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红利-寻找中国新平衡

渐行渐远的红利-寻找中国新平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彭文生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经济
  • 经济转型
  • 红利消失
  • 共同富裕
  • 高质量发展
  • 政策分析
  • 社会结构
  • 城乡差距
  • 改革开放
  • 新平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玖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44246
商品编码:2912265566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渐行渐远的红利-寻找中国新平衡

定价:58元

作者:彭文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50974424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后,将面临什么样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大家谈的很多的人口红利和其消退到底有哪些宏观经济含义?驱动经济增长的长周期和短周期波动的因素有哪些异同?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再平衡?货币信用周期究竟隐含着什么?中国式通胀为何总是迷雾重重?房地产泡沫将带来怎样的后果?人民币和外汇资产配置的再平衡之路意味着什么?新型城镇化将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这一系列追问的答案,将由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为我们一一揭开,循着作者探索的“新中间路线”,我们一起找寻中国新平衡的路径。

内容提要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并行或先后释放出的人口红利、制度变革红利、全球化红利,都将并行或先后面临见顶回落的趋势,因循这些发展机遇时期形成的分析框架来思考未来的增长,难免会陷入惯性与定式,从而出现较大的偏差。本书力图建构适应“后红利时代”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在此框架下,相应地、分主题地分析中国宏观经济领域若干重要议题;终,读者去探索中国经济新平衡的路径。
本书是作者结合自身长期的工作经验,特别是近距离、实际地观察、了解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写下的个人总结与思考。全书分为十个部分,开篇从宏观经济分析框架谈起,奠定了本书写作的学术规范基础,并为读者指出了理解中国宏观领域经济现象、发展规律的分析框架;第二章内容聚焦在中国的人口问题上,明确地指出了中国现今及未来的人口结构具备的宏观经济含义;从人口延伸开,第三章谈到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长周期与短周期的区别及相互联系,为理清长期的结构性经济问题和短期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提供了思路;随后,作者探讨了经济结构的失衡与再平衡问题,为调整长期发展方式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中国货币发行信用、通胀难题以及房地产泡沫的探讨体现了本书着手解决当前宏观经济领域热点问题的意图,并由此阐发了作者观察后的独特思考;由此,作者介绍了人民币的再平衡之路以及中国城镇化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后一章,作者总结了上述各个领域的发展问题及特色,提出了“中国新平衡——转型的政策路径”。

目录


作者介绍


  彭文生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1966年出生于安徽省。1986年获得天津南开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1988年和1993年分别获得英国伯明翰大学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86年曾就读于研究生部。2010年9月加入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任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中金任职之前,2008年加入巴克莱资本,任中国经济研究主管,董事总经理。1998年至2008年,任职于香港金融管理局,先后担任经济研究处和中地事务处主管。1993年至1998年,在华盛顿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学家,主要负责亚洲新兴市场经济研究,政策分析和咨询。2012年受聘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是宏观经济和金融。在《银行和金融期刊》《牛津经济与统计评论》《太平洋经济评论》《中国经济评论》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出版英文著作BusinessCycles: Theory and Evidence,co-authored with Andy Mullineux andDavid Dickinson, Blackwell Publishers,1993(《经济周期:理论与实证》,合著);Currency Internationalization: Global Experiences and Implicationsfor the Renminbi,co-edited with Chang Shu,PalgraveMacmillan,2009(《货币国际化:国际经验对人民币的启示》,联合主编)。

