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工程实践

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工程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建龙著 著
图书标签:
  • 超高层建筑
  • 结构设计
  • 工程实践
  • 建筑结构
  • 高层建筑
  • 结构工程
  • 抗震设计
  • 风工程
  • 建筑科学
  • 施工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874968
商品编码:28854269852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作  者:周建龙 著 定  价:228 出 版 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12月01日 页  数:420 装  帧:精装 ISBN:9787560874968 总序

前言
第1章 概述
1.1 超高层建筑定义
1.2 超高层建筑的发展概况
1.3 超高层建筑结构发展趋势
1.3.1 结构抗侧力体系多样化
1.3.2 风洞试验及风振控制技术
1.3.3 抗震性能化设计和消能减震技术
1.3.4 混合结构、组合构件及高性能材料的采用
1.3.5 超高层建筑结构施工模拟和竖向变形差异分析
1.3.6 超高层建筑基础设计
第2章 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与选型
2.1 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特点
2.1.1 水平荷载是决定因素
2.1.2 侧向变形成为控制指标
2.1.3 竖向变形和非荷载效应不容忽视
2.1.4 扭转效应不可忽视
2.1.5 结构顶部舒适度应重视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目前我国是优选超高层建筑发展的中心,不仅在建或已建超高层建筑的数量和高度均名列前茅,而且其建设规模和设计复杂程度也属世界罕见。许多超高层建筑突破了我国现行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的规定。如何保证这些超高层建筑抗震和抗风的安全性、经济性和施工可建性,引起了我国政府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关注。
周建龙著的《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工程实践(精)》基于大量的超高层建筑工程实践,针对当前建筑高度大于300 m的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面临的主要关键技术问题,从结构抗侧力体系选型、抗风技术、抗震技术、消能减震(振)技术、非荷载效应、巨型构件及节点构造、地基基础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和系统总结。同时,本书以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完成的9个超高层建筑项目为工程实例,对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关键技术及应用进行了剖析和介绍。
本书可供土木建筑工程设计人员和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供土木建等
周建龙 著 周建龙,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首席总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教授级不错工程师,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结构设计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资历会员,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防专项审查专家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市领军人才。
长期致力于超高层建筑及大跨结构的设计与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了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南京绿地紫峰大厦、上海铁路南站等工程的设计,负责审定武汉绿地中心、天津高银金融117大厦、武汉中心、苏州靠前金融中心、上海世博中心、江苏大剧院、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等重大工程项目。
主编和参编国家及行业规范十多项,获得各类设计奖二十余项,其中国家设计金奖1项、等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城市规划与历史街区的专著简介,内容详实,旨在探讨如何在现代城市发展中保护和延续历史文脉。 --- 书名:城市肌理的重塑与记忆的留存:历史街区保护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历史街区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保护的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城市记忆、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系统梳理了历史街区保护的理论基石、诊断方法、设计策略及管理模式。 