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不稳定的经济:一种金融不稳定视角(中文修订版)

稳定不稳定的经济:一种金融不稳定视角(中文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海曼P.明斯基 著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金融学
  • 金融不稳定
  • 宏观经济学
  • 经济危机
  • 货币政策
  • 经济周期
  • 哈耶克
  • 凯恩斯主义
  • 后凯恩斯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01100
商品编码:29454045810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作  者:(美)海曼?P.明斯基 著作 石宝峰//张慧卉 译者 定  价:68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07月01日 页  数:301 装  帧:平装 ISBN:9787302401100 第Ⅰ部分 概 论
第1章 经济进程、行为与政策
第Ⅱ部分 经济危机回顾
第2章 1975年一场并非“大萧条”的深度衰退:大政府的影响
1973―1975年的经济衰退年表
1974―1975年的经济事件
大政府的影响
收入和就业效应
大政府对现金流的影响
解读资产负债表
第3章 1975年一场并非“大萧条”的深度衰退:
贷款人干预的影响
贷款人操作的本质
详述融资关系
贷款人功能
银行业惯例
贷款人概念
机构改革的必要性
1973―1975年的银行破产:作为贷款人的“中央银行”机制
使用的技术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经济学家将历次金融危机的破坏性等同于世界大战,它们周而复始,肆无忌惮地吞噬着人类的财富。对于危机的成因,人们多将矛头指向诸如华尔街的鼓噪、格林斯潘长期积极货币政策造成的流动性泛滥以及风险意识逐渐淡漠等,然而这些都不足以令人信服。美国经济学家明斯基对此早有鞭辟入里的分析和精准的预测。
作为一个在“黑板经济学”中鲜有耳闻的名字,明斯基在2008年“金融海啸”中以“明斯基时刻”(Minsky Moment)永载史册。在海曼?P.明斯基著石宝峰、张慧卉译的《稳定不稳定的经济(一种金融不稳定视角中文修订版)》中,借助于资产负债表的原理,明斯基以简明的逻辑揭示了周期性资产泡沫和金融危机之必然,而这种“金融脆弱性”也造成了宏观经济的内生不稳定性;“稳定不稳定的经济”之关键,事前在于控制杠杆率,事后则在于提供充足流动性。若以之对照2008年优选金融危机的事后反思和政策处方,其不啻为一部精等
(美)海曼?P.明斯基 著作 石宝峰//张慧卉 译者 海曼?P.明斯基(Hyman P.Minsky),美国经济学家,金融不稳定论的开创者,当代研究金融危机的开创性人物。他1941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1954年在哈佛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布朗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华盛顿大学,是巴德学院利维经济研究所的杰出学者。他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是金融领域的经典理论之一,不断被人们讨论和完善。
他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认为,资本主义的本性决定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金融危机及其对经济运行的危害难以避免。他是靠前位提出不确定性、风险及金融市场如何影响经济的经济学家。
从流动性泛滥到流动性瞬时枯竭,2008年世界范围的金融危等     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出现的如此明显的经济不稳定性,是脆弱的金融体系的结果,该体系是在二战后金融关系和金融机构多年累积的变化中形成的。金融关系中那些不经意和不引人关注的变化以及经济良好运转所导致的投机性金融,已经使基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的经验形成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失效。没有任何一组货币和财政操作的组合能够重建和维持那段时期的相对平静。如果我们想重获那种相对良好的境况,就必须进行基本的制度变革,这应当与罗斯福政府前六年的基础性改革的范畴和眼界相似。能解释当前明显的不稳定性的理论远见所启发的改革,才能获得成功。
    为了使新时代的一系列改革获得长久成功,就必须具备如下认识:一是为什么分散的市场机制(保守主义者所谓的自由市场)是处理经济生活中诸多细节的有效方式;二是资本主义的金融机构,特等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虚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信息。 --- 图书名称:《范式转移:现代金融的结构性重塑与宏观审慎的未来》 作者: 约翰·阿瑟顿(John Atherton) 译者: 李明华 出版信息: 蓝海出版社,2024年10月第一版 页数: 680页(含附录与注释) --- 图书简介 在金融世界的宏大叙事中,我们常常沉醉于对市场波动的周期性分析,却忽略了深植于系统结构之中的、更具颠覆性的变革力量。约翰·阿瑟顿的《范式转移:现代金融的结构性重塑与宏观审慎的未来》正是一部旨在打破传统框架、直击当前金融体系核心矛盾的重量级著作。它并非对既有经济危机的简单回顾,而是对驱动未来十年金融格局演变的关键性技术、监管哲学与地缘政治力量进行的系统性解构与前瞻性构建。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尽管各国央行和监管机构实施了前所未有的审慎措施,但金融体系的内在风险并未被有效遏制,而是以一种更加隐蔽、更具渗透性的方式,正在经历一场由技术驱动、受制于全球化进程的深刻“范式转移”。