文摘


序言



探寻现代社会复杂肌理:一部关于结构性变迁与新秩序构建的宏大叙事 书名: 巨变时代的锚点:重塑社会契约与价值体系的结构性探索 作者: [此处留空,象征性地代表撰写者] 推荐语: 在一个旧的平衡体系加速瓦解、新的秩序尚未清晰成形的时代,我们迫切需要一把深刻理解结构性力量的钥匙。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精微的现实剖析,直面当代社会面临的核心矛盾,提供一套审视财富分配、技术冲击、身份焦虑与治理模式的全新认知框架。 --- 第一部分:旧范式的终结与结构的松动 本书开篇即以锐利的笔触,解构了过去数十年驱动全球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的几大核心驱动力正在如何失效或发生根本性转变。我们不再处于“线性增长”的舒适区,而是进入了一个充满非线性和突变(Disruption)的“结构性断裂”阶段。 第一章:全球化红利的代际转移与阈值效应 深入分析了上一轮全球化浪潮中,要素禀赋(资本、劳动力、技术)的配置逻辑。本书详细描绘了这种配置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催生了“赢家通吃”的马太效应,以及当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开始显现时,这种积累如何从“高效”转变为“冗余”和“阻碍”。重点探讨了“中间技能陷阱”的形成,即自动化和全球外包对中产阶级稳定性的侵蚀路径,以及这种结构性挤压如何从经济层面渗透到政治认同层面。我们不再探讨红利本身,而是探讨红利消失后,剩余价值的再分配机制如何彻底崩溃。 第二章:技术奇点与劳动价值的重估 本章聚焦于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和新能源革命对传统劳动价值体系的颠覆性冲击。这不是简单的“机器取代人工”的叙事,而是对“工作(Work)”这一社会契约核心概念的重新审视。当知识和计算能力成为最稀缺的资源时,非数字化的、依赖经验和情感投入的传统职业群体的价值锚点在哪里?我们研究了“注意力经济”的内在脆弱性,以及它如何通过算法将社会共识不断碎片化,使群体行动和集体叙事变得愈发困难。书中揭示了数据所有权与劳动成果权之间的模糊地带,以及由此产生的新型剥削模式的隐秘形态。 第三章:代际债务与“未来透支”的清算 本书将环境成本、金融杠杆和公共养老金赤字视为一个相互耦合的“时间陷阱”。不同于传统的财政分析,本书关注的是“时间价值”的分配不公。老一辈人消费了大量的“未来可能性”,留给后来者的是一个高负债、低弹性、气候风险激增的存量世界。这种结构性不平衡,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代际战争,更是关于“生命质量预期”的深刻矛盾。 我们探讨了如何设计一套全新的“代际资产负债表”,以实现更负责任的资源继承。 --- 第二部分:新平衡的艰难寻找:权力、信任与地方重构 当旧的结构性支撑瓦解后,社会必须在权力结构、社会信任和空间组织上寻找新的稳定性。本书将重点放在这些“粘合剂”的重构过程上。 第四章:身份政治的结构性根源与共识的碎片化 身份认同不再是文化现象,而是特定经济地位和资源获取路径的“代理变量”。本书论证了,当经济结构性机会收窄时,人们会不自觉地退回到更容易界定的身份标签中寻求安全感和归属感。这种退缩并非源于偏见,而是对结构性不确定性的本能反应。 我们深入剖析了“部落化”的心理机制,以及如何在新环境下,通过重建具有普适性的公民叙事,而非仅仅强调差异性,来修复被撕裂的公共领域。 第五章:地方化的再价值化与“韧性社区”的构建 面对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与宏观调控的滞后性,本书提出了“功能性地方主义”的回归。这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强调在确保核心技术与战略资源安全的前提下,将生产、消费和治理尽可能地嵌入到具有共同命运感的地理空间内。我们分析了哪些类型的产业和公共服务更适合在地方层面实现“闭环”,以及如何利用数字化工具赋能地方治理,使其更具响应性和适应性。关键在于,如何将地方层面的信任资本转化为经济韧性。 第六章:治理模式的“去中心化悖论”与新型监管 在技术和信息加速扩散的背景下,自上而下的、层级森严的治理体系面临效率危机。本书探讨了权力分散的必要性与随之而来的失序风险。如何在新技术(如区块链、分布式自治组织)的辅助下,构建既能保持宏观稳定,又能促进微观创新的“混合治理”模式?重点不在于“谁来管”,而在于“如何设计一套规则,使得参与者在追求个体利益的同时,也能自发维护系统整体的健康运行”。 这涉及对监管沙盒、适应性法律框架以及基于声誉的社会信用机制的深度探讨。 --- 第三部分:价值重塑:从效率至上到可持续性 最终的平衡点,必然建立在一套新的、更具人文关怀的价值体系之上。本书的收尾部分,着眼于如何将“可持续性”——不仅是环境上的,更是社会和精神层面的——嵌入到经济活动的内核。 第七章:超越GDP的福祉指标与机会的重新定义 如果劳动不再是财富的主要来源,那么“贡献”和“价值”的衡量标准必须改变。本书倡导引入更全面的福祉衡量体系,将无偿照料工作、社区服务和知识创造的“沉没成本”纳入社会账本。我们探讨了“全民基本收入”(UBI)的真正含义,它不是对不劳而获的补贴,而是对公民参与社会建设(包括学习、照护、艺术创造)的社会契约性补偿。 第八章:不确定性时代的风险文化与哲学反思 在一个充满结构性不确定性的时代,对“绝对安全”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种危险的幻想。本书呼吁培养一种“务实的悲观主义”与“积极的适应性”相结合的风险文化。这意味着社会需要接受一定程度的波动性,并将资源投入到“反脆弱性”的建设中,而非仅仅追求效率最大化。这涉及哲学层面的回归:人类的价值究竟是其生产力,还是其存在本身? 本书旨在提供一种严肃、非教条主义的思考路径,它不承诺提供一个现成的、完美的“新平衡”蓝图,而是致力于绘制出通往新平衡所必须穿越的结构性迷雾,引导读者以更深刻的洞察力,参与到这个宏大而艰巨的重塑工程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渐行渐远的红利”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闪过很多画面,关于过去那段高速发展的时光,关于我们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我猜测,这本书很可能是在追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然后分析随着时代变迁,这些曾经的“红利”是如何逐步消失或转型的。例如,人口结构的变化,要素成本的上升,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等等,都可能被作者深入剖析。