第一部分:历史街区保护的理论基础与哲学思辨 本部分首先追溯了现代城市保护思想的演变历程,从早期的古迹修复主义,到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整体保护观,再到着眼于社会活力的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我们着重分析了“真实性”(Authenticity)与“可识别性”(Legibility)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内涵差异。书中援引了欧洲(如威尼斯宪章、南特宣言)与亚洲(如日本的“町屋”保护、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经典案例,对比了不同哲学取向对保护实践的具体影响。 核心议题集中于探讨“不变”与“变”之间的辩证关系:如何平衡物质载体的永恒价值与社区生活动态演进的需求?我们引入了社会学、人类学的视角,强调历史街区作为“活的博物馆”,其价值不仅在于其物质形态,更在于其承载的社会记忆和非物质文化实践。保护工作的最终目标,被定位为维护街区作为特定社群“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载体功能,而非简单地“冻结”历史。 第二部分:历史街区价值评估与现状诊断技术 科学的保护始于精准的评估。本部分详细介绍了多维度、多尺度的价值评估体系。这套体系超越了单纯的建筑风格学评判,纳入了: 1. 物质遗产价值: 结构体系、材料工艺、空间序列的记录与测绘。特别介绍了三维激光扫描(3D Laser Scanning)与无人机摄影测量(UAV Photogrammetry)在历史街区精细化测绘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建立数字化遗产档案库(Digital Heritage Archive)。 2. 社会文化价值: 通过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等民族志方法,挖掘街区的社会网络、传统行业、节庆仪式等非物质要素,建立“社会价值地图”。 3. 环境与功能价值: 分析街区的微气候调节能力、交通可达性、公共空间的服务质量,以及历史功能与现代需求的冲突点。 在诊断环节,我们重点阐述了“敏感性分析”与“脆弱性评估”。通过对不同干预措施(如交通管制、商业业态调整、建筑修缮)的模拟测试,识别出最易受损的文化敏感区(Cultural Sensitivity Zones),为后续的干预设计划定红线。 第三部分:保护性规划与适应性再利用的设计策略 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将理论与诊断转化为可操作的设计方案。我们提出了一套“渐进式干预”的设计原则,强调最小干预、可逆性与适应性。 适应性再利用(Adaptive Reuse): 详细分析了将传统居住、手工作坊、宗教场所等转化为现代文化创意空间、精品酒店或社区服务设施的案例。关键在于如何巧妙地植入现代功能需求,同时保持原有空间肌理和材料质感。例如,如何处理现代设备管线与古老结构墙体的接口问题,如何通过“可逆性结构锚固”技术保证长期安全。 风貌控制与形态引导: 阐述了如何通过制定精细化的建筑高度、退界、屋顶形式、色彩与材料的“风貌控制导则”,而非僵硬的“一刀切”限制,来引导新建或改建建筑在视觉上融入历史环境。我们着重区分了“仿古”与“对话”两种设计立场,主张后者应是主流。 基础设施与公共空间复兴: 探讨了在不破坏地下管线系统的前提下,如何提升历史街区的抗灾能力(如消防与防洪)和环境质量(如步行友好性、无障碍设施的隐性植入)。对传统水系、街道铺装材料的修复与再生技术进行了深入论述。 第四部分:社区参与、政策保障与可持续管理 历史街区的生命力源于其居民。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强调了社会层面的保障机制。 多主体协作模式: 详细介绍了政府、专家、开发商与居民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决策流程。特别是探讨了如何建立透明的“利益共享机制”,确保保护带来的增值效益能够回馈给原住居民和小型经营者,避免“士绅化”(Gentrification)对原住民的驱逐。 政策与法规工具箱: 分析了容积率转移(Transferable Development Rights, TDRs)、历史街区维护基金的设立、以及针对传统工匠的税收优惠等经济激励工具,如何有效地平衡保护成本与市场价值。 监测与动态管理: 强调保护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本部分介绍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动态监测框架,用于实时追踪街区的人口结构变化、商业空置率、建筑健康状况等关键指标,确保保护策略能够根据社区的实际变化进行灵活调整。 本书旨在为城市规划师、建筑师、遗产管理者以及关注城市人文命运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南,以期在高速发展的城市洪流中,为我们共同的“城市记忆”筑起坚实的屏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阅读《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工程实践》的体验,出乎意料地将我引向了建筑声学和室内环境质量的研究领域。我原本期望这本书能提供关于结构抗震、风荷载应对的详尽技术指导,然而,书中很多内容却聚焦于建筑物理环境的营造。作者深入探讨了超高层建筑可能面临的噪音问题,包括外部环境噪音(如交通噪声、风噪声)如何通过外墙、窗户渗透进入室内,以及建筑内部设备(如电梯、HVAC系统)产生的噪声如何影响居住和办公的舒适性。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隔音材料和隔音构造的性能参数,以及不同频率噪声的传播特性。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建筑的室内空气质量控制,例如新风系统设计、室内污染物(如VOCs)的来源分析和控制措施,以及如何通过材料选择来降低室内空气污染。虽然这不是我一开始寻找的技术细节,但这本书对建筑声学和室内环境的关注,让我认识到,一个优秀的建筑不仅仅是结构上的坚固,更是能够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宁静的生活和工作空间。

