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CS 240:2008 工程地质钻探标准

CECS 240:2008 工程地质钻探标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工程地质
  • 钻探
  • 标准
  • CECS 240
  • 2008
  • 地质工程
  • 岩土工程
  • 勘察规范
  • 钻孔工程
  • 工程建设
  • 地质勘探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建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123
商品编码:28848742882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工程地质钻探标准 CECS240:2008
作者:本社 编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07月
印刷时间:2008年07月01日
印次:
纸张:胶版纸
页数:
ISBN:9158017707304
开本:32开
包装:平装
字数:


内容简介:
《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工程地质钻探标准(CECS240:2008)》吸收了工程地质研究和实践的新成果,从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的角度提出钻探技术要求,兼顾了土层和岩层钻探,以适应不同行业和工作对象的要求。根据国家计委1649号文《关于请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委员会负责组织推荐性工程建设标准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推荐给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勘察单位和工程技术人员采用。目  录


作者简介:


目录:
1 总则 
2术语 
3基本规定 
4钻进方法 
4.1一般规定 
4.2硬质合金钻进 
4.3金刚石钻进 
4.4冲击钻进 
4.5冲击回转钻进 
4.6其他钻进 
5不同地层与特殊场地钻探 
5.1粘性土、粉土、砂土层 
5.2砾石、卵石、漂石层 
5.3岩层1 总则 
2术语 
3基本规定 
4钻进方法 
4.1一般规定 
4.2硬质合金钻进 
4.3金刚石钻进 
4.4冲击钻进 
4.5冲击回转钻进 
4.6其他钻进 
5不同地层与特殊场地钻探 
5.1粘性土、粉土、砂土层 
5.2砾石、卵石、漂石层 
5.3岩层 
5.4特殊场地 
6冲洗液和护壁堵漏 
6.1冲洗液 
6.2护壁堵漏 
7钻探质量及取样 
7.1岩芯采取 
7.2岩土和水试样的采取 
7.3地下水位量测 
7.4钻孔弯曲与孔深校准 
附录A岩土可钻性分级 
附录B不同等级土试样的取样工具和方法 
附录C取土器技术标准 
本标准用词说明 
附:条文说明            


