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中國普及讀物:怎樣賞詩》是一本經典的詩詞書,是一本教你從高處入門的詩詞書,是一本可以隨身攜帶、讀一輩子的詩詞書。
▲仿古人巾箱本遺意,“詩詞中國”普及讀物采用小開本,便於隨身攜帶、隨手查閱。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希望在這本讀本的幫助下,有更多的人參與到詩詞創作實踐中來,讓中華詩詞這古老的花朵綻放齣新的光華!
《詩詞中國普及讀物:怎樣賞詩》選取古典文學研究大傢名文四篇,包括張中行、錢穆、施蟄存、王季思的論詩詞鑒賞的文章。從大處著眼,揭示學習古典詩詞的門徑,指齣文學與人生的互動關係,講解各種詩詞體式的欣賞方法。
中國曆來是一個詩的國度,詩詞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永不凋謝的鮮花。時移世易,但這朵鮮花從未失去她的生命力。直到今天,現代人還是有很多幽微的情感,是隻宜於用詩詞來錶達的。
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更多人找到一種洞察世界的通道,掌握一種錶達人生各種情感的方法,在不斷的創作與共鳴中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古典之美,中華書局同光明日報社、中央電視颱、中華詩詞學會、中華詩詞研究院、中國移動共同舉辦“詩詞中國”傳統詩詞大賽文化公益活動。
為瞭指導初學者,尤其是廣大年輕讀者賞詩、作詩,瞭解、學習乃至傳承中國古典文學的精華,也為配閤“詩詞中國”活動的展開,我們齣版瞭這一套“詩詞中國”普及讀物。收錄瞭《詩詞寫作常識》、《詩詞格律》、《怎樣賞詩》、《怎樣用韻》,共計四種圖書。
這本書簡直是詩詞愛好者的福音啊!我拿到手的時候,就忍不住翻瞭好幾頁。首先最吸引我的是它那種深入淺齣的講解方式。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詩詞離我們很遠,總覺得要懂很多典故、通曉很多格律纔能欣賞,這本書完全打破瞭這個定勢。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專著,而更像是一個學識淵博、又平易近人的老先生,耐心地拉著你的手,一步一步地領你走進詩詞的意境。舉例來說,對於那些晦澀難懂的意象,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標準答案,而是引導你去感受詩人當時的心境,去體會那個時代背景下的情感投射。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積極的探索者。而且裝幀設計也十分考究,紙張的質感、字體的排版,都透露著中華書局一貫的嚴謹與品味,拿在手裏,就是一種享受。它真正做到瞭“普及”,讓那些原本望而卻步的入門者,也能跨過那道看不見的門檻,感受到中華古典文學的無窮魅力。我真心覺得,這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份溫柔的文化邀請函。
評分這本書的實用性體現在它對“如何持續閱讀”的引導上。它不是一次性的消費品,而更像是一張長期有效的“閱讀地圖”。在介紹完基礎的賞析方法論之後,書中還非常貼心地設置瞭一些拓展閱讀的建議和不同主題的專題解析,讓你在掌握瞭“魚竿”之後,知道該去哪裏尋找“魚群”。我個人尤其喜歡其中關於“詩歌中的時間感”的探討,它用一種近乎哲學的視角,分析瞭詩詞如何凝固、拉伸或超越瞭時間。這種深度的剖析,使得整本書的層次感非常豐富,即便是反復閱讀,也能從中咂摸齣新的意味。它成功地將文學欣賞從一種枯燥的功課,轉變成瞭一種提升生命質量的生活方式。對於想要係統性入門古典詩詞鑒賞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啓濛讀物,值得反復品味和珍藏。
評分作為一名對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但基礎相對薄弱的讀者,我不得不說,中華書局編輯部這套“普及讀物”係列,真正做到瞭“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它最可貴的一點是它的“祛魅”能力。很多時候,我們對古典詩詞的畏懼來源於對“高不可攀”的文人階層的想象。這本書卻巧妙地將那些文學巨匠拉下神壇,還原成有血有肉、也會為生活中的小事感懷的普通人。通過對詩句背後生活場景的還原,你會發現,古人與我們麵對的喜怒哀樂並無二緻。這種情感上的共鳴,是任何冰冷的說教都無法比擬的。它鼓勵讀者放下包袱,大膽地去“感覺”詩歌,而不是戰戰兢兢地去“判斷”詩歌是否正確。這種自信心的建立,對我來說比學習任何具體的知識點都來得重要,它真正點燃瞭我獨立探索詩詞的熱情。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好,讀起來毫無冗贅之感,非常適閤現代快節奏生活下的讀者。它不像某些文學賞析那樣,會沉溺於過多的曆史背景或版本考證,而是聚焦於如何“進入”詩歌本身。我特彆欣賞它在處理不同流派和風格時的那種包容性。從漢魏的古樸蒼涼,到唐詩的雍容華貴,再到宋詞的婉約清麗,作者似乎總能迅速找到最精準的切入點,讓你在極短的時間內進入該詩體的核心氛圍。特彆是關於意境的探討部分,它提供瞭很多實用的“欣賞工具箱”,比如如何從色彩、聲音、觸感等方麵去構建畫麵感。這對於我們這些常年被視覺信息轟炸的人來說,是一種絕佳的“心靈矯正”。它提醒我們,真正的美,往往需要慢下來,用更細膩的感官去捕捉。閱讀完一章,閤上書本,腦海中往往會留下清晰的畫麵和悠揚的韻律,這便是此書成功之處。
評分自從開始閱讀這本書後,我對傳統詩歌的理解維度徹底被拓寬瞭。我以前看古詩,大多停留在字麵意思的理解,最多感嘆一下意境優美,但總覺得隔著一層紗。這本書厲害的地方在於,它細緻地拆解瞭詩歌的“骨架”——結構、節奏和韻律。作者沒有賣弄復雜的術語,而是用極其生動的語言來解釋格律的約束如何反過來成就瞭詩歌的音樂美和張力。比如,書中對於“對仗”的分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它不僅僅告訴你哪句對哪句,更闡釋瞭這種形式美感背後蘊含的平衡哲學。讀完相關章節,再去重新品味那些膾炙人口的名篇,你會發現那些詞句的排列組閤原來是如此的精妙絕倫,每一個字的位置仿佛都是經過韆錘百煉的。這種“由錶及裏”的欣賞,讓我對那些“不朽的篇章”産生瞭更深層次的敬畏與親近感。這套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教你如何“聽”詩,如何去捕捉文字背後的聲音和律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