阿瑟顿教授以其在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数十年的研究积累,辅以对全球主要金融中心的实地观察,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复杂而精密的现代金融图景。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瓦解——结构性压力点的显现 本书开篇聚焦于后危机时代“大而不能倒”的悖论如何被“快而难以监管”的新型机构所取代。阿瑟顿教授详细分析了传统银行体系(如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正在被影子银行体系的扩张所侵蚀,但这次的影子体系已不再是简单的资产证券化链条,而是以非银行金融中介(NBFI)和复杂的场外衍生品市场为载体,形成了新的系统性连接点。 他特别深入研究了“流动性错配”在非银行领域的演变,指出在资产管理行业中,共同基金和对冲基金为追求超额收益而承担的隐性杠杆,以及其在市场压力下集体赎回的“羊群效应”,构成了比传统银行挤兑更为迅猛的系统性风险源。这一部分的论述,借助了大量的实证数据和精巧的图表,揭示了金融稳定性的边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资本市场和资产管理领域迁移。 第二部分:技术驱动的范式重塑——数字基础设施与风险蔓延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其最具前瞻性的部分。阿瑟顿认为,金融范式转移的核心驱动力在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特别是人工智能、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和高频交易系统的普及。 作者并未简单地将金融科技(FinTech)视为效率提升的工具,而是将其视为改变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和风险特征的结构性变量。他对“算法的内生性风险”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当多个交易系统基于相似的机器学习模型进行决策时,可能引发的“同步性冲击”(Synchronous Shocks)。他提出了一个关键概念:“闪电传染”(Flash Contagion),描述了信息和流动性如何在毫秒级的时间尺度内,跨越地理和监管边界进行传播,使得传统基于日结或周结的风险监测手段完全失效。 此外,他对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的潜在影响进行了多维度的评估,不仅关注其对货币政策的冲击,更深入分析了其对跨境支付体系的重构,以及可能对传统商业银行角色带来的颠覆性挑战。 第三部分:地缘政治与金融主权的重构 《范式转移》并未将金融分析局限于技术和监管的象牙塔内。阿瑟顿教授坚定地认为,地缘政治冲突已成为重塑全球金融秩序的关键力量。他详尽分析了金融制裁和资本管制作为现代战争工具的有效性和副作用。 书中专门开辟章节讨论了“金融碎片化”(Financial Fragmentation)的趋势。随着主要经济体在关键技术、数据流动和供应链上的脱钩,全球资本流动正被重新导向,形成多个半封闭的金融生态圈。这不仅增加了跨境交易的摩擦成本,更重要的是,它挑战了过去三十年来建立在单一全球储备货币体系基础上的金融稳定框架。作者审慎地评估了去美元化趋势的现实性及其对全球流动性供给的长期影响。 第四部分:迈向真正的宏观审慎——治理结构的革新 在对现有风险进行彻底诊断后,本书的最后部分提出了构建适应新范式挑战的宏观审慎治理框架的路线图。阿瑟顿强调,传统的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哲学,在应对流动性、网络风险和算法风险时显得力不从心。 他倡导的治理革新包括: 1. 动态边界监管(Dynamic Perimeter Regulation): 监管范围必须实时跟随风险的迁移,而不是固守于固定的机构类型。 2. 系统性压力测试的“黑箱”破解: 要求金融机构不仅展示模型的输出,更要解释其决策逻辑,以应对人工智能驱动的非线性风险。 3. 全球数据治理的协调机制: 建立一套跨国界的、能有效共享关键金融风险数据的合作框架,以应对“闪电传染”的全球性威胁。 《范式转移》是一部对所有政策制定者、金融机构高管、风险管理专业人士以及所有关心全球经济未来走向的读者而言,不可或缺的深度指南。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大胆的结构性洞察力,挑战了我们对“稳定”的传统认知,并指明了在日益复杂和互联的金融世界中,实现真正韧性的方向。本书的深刻见解,必将引发关于金融稳定新哲学的广泛讨论。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一直在思考地缘政治冲突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而《稳定不稳定的经济:一种金融不稳定视角(中文修订版)》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或许书中所探讨的“不稳定”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内部的周期性波动,还可能包含外部冲击带来的剧烈震荡。在全球化深入的今天,政治事件、贸易摩擦、区域冲突等,很容易通过金融市场迅速传导,并对实体经济造成显著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分析框架,来理解金融体系在应对这些外部冲击时的脆弱性,以及它如何可能成为风险传播的放大器。作者是否会论述,当国家间的信任度下降,地缘政治风险升高时,金融市场的避险情绪如何推高某些资产的价格,而打压另一些资产?它是否会探讨,金融市场如何被用来作为地缘政治博弈的工具,从而进一步加剧经济的不稳定性?作为读者,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书中找到一些理论上的解释,来理解为什么我们看似紧密联系的世界,却常常因为一些政治因素,陷入经济的动荡之中。