土木工程与岩土工程前沿探索:现代施工技术与材料科学概览 本书旨在为土木工程师、岩土工程专业人士、结构设计师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聚焦于当前土木工程领域最具创新性和挑战性的前沿技术、材料科学进展及其在复杂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全书内容摒弃对特定地质勘察规范的直接阐述,转而专注于构建现代基础设施所需的基础理论、先进工具和可持续实践。 本书共分六大部分,系统地梳理了从基础理论构建到先进施工方法、从新型材料研发到环境可持续性设计的完整知识体系。 --- 第一部分:现代岩土工程理论基础与数值模拟 (Foundational Geotechnical Theory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本部分着重于深化对地基土体行为的理解,并引入先进的计算工具,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工程挑战。 第一章:土体本构关系的新进展 本章详细探讨了传统土力学模型(如Mohr-Coulomb、Drucker-Prager)的局限性,并深入介绍了一系列现代、更具适应性的本构模型。内容涵盖: 应力路径依赖性模型: 重点分析了临塑性面(Capping Surface)和硬化法则在描述高应力状态下土体屈服行为中的作用。探讨了不同加载速率对土体黏弹性响应的影响。 颗粒级配对土体强度的影响: 分析了不均匀土体(如级配不良砂土、粉土质粘土)的微观结构演变及其宏观力学性能的关联。引入了基于离散元法(DEM)的宏观参数预测方法。 土体变形的非线性分析: 讨论了小应变刚度(Gmax)的测试方法及其在振动工程(如地震响应分析)中的应用,并对比了超静定和欠静定结构在土体差异沉降作用下的内力重分布。 第二章:先进的有限元(FEM)与离散元(DEM)应用 本章将理论与计算实践紧密结合,展示如何利用高性能计算平台解决传统分析难以处理的问题。 复杂边界条件与接触算法: 探讨了在深基坑开挖、隧道掘进过程中如何精确模拟地层与结构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摩擦、粘结和滑移的数值实现。 耦合分析技术: 深入介绍固-液-气三相耦合分析(如土-水-气或土-水-热)在冻土工程、渗流分析及真空预压固结模拟中的应用。 可靠性与不确定性量化(UQ): 介绍如何将随机有限元方法(RFEM)应用于场地参数的随机性模拟,评估工程风险的概率分布,指导设计安全系数的选取。 --- 第二部分:深基础工程与地基处理的创新策略 (Innovations in Deep Foundation Engineering and Ground Improvement) 本部分聚焦于如何高效、经济地建造适应复杂地质条件和高荷载要求的深层基础系统,以及对现有地基进行性能提升的技术。 第三章:桩基础受力机理与设计优化 本章超越了传统的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侧重于动态和长期荷载下的桩基性能。 抗拔桩与侧向受力分析: 针对风电基础、高耸结构中的抗拔需求,分析了桩侧摩阻力随有效应力和时间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在循环荷载作用下桩身应力集中的疲劳分析。 群桩效应与桩间相互作用: 详细阐述了在密排桩或桩墙结构中,如何通过数值模拟精确捕捉桩体间的应力屏蔽和荷载转移现象,避免过度保守或危险的设计。 复合地基与桩-土共同工作: 讨论了桩端阻力与桩间土垫层共同承担荷载的优化配比,并引入了沉降控制的优化设计指标。 第四章:地基处理技术的新发展 本章侧重于对软弱、压缩性高或渗透性差的土层进行原位改良的技术。 真空预压与塑料排水板的协同效应: 分析了真空度对固结速度和最终沉降量的影响机制,并结合考虑排水板的渗透性、渗透方向效应。 深层搅拌法(DSM)与水泥土桩: 探讨了水泥土强度与水灰比、搅拌工艺参数的关系。分析了搅拌桩在抵抗侧向位移和减少渗透性方面的工程优势。 非饱和土体的改良技术: 针对季节性气候变化影响严重的工程,介绍石灰、粉煤灰等添加剂在提高土体抗胀缩能力和减少孔隙水压力敏感性方面的应用。 --- 第三部分:隧道与地下结构工程的建造技术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for Tunnels and Underground Structures)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现代隧道工程中对安全、效率和环境影响控制的关键技术。 第五章:盾构法施工的智能化与精细控制 本章关注盾构机技术的进步及其在复杂地层(如高压富水砂层、断层破碎带)中的应用。 泥水加压与土体改良: 详细解析了泥水平衡理论,包括泥水黏度、密度对掌 Se 压力控制的精确调节。讨论了泡沫剂、膨润土在稳定开挖面中的作用机制。 二次衬砌与结构防水: 分析了预制管片接缝的防水设计原理,包括止水带的选型、注浆技术(如超细水泥浆、化学浆液)的应用,以确保长期使用阶段的防水性能。 地表沉降的实时监测与主动控制: 介绍了利用激光轮廓仪、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DAS)对盾构推进行为的实时反馈,以及如何据此调整掘进参数以最小化地表影响。 第六章:钻爆法隧道中的围岩稳定性评估与支护优化 针对硬岩隧道,本章侧重于岩体力学应用和支护体系的动态响应。 Q系统与RMR系统的联合应用: 探讨了如何将定性分类系统与定量参数(如水平应力、节理产状)相结合,对围岩的自稳时间进行预测。 新型支护体系的应用: 比较了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拱架的协同作用。重点介绍了“新奥法”中柔性支护向刚性支护过渡的时间窗口控制。 高地应力下的隧道支护: 分析了岩爆的成因机制,并介绍了卸荷、预注浆等主动减应力措施在控制岩爆发生方面的效果。 --- 第四部分:土木工程材料科学的前沿探索 (Frontiers in Civil Engineering Materials Science) 本部分着眼于提升传统建筑材料的性能、开发新型功能性材料,以满足更苛刻的使用环境要求。 