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中華國學經典精粹 資治通鑒
yuanjia:12元
作者:(北宋)馬光 著,閆林林 譯
齣版社:京華
齣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798
字數:130000
頁碼:15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的馬光主編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共294捲,曆時19年完成。它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記載瞭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訖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6朝1362年的史事。
馬光從開始編撰到停筆花費瞭整整十九年的時間。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曆史的發展脈絡,看到秦、漢、晉、隋、唐等統一的王朝和戰國七雄、魏蜀吳三國、五鬍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政權的興衰,看到帝王將相們的處世之道、為政之法,以及他們在曆史漩渦中的生死沉浮、悲歡離閤。
由於篇幅有限,本書僅從原著所記的三多個大大小小的曆史事件中,精心遴選其中精彩、典型的故事,以供讀者朋友們窺一斑而見全豹。
劉勰(約465年—520年),字彥和,漢族,生活於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代,中國曆史上的文學理論傢、文學批評傢。
劉勰雖然身為官職,但是卻以文章顯著,尤其是文學理論批評,一部《文心雕龍》奠定瞭他在中國文學史上和文學批評史上的地位。
★《通鑒》開創瞭“編年體”史書多功能目錄的新體例,文字優美,敘事生動,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與《史記》並列為中國古代之史傢絕筆。
★《通鑒》體例嚴謹,脈絡清晰,網羅宏大,體大思精,史料充實,考證稽詳,敘事詳明,繁簡得宜。
★宋末元初鬍三省:“為人君而不知《通鑒》,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鑒》,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 民,為人子而不知《通鑒》,則謀身必至於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後。”
★清代學者王鳴盛:“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
★近代著名學者梁啓chao:“馬溫公《通鑒》,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結構之宏偉,其取材之豐贍,使後世有欲著通史者,勢不能不據以為藍本,而 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溫公亦偉人哉!”
★毛澤東:“中國有兩部大書,一曰《史記》,一曰《資治通鑒》,都是有纔氣的人,在政治上不得誌的境遇中編寫的……《通鑒》裏寫戰爭,真 是寫得神采飛揚,傳神得很,充滿瞭辯證法。”
周紀
三傢分晉
商鞅變法
圍魏救趙
毛遂自薦
秦紀
荊軻刺秦
大澤起義
破釜沉舟
漢紀
楚漢相爭
韓信之死
飛將李廣
魏紀
馬誅曹
晉紀
淝水之戰
齊紀
魏遷洛陽
梁紀
侯景之亂
陳紀
楊堅篡周
隋紀
楊廣奪嫡
唐紀
玄武之變
貞觀治道
中宗復闢
馬嵬事變
甘露之變
我個人對曆史地理的關注度一直很高,總覺得脫離瞭具體的地理環境去談論曆史事件的成敗,總像是空中樓閣。這本書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齣色,它沒有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巧妙地將曆史事件的發生地與其周邊的地理特徵結閤起來進行闡釋。比如講述赤壁之戰時,對長江水域的流嚮、鼕季的風嚮,以及曹操水軍的部署與地形的製約關係,都有非常細膩的描述。這種將“人”的活動放置在“地”的背景下去審視的方式,讓整個曆史敘事一下子變得立體而真實起來。我讀完關於漢末割據局麵的幾章後,對當時各路諸侯選擇的根據地,其戰略價值和後勤補給綫的優劣有瞭全新的認知。這讓我深刻體會到,曆史的走嚮往往不是完全由英雄的智謀決定的,那些看似不經意的山川河流,纔是真正的無聲的決策者。它提供的不僅僅是曆史知識,更是一種宏觀的、生態學的曆史觀。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拿到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封麵采用的暗紅色調,配上燙金的字體,顯得既古典又大氣,完全符閤《資治通鑒》這部鴻篇巨製的身份。內頁紙張的選擇也很考究,不是那種廉價的反光紙,而是略帶米黃色的那種,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太疲勞。更值得稱贊的是它的排版布局,清晰明瞭,左側是文言原文,右側緊跟著就是詳細的注釋和白話譯文,這種對照的形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對於我們這些既想深入瞭解原著精髓,又苦於文言功底不足的現代讀者來說,簡直是量身定製。我記得第一次翻開時,就被那種兼顧瞭學術嚴謹性和可讀性的排版所摺服,尤其是一些關鍵的曆史名詞和人物的注釋,標注得非常到位,讓你在閱讀過程中不會因為一個生僻詞而打斷思緒,需要頻繁查閱其他工具書。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貼心的閱讀嚮導,讓漫長的通史閱讀過程變得輕鬆愉快。
評分整體來看,這本書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量的增加,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重塑。它讓我開始習慣用“大曆史觀”去審視日常的事件。閱讀《資治通鑒》的精髓,在於理解曆史的周期性、權力的製衡藝術以及人性在特定環境下的必然反應。這本書在每一段落的譯文和注釋中,都潛藏著對這些深層議題的探討。我感受最深的是那種對“得失成敗,皆在人謀”的深刻認識。書中那些關於君王決策失誤、大臣結黨營私的片段,即使放在今天來看,其警示意義也絲毫不減。它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呈現瞭復雜的問題及其多重原因,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如果換作是我,我會怎麼做?”這種參與式的閱讀體驗,遠比單嚮的知識灌輸要來得有價值。這本書,是值得反復閱讀和思考的案頭佳作。
評分這部精粹版的選材和編排邏輯,顯示齣編者對原著的深刻理解和高度的取捨智慧。畢竟《資治通鑒》的體量是極其龐大的,如果想要完整呈現,對普通讀者來說是無法消化的“巨石”。這本書顯然是精挑細選,聚焦於那些對後世走嚮産生決定性影響的關鍵轉摺點和重大曆史教訓。我特彆欣賞它在選取段落時所體現的平衡感,既沒有過度偏重權謀鬥爭,也沒有完全忽略文化和經濟的變遷。比如,在描述魏晉南北朝的更迭時,它選取瞭數個關於人纔選拔製度和土地兼並問題的片段,這比單純記錄皇帝換瞭誰更有價值。讀起來的感覺就像是品嘗一道精心熬製的濃湯,所有的精華都被提煉齣來瞭,少去瞭冗餘的細節,留下的全是乾貨。這使得我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瞭遠超預期的曆史洞察力,非常適閤作為快速建立曆史框架認知的入門讀物,但其深度又足以讓資深愛好者感到滿足。
評分文白對照的設置,對於我這種在學習古文的路上磕磕絆絆的人來說,簡直是救命稻草。過去讀史書,往往是讀一句文言文,就要停下來查閱注釋,效率極低,閱讀體驗也斷斷續續,很難進入那種沉浸式的曆史體驗。但有瞭這個版本,流暢度得到瞭極大的提升。當我麵對一些拗口的句子時,可以迅速掃一眼旁邊的白話譯文,理解其大意後,再迴過頭去細品原文的用詞精妙之處,這樣形成瞭一種積極的互動。例如,司馬光描述某些大臣的上書言辭時,白話譯文會用現代語境去解釋其婉轉的諷刺意味,這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古代士大夫的錶達藝術。通過這種方式,我的文言理解能力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瞭鍛煉,不再是單純地依賴翻譯,而是開始欣賞原文的力度和韻味。這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方式,比枯燥的語法分析有效得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