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渐行渐远的红利-寻找中国新平衡
定价:58元
作者:彭文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50974424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后,将面临什么样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大家谈的很多的人口红利和其消退到底有哪些宏观经济含义?驱动经济增长的长周期和短周期波动的因素有哪些异同?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再平衡?货币信用周期究竟隐含着什么?中国式通胀为何总是迷雾重重?房地产泡沫将带来怎样的后果?人民币和外汇资产配置的再平衡之路意味着什么?新型城镇化将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这一系列追问的答案,将由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为我们一一揭开,循着作者探索的“新中间路线”,我们一起找寻中国新平衡的路径。
内容提要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并行或先后释放出的人口红利、制度变革红利、全球化红利,都将并行或先后面临见顶回落的趋势,因循这些发展机遇时期形成的分析框架来思考未来的增长,难免会陷入惯性与定式,从而出现较大的偏差。本书力图建构适应“后红利时代”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在此框架下,相应地、分主题地分析中国宏观经济领域若干重要议题;终,读者去探索中国经济新平衡的路径。
本书是作者结合自身长期的工作经验,特别是近距离、实际地观察、了解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写下的个人总结与思考。全书分为十个部分,开篇从宏观经济分析框架谈起,奠定了本书写作的学术规范基础,并为读者指出了理解中国宏观领域经济现象、发展规律的分析框架;第二章内容聚焦在中国的人口问题上,明确地指出了中国现今及未来的人口结构具备的宏观经济含义;从人口延伸开,第三章谈到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长周期与短周期的区别及相互联系,为理清长期的结构性经济问题和短期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提供了思路;随后,作者探讨了经济结构的失衡与再平衡问题,为调整长期发展方式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中国货币发行信用、通胀难题以及房地产泡沫的探讨体现了本书着手解决当前宏观经济领域热点问题的意图,并由此阐发了作者观察后的独特思考;由此,作者介绍了人民币的再平衡之路以及中国城镇化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后一章,作者总结了上述各个领域的发展问题及特色,提出了“中国新平衡——转型的政策路径”。
目录
作者介绍
彭文生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1966年出生于安徽省。1986年获得天津南开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1988年和1993年分别获得英国伯明翰大学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86年曾就读于研究生部。2010年9月加入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任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中金任职之前,2008年加入巴克莱资本,任中国经济研究主管,董事总经理。1998年至2008年,任职于香港金融管理局,先后担任经济研究处和中地事务处主管。1993年至1998年,在华盛顿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学家,主要负责亚洲新兴市场经济研究,政策分析和咨询。2012年受聘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是宏观经济和金融。在《银行和金融期刊》《牛津经济与统计评论》《太平洋经济评论》《中国经济评论》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出版英文著作BusinessCycles: Theory and Evidence,co-authored with Andy Mullineux andDavid Dickinson, Blackwell Publishers,1993(《经济周期:理论与实证》,合著);Currency Internationalization: Global Experiences and Implicationsfor the Renminbi,co-edited with Chang Shu,PalgraveMacmillan,2009(《货币国际化:国际经验对人民币的启示》,联合主编)。
文摘
序言
读到“渐行渐远的红利”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闪过很多画面,关于过去那段高速发展的时光,关于我们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我猜测,这本书很可能是在追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然后分析随着时代变迁,这些曾经的“红利”是如何逐步消失或转型的。例如,人口结构的变化,要素成本的上升,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等等,都可能被作者深入剖析。而“寻找中国新平衡”,则传递了一种积极探索的信号,意味着在告别过去之后,中国经济正在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和增长点。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定义这个“新平衡”?它是一种经济结构的优化,一种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还是一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些启发,让我理解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性,以及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对我理解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趋势,以及我个人的未来规划,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像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引子。“渐行渐远的红利”,让我联想到那些随着时光流逝而改变的事物,比如童年的回忆,或者曾经盛极一时的行业。我猜这本书应该会深入剖析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里所依赖的那些“红利”,比如出口驱动、投资拉动、人口结构等,探讨它们是如何支撑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又为何如今这些优势正在逐渐减弱。而“寻找中国新平衡”,则是一个充满探索意味的命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去看,在旧的红利消失之后,中国经济将如何转型,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构建一种新的、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这本书会给我一些关于未来方向的指引吗?它会讨论到哪些新兴的领域,或者需要我们关注的社会议题,来共同实现这种“新平衡”?我期待着书中能有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和未来的走向。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淡淡的复古色调,加上“渐行渐远的红利”这几个字,立刻勾起了我脑海中许多关于时代变迁的画面。我猜想,这本书可能是在探讨经济发展过程中,那些曾经我们习以为常,如今却悄然改变甚至消失的红利,比如人口红利、要素价格优势等等。我一直对宏观经济的走向很感兴趣,也常常思考中国经济下一步的出路在哪里。这本书的名字恰恰点出了这个核心问题,让我觉得它可能会提供一些深入的、有别于表面报道的洞察。我尤其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渐行渐远”的过程,是温和的淡出,还是伴随着阵痛的转型?书中会不会提及一些具体的案例,来佐证这些红利是如何在过去几十年里塑造了中国的经济奇迹,又为何如今面临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进入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中国经济结构性调整的必然性,以及可能的新增长点和新的发展模式。读完之后,我希望能对“新平衡”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不只是经济数字上的,也包括社会、环境等维度的和谐共生。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是带着点好奇和一点点不安的心情。毕竟,“渐行渐远的红利”这个说法,听起来就带有一种不可逆转的意味。这本书的名字仿佛在告诉我,那些曾经支撑我们快速发展的“好日子”可能真的要成为过去式了。我猜测,书中很可能是在分析过去那种粗放式的、依赖资源和劳动力优势的增长模式,是如何走到今天的,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付出了什么代价。而“寻找中国新平衡”,则给了我希望,意味着作者并没有沉溺于过去的辉煌,而是积极地在探索未来的方向。我想知道,作者会如何定义这个“新平衡”?它是一种更注重质量的增长,还是一种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会不会涉及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经济等方面的内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一些启发,让我理解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经济如何才能找到一条新的、更健康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可能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未来的发展机遇。
评分“渐行渐远的红利”,这个词组本身就带着一种诗意的忧伤,又透露着一种深刻的洞察。我猜这本书大概是在回顾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那些我们曾经享受到的、似乎取之不尽的红利,然后分析它们是如何在时间的河流中,一点点地被冲淡,甚至消失。这让我想到,我们是不是该告别过去的辉煌,认真思考新的发展模式了?而“寻找中国新平衡”,则像是在茫茫大海中扬帆起航,去探索属于中国经济的未来航道。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分析和路径,来告诉我,在旧的模式难以为继的当下,中国经济的出路在哪里?会不会涉及到一些关于制度改革、创新驱动、消费升级,甚至国际关系的新思考?我渴望从中获得一种宏观的、有深度的视角,去理解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以及这种变革背后可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自己能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有一个更清晰、更乐观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