第七章:高性能混凝土的组分设计与耐久性 本章不再局限于普通硅酸盐水泥,而是深入研究了特种混凝土体系。 超高性能混凝土 (UHPC): 探讨了UHPC中纤维(钢纤维、聚合物纤维)的随机分布与力学性能的提升机制。分析了其在抗冲击、抗疲劳方面的优越性。 再生与低碳胶凝材料: 详细介绍了地质聚合物、高性能粉煤灰/矿渣混凝土在降低碳足迹方面的潜力,以及在实际工程中取代传统水泥时需解决的早期强度和长期性能验证问题。 腐蚀防护与自修复机制: 研究了氯离子渗透、硫酸盐侵蚀对钢筋混凝土的长期影响。介绍了微胶囊技术、细菌诱导的钙化过程在混凝土自修复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第八章:先进复合材料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 本章关注结构轻量化、高强度的纤维增强聚合物(FRP)及其在桥梁和既有结构加固中的应用。 FRP筋材的长期性能评估: 讨论了FRP筋材在碱性环境、高温高湿条件下的长期力学性能退化模型,以及其与混凝土的粘结锚固性能分析。 结构的原位加固技术: 对碳纤维布(CFRP)、玄武岩纤维(BFRP)在梁、柱、墙体上的粘贴、包裹、外包等加固技术进行了详尽的工艺流程解析和受力分析。 智能材料的引入: 探讨了形状记忆合金(SMA)在实现结构自复位或应力释放中的潜力,以及压电材料在结构健康监测(SHM)中的集成应用。 --- 第五部分:工程结构抗震与动力分析 (Seismic Resistance and Dynamic Analysis of Structures) 本部分着重于结构在极端荷载(地震、风载)作用下的安全裕度和韧性设计理念。 第九章:现代抗震设计理论与韧性目标 本章超越了传统的基于屈服强度设计的范式,转向基于性能(Performance-Based Design, PBD)的设计。 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NLTHA): 详细介绍了Pushover分析、时间历程分析在评估结构在多遇、偶遇、罕遇地震下的损伤状态(即“控制点”)的应用。 耗能与隔震技术: 深入分析了粘滞阻尼器、屈服型阻尼器等耗能装置的力学模型及其在不同结构类型中的优化布置策略。对比了基础隔震与层间隔震技术的适用范围。 高烈度区的结构韧性设计: 探讨了在强震区如何通过“强柱弱梁”、“延性连接”等构造措施,确保结构在承受超设计地震作用时仍能保持整体稳定,避免倒塌。 --- 第六部分:可持续性、环境与施工管理 (Sustainability, Environment,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本书的最后部分关注工程实践中的环境责任、资源效率和全生命周期管理。 第十章:工程环境影响评估与资源循环 本章探讨了土木工程项目如何实现绿色化和低影响。 施工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探讨了再生骨料(RCA)在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中的应用,以及对路基填料的替代研究。 场地污染修复与环境岩土工程: 介绍了污染物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迁移模型,以及化学固定化、植物修复等技术在场地恢复中的应用。 全生命周期评估(LCA): 引入LCA方法论,对不同结构方案(如钢结构、混凝土结构)从原材料获取到拆除的全过程能耗和碳排放进行量化比较。 第十一章:数字化施工与项目风险控制 本章涵盖了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工程管理和现场控制的实践。 建筑信息模型(BIM)在岩土工程中的集成应用: 讨论了如何将地质模型(Geo-BIM)与结构模型集成,实现设计、施工和运营阶段的信息共享与冲突检测。 施工监测与预警系统: 介绍了基于物联网(IoT)和云计算的远程、高频次结构健康监测平台,以及如何建立基于历史数据的机器学习模型,提前预警潜在的施工风险(如边坡失稳、基坑涌水)。 合同管理与复杂工程的风险分摊: 讨论了EP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模式下,业主、设计方和施工方在面对地质风险时的合同策略与责任划分,以促进项目顺利交付。 --- 总结: 本书聚焦于土木工程领域中需要深厚理论功底和前沿技术支撑的环节。它不是一本操作手册,而是一部引导专业人士理解现代工程挑战背后的科学原理,并掌握应对这些挑战所需先进工具和材料的深度参考书。全书内容力求体现学术的严谨性与工程实践的指导性相统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一眼看过去就有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灰白色的背景,配上简洁的标题,还有那个看起来十分科学的图示,立刻就能吸引住像我这样需要查阅工程地质相关资料的读者。我当时正好在做一个项目的勘察方案,对钻探技术的要求比较高,尤其是在一些复杂地质条件下,可靠的钻探方法至关重要。虽然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光从这本《CECS 240:2008 工程地质钻探标准》的装帧和出版社来看,就觉得它应该是一本值得信赖的参考资料。我个人比较看重技术标准的时效性和权威性,所以当看到这个2008年的版本时,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比较成熟、经过实践检验的钻探规范,能够指导我的团队在实际操作中避免不必要的风险,确保勘察数据的准确性。尤其是在一些大口径钻孔或者需要获取高质量岩芯的场合,我非常希望书中能有详细的设备选型、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方面的指导。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提升我们项目在地质勘察阶段的专业水平,无疑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评分