评分

我购买《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工程实践》这本书,主要是想了解最新的建筑信息技术在超高层建筑领域的应用。然而,读下来发现,书中更多的是在阐述一种“精益建造”的理念,以及它在超高层建筑项目中的具体实践。作者并没有过多地介绍BIM(建筑信息模型)的软件操作或参数设置,而是侧重于精益建造如何通过优化流程、减少浪费、提升效率,来应对超高层建筑项目的高复杂性和高风险性。书中详细介绍了“拉动式生产”、“准时化生产”、“持续改进”等精益生产的核心原则,以及它们如何被应用于建筑项目的各个阶段,从设计、采购、施工到后期的运维。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价值流图”的应用,它帮助项目团队识别和消除流程中的非增值环节。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如何通过精益管理来提高施工现场的安全性、质量和生产力,以及如何通过团队协作和持续沟通来解决项目中的问题。这本书展现了一种更注重过程优化和效率提升的管理哲学,让我看到了在庞大而复杂的超高层建筑项目中,如何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来实现高效、高质量的交付。

评分

这次有幸读到一本名为《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工程实践》的书,我本来是抱着学习一些前沿建筑技术的心态去翻阅的,结果却发现这本书更多的是在探讨建筑材料在不同环境下的力学性能表现,比如在极端温度变化下的膨胀收缩系数,以及不同风压作用下材料的疲劳寿命。书中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分析混凝土、钢材以及一些新型复合材料在遭受长期荷载和突发性冲击时的微观结构变化。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材料疲劳寿命的章节,作者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详细阐述了材料在重复受力下,即便应力低于屈服点,也会产生细微损伤,并最终导致结构失效的机理。书中还列举了许多历史上的建筑案例,分析这些建筑为何会因为材料老化或性能下降而出现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加固措施。尽管我原本期望了解更多关于结构体系和抗震设计的内容,但这本书在材料科学层面的深入剖析,确实为我理解建筑的耐久性和可靠性打开了新的视角,让我对建筑的“生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并非它宣称的“结构设计”,而是它对工程项目管理流程的细致描绘。我原本以为会看到大量关于梁、柱、墙承载力计算的公式和图表,但实际内容却更像是一份详细的工程项目操作手册。书中详细介绍了从项目启动到竣工验收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地质勘探的重要性,到设计阶段的各专业协同工作,再到施工过程中的进度控制、成本管理、质量监督以及风险防范。我特别关注了关于施工安全的部分,书中详细列举了高空作业、起重设备使用、临边洞口防护等方面的具体安全规范和应急预案,并且通过一些真实案例,生动地说明了忽视安全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此外,书中对于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与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协调,以及变更管理等方面的阐述也相当到位,这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深入了解工程项目运作的人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这本书的工程实践部分,展现了一种系统化、精细化的管理思维,让我看到了工程从蓝图变为现实的复杂而有序的过程。

评分

作为一名对城市规划和历史建筑保护略有兴趣的读者,我翻阅《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工程实践》时,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了书中关于建筑与城市环境互动的章节。书中虽然没有直接讨论城市肌理或历史风貌的保护,但它通过分析超高层建筑对周边微气候的影响,例如风场紊乱、日照阴影、以及对城市景观的视觉冲击,间接触及了城市规划的议题。作者探讨了在设计超高层建筑时,如何通过调整建筑形态、设置绿化空间、以及优化建筑材料的反射率等方式,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城市环境的负面影响。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城市风道”的分析,它通过模拟计算,说明了超高层建筑可能如何改变城市局部的风力分布,甚至对地面行人的舒适度造成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缓解策略。此外,书中还提及了一些超高层建筑在设计和施工中,如何考虑对周边既有建筑的结构安全影响,以及如何进行精细化的施工监测,这对于城市更新和历史街区改造项目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