“海外涉华”特性,让我好奇书中会呈现怎样的一幅画卷:当来自西方世界的观察者,以他们的眼睛、他们的画笔、他们的相机,去捕捉中国建筑的形态、结构和意境时,会得到怎样的结果?他们是否会注意到那些我们可能忽视的细节,例如建筑的材料、装饰,抑或是它们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方式?我期待书中能够收录大量珍贵的历史图像资料,这些图志或许能为我们展示一些已经消失的建筑风貌,又或者以一种新鲜的视角,重新解读那些我们熟悉的古建筑。这本书的“精”字,也让我对它的内容和形式都有着很高的期待,希望它能够成为一本既有学术价值,又具有艺术欣赏性的优秀作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