我是一名在工程咨询公司工作的资深工程师,平时的工作接触到大量的工程项目,其中对地质勘察的严谨性有很高的要求。对于《CECS 240:2008 工程地质钻探标准》这本书,我一直抱有很高的期待。在我的经验中,很多工程的成败都与初期地质勘察的质量息息相关,而钻探又是地质勘察中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钻探工程的各个方面,从前期规划、设备选型,到钻探工艺、取样方法,再到后期的资料整理和数据分析,能够提供一套完整、权威的指导体系。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它是否能够解决一些普遍存在的钻探难题,例如如何在地质条件极其复杂、钻探难度极大的区域进行有效的钻探,以及如何通过钻探获取更有代表性的地质信息。此外,书中对钻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影响和安全防护措施的规定,也是我非常关心的一部分,毕竟在追求技术标准的同时,环境保护和人员安全同样是不可忽视的。

评分

作为一名对工程地质领域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深入理解钻探技术的权威资料。《CECS 240:2008 工程地质钻探标准》这本书,从书名就给我一种专业、详尽的感觉。我希望它能为我系统地介绍工程地质钻探的基本原理、常用技术和设备。尤其是我对不同地质构造环境下钻探方法的设计与选择,以及如何根据地质条件调整钻探参数以达到最佳效果很感兴趣。书中是否包含了一些图文并茂的案例分析,能够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书中的理论知识?我特别想知道,在进行钻探时,如何才能最有效地获取有代表性的地质样品,并且如何避免在钻探过程中对地层造成不必要的扰动。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像我这样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资源,我期待通过阅读它,能够夯实我的地质学基础,为未来的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作为一名在野外一线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我深知一套实用、可操作性强的技术标准对于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性。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这本《CECS 240:2008 工程地质钻探标准》。当时我们正面临着一个山区复杂地层项目的钻探工作,对钻孔的设计和施工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这本书的出版,对我来说就像是及时雨。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对于不同地层条件下钻探方法的选择和优化建议,以及如何根据地质情况调整钻探参数,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钻探效率并获取高质量的岩芯。书中是否包含了一些关于钻探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突发状况的应对措施,比如塌孔、卡钻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非常头疼的问题,如果能有详细的解决方案,那将极大地减轻我们的工作压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化的、易于理解的指导,帮助我们这些基层技术人员更好地掌握工程地质钻探的各项技能,提升现场施工的管理水平,最终为项目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地质基础。

评分

在我参与的几个项目中,都涉及到大量的地下工程,而这些工程的基础都建立在地质勘探之上。最近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指导工程地质钻探的书籍,恰好听说了《CECS 240:2008 工程地质钻探标准》。我个人对钻探技术的专业性非常看重,尤其是在如何通过钻探准确地反映地层的真实情况方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钻探孔的稳定性和完整性的保证措施,以及如何通过钻探来确定地层的岩性、结构、强度等关键参数。另外,我也很想了解书中关于取样技术的内容,因为高质量的岩芯样本是后续室内试验和地质分析的基础。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种对工程质量的承诺。我期待它能够为我们提供一套经过验证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钻探方案,从而提高我们勘察工作的效率和精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