而“寻找中国新平衡”,则传递了一种积极探索的信号,意味着在告别过去之后,中国经济正在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和增长点。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定义这个“新平衡”?它是一种经济结构的优化,一种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还是一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些启发,让我理解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性,以及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对我理解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趋势,以及我个人的未来规划,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像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引子。“渐行渐远的红利”,让我联想到那些随着时光流逝而改变的事物,比如童年的回忆,或者曾经盛极一时的行业。我猜这本书应该会深入剖析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里所依赖的那些“红利”,比如出口驱动、投资拉动、人口结构等,探讨它们是如何支撑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又为何如今这些优势正在逐渐减弱。而“寻找中国新平衡”,则是一个充满探索意味的命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去看,在旧的红利消失之后,中国经济将如何转型,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构建一种新的、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这本书会给我一些关于未来方向的指引吗?它会讨论到哪些新兴的领域,或者需要我们关注的社会议题,来共同实现这种“新平衡”?我期待着书中能有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和未来的走向。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淡淡的复古色调,加上“渐行渐远的红利”这几个字,立刻勾起了我脑海中许多关于时代变迁的画面。我猜想,这本书可能是在探讨经济发展过程中,那些曾经我们习以为常,如今却悄然改变甚至消失的红利,比如人口红利、要素价格优势等等。我一直对宏观经济的走向很感兴趣,也常常思考中国经济下一步的出路在哪里。这本书的名字恰恰点出了这个核心问题,让我觉得它可能会提供一些深入的、有别于表面报道的洞察。我尤其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渐行渐远”的过程,是温和的淡出,还是伴随着阵痛的转型?书中会不会提及一些具体的案例,来佐证这些红利是如何在过去几十年里塑造了中国的经济奇迹,又为何如今面临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进入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中国经济结构性调整的必然性,以及可能的新增长点和新的发展模式。读完之后,我希望能对“新平衡”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不只是经济数字上的,也包括社会、环境等维度的和谐共生。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是带着点好奇和一点点不安的心情。毕竟,“渐行渐远的红利”这个说法,听起来就带有一种不可逆转的意味。这本书的名字仿佛在告诉我,那些曾经支撑我们快速发展的“好日子”可能真的要成为过去式了。我猜测,书中很可能是在分析过去那种粗放式的、依赖资源和劳动力优势的增长模式,是如何走到今天的,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付出了什么代价。而“寻找中国新平衡”,则给了我希望,意味着作者并没有沉溺于过去的辉煌,而是积极地在探索未来的方向。我想知道,作者会如何定义这个“新平衡”?它是一种更注重质量的增长,还是一种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会不会涉及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经济等方面的内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一些启发,让我理解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经济如何才能找到一条新的、更健康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可能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未来的发展机遇。

评分

“渐行渐远的红利”,这个词组本身就带着一种诗意的忧伤,又透露着一种深刻的洞察。我猜这本书大概是在回顾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那些我们曾经享受到的、似乎取之不尽的红利,然后分析它们是如何在时间的河流中,一点点地被冲淡,甚至消失。这让我想到,我们是不是该告别过去的辉煌,认真思考新的发展模式了?而“寻找中国新平衡”,则像是在茫茫大海中扬帆起航,去探索属于中国经济的未来航道。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分析和路径,来告诉我,在旧的模式难以为继的当下,中国经济的出路在哪里?会不会涉及到一些关于制度改革、创新驱动、消费升级,甚至国际关系的新思考?我渴望从中获得一种宏观的、有深度的视角,去理解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以及这种变革背后可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自己能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有一个更清晰、更乐观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