评分

最近一直在思考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对传统经济模式的颠覆性影响,而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这种矛盾的张力——“稳定不稳定的经济”。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金融学视角与这种宏观的经济动态相结合的。毕竟,我们常常听到关于“技术奇点”的讨论,认为科技的飞跃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增长和效率提升,从而实现一种新的经济稳定。但另一方面,技术变革本身就伴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它可能淘汰旧产业、颠覆就业结构,甚至可能加剧贫富差距,这无疑又增加了经济的不稳定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金融市场如何在这样一个技术驱动的转型时期,既成为推动创新的力量,又可能因为对新技术的过度乐观或悲观,放大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它是否会描绘出金融创新如何在新的技术浪潮下,孕育出新的风险,并最终导致“稳定”的假象被打破?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来佐证其理论观点,帮助我理解,在当前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金融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复杂互动,以及技术进步在这其中扮演的 dual role。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经济的本质,需要超越简单的供需分析,深入到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的层面。《稳定不稳定的经济:一种金融不稳定视角(中文修订版)》这个书名,恰恰引发了我对这种深层动因的兴趣。我猜想,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人类的非理性行为,比如羊群效应、过度自信、以及恐慌情绪,如何在金融市场中被放大,从而导致经济的剧烈波动。作者是否会描绘出,当这种心理因素与金融的杠杆效应相结合时,如何轻易地将原本相对“稳定”的市场推向“不稳定”的边缘?在“中文修订版”的语境下,我期待它能够结合一些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投资心理,或者分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金融行为差异。它是否会解释,为什么某些经济体在面对相似的外部冲击时,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稳定性?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经济的“稳定”与“不稳定”,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类的心理活动和群体行为所塑造的,而金融市场,则是这些心理活动最直接、最激烈的表现场所。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充满了引人深思的哲学意味,“稳定不稳定的经济”,这简短的六个字,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对于当前全球经济运行最核心的困惑。我们生活在一个看似高度发达、信息畅通的时代,金融市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进行着交易,技术进步层出不穷,但与此同时,周期性的危机,从金融危机到贸易摩擦,再到地缘政治冲突对经济的冲击,似乎从未停歇。这本书的“中文修订版”字样,也让我对其内容的深刻性和针对性抱有期待,或许它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帮助我理解这种“表象稳定下的暗流涌动”,以及这种“不稳定”究竟是如何被孕育、如何演变,又可能带来怎样的长期后果。我尤其希望作者能深入剖析金融市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它到底是稳定器还是加速器?它如何放大经济的波动,又如何在特定时刻成为危机的导火索?在阅读之前,我已经设想了书中有可能探讨的宏观经济指标之外的更深层驱动力,比如制度的惯性、预期的自我实现、以及信息不对称如何在这个“不稳定”的稳定状态中扮演关键的“润滑剂”或“催化剂”的角色。我渴望通过这本书,不再仅仅是做一个被动的经济现象观察者,而是能更深入地洞察其内在逻辑,理解那些看似偶然的危机背后,或许隐藏着必然的规律。

评分

我一直对经济史上的金融危机很感兴趣,从荷兰郁金香泡沫到2008年的次贷危机,这些事件都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格局。而《稳定不稳定的经济:一种金融不稳定视角(中文修订版)》的书名,立刻就引起了我的共鸣。它似乎暗示着,经济的“稳定”本身可能就内含着“不稳定”的种子,而金融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我猜想,这本书会深入探讨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比如杠杆的积累、资产价格的泡沫、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如何放大风险。尤其是在“中文修订版”的背景下,我期待它能结合近些年,尤其是亚洲金融市场的一些新特点和新发展,来审视这种“金融不稳定”的视角。它是否会分析新兴市场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特有风险?它是否会探讨监管政策在维持金融稳定方面的局限性,以及如何应对那些“大而不倒”的金融机构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我非常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获得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明白我们当前所处的经济环境,并非一个简单的静态稳定,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变的、需要警惕潜在危机的“稳定”状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