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目前我国是优选超高层建筑发展的中心,不仅在建或已建超高层建筑的数量和高度均名列前茅,而且其建设规模和设计复杂程度也属世界罕见。许多超高层建筑突破了我国现行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的规定。如何保证这些超高层建筑抗震和抗风的安全性、经济性和施工可建性,引起了我国政府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关注。这次阅读《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工程实践》的体验,出乎意料地将我引向了建筑声学和室内环境质量的研究领域。我原本期望这本书能提供关于结构抗震、风荷载应对的详尽技术指导,然而,书中很多内容却聚焦于建筑物理环境的营造。作者深入探讨了超高层建筑可能面临的噪音问题,包括外部环境噪音(如交通噪声、风噪声)如何通过外墙、窗户渗透进入室内,以及建筑内部设备(如电梯、HVAC系统)产生的噪声如何影响居住和办公的舒适性。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隔音材料和隔音构造的性能参数,以及不同频率噪声的传播特性。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建筑的室内空气质量控制,例如新风系统设计、室内污染物(如VOCs)的来源分析和控制措施,以及如何通过材料选择来降低室内空气污染。虽然这不是我一开始寻找的技术细节,但这本书对建筑声学和室内环境的关注,让我认识到,一个优秀的建筑不仅仅是结构上的坚固,更是能够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宁静的生活和工作空间。
评分我购买《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工程实践》这本书,主要是想了解最新的建筑信息技术在超高层建筑领域的应用。然而,读下来发现,书中更多的是在阐述一种“精益建造”的理念,以及它在超高层建筑项目中的具体实践。作者并没有过多地介绍BIM(建筑信息模型)的软件操作或参数设置,而是侧重于精益建造如何通过优化流程、减少浪费、提升效率,来应对超高层建筑项目的高复杂性和高风险性。书中详细介绍了“拉动式生产”、“准时化生产”、“持续改进”等精益生产的核心原则,以及它们如何被应用于建筑项目的各个阶段,从设计、采购、施工到后期的运维。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价值流图”的应用,它帮助项目团队识别和消除流程中的非增值环节。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如何通过精益管理来提高施工现场的安全性、质量和生产力,以及如何通过团队协作和持续沟通来解决项目中的问题。这本书展现了一种更注重过程优化和效率提升的管理哲学,让我看到了在庞大而复杂的超高层建筑项目中,如何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来实现高效、高质量的交付。
评分这次有幸读到一本名为《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工程实践》的书,我本来是抱着学习一些前沿建筑技术的心态去翻阅的,结果却发现这本书更多的是在探讨建筑材料在不同环境下的力学性能表现,比如在极端温度变化下的膨胀收缩系数,以及不同风压作用下材料的疲劳寿命。书中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分析混凝土、钢材以及一些新型复合材料在遭受长期荷载和突发性冲击时的微观结构变化。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材料疲劳寿命的章节,作者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详细阐述了材料在重复受力下,即便应力低于屈服点,也会产生细微损伤,并最终导致结构失效的机理。书中还列举了许多历史上的建筑案例,分析这些建筑为何会因为材料老化或性能下降而出现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加固措施。尽管我原本期望了解更多关于结构体系和抗震设计的内容,但这本书在材料科学层面的深入剖析,确实为我理解建筑的耐久性和可靠性打开了新的视角,让我对建筑的“生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并非它宣称的“结构设计”,而是它对工程项目管理流程的细致描绘。我原本以为会看到大量关于梁、柱、墙承载力计算的公式和图表,但实际内容却更像是一份详细的工程项目操作手册。书中详细介绍了从项目启动到竣工验收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地质勘探的重要性,到设计阶段的各专业协同工作,再到施工过程中的进度控制、成本管理、质量监督以及风险防范。我特别关注了关于施工安全的部分,书中详细列举了高空作业、起重设备使用、临边洞口防护等方面的具体安全规范和应急预案,并且通过一些真实案例,生动地说明了忽视安全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此外,书中对于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与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协调,以及变更管理等方面的阐述也相当到位,这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深入了解工程项目运作的人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这本书的工程实践部分,展现了一种系统化、精细化的管理思维,让我看到了工程从蓝图变为现实的复杂而有序的过程。
评分作为一名对城市规划和历史建筑保护略有兴趣的读者,我翻阅《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工程实践》时,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了书中关于建筑与城市环境互动的章节。书中虽然没有直接讨论城市肌理或历史风貌的保护,但它通过分析超高层建筑对周边微气候的影响,例如风场紊乱、日照阴影、以及对城市景观的视觉冲击,间接触及了城市规划的议题。作者探讨了在设计超高层建筑时,如何通过调整建筑形态、设置绿化空间、以及优化建筑材料的反射率等方式,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城市环境的负面影响。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城市风道”的分析,它通过模拟计算,说明了超高层建筑可能如何改变城市局部的风力分布,甚至对地面行人的舒适度造成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缓解策略。此外,书中还提及了一些超高层建筑在设计和施工中,如何考虑对周边既有建筑的结构安全影响,以及如何进行精细化的施工监测,这对于城市更新和历史街区改造项目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