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烙刻:记忆中的影像
:45.00元
作者:巴义尔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7-01
ISBN:9787506335454
字数:
页码:23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影像,对原创作者的新采访,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照片定格了时代,记录了曾经的震撼,也在瞬间锁定了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的本质,成为一张张历史的切片。这让我们能够从容地回顾历史,品嚼其中的味道。这些照片所表现的时代和事件,今天看来让我们发笑,也让我们流泪,更让我们感动。本书收录了一些摄影名作,并配上了作者的访谈资料和原作,是一本可读性强、资料性强的休闲书。
内容提要
《烙刻:记忆中的影像》名中的“烙刻”有被迫和自愿两层含义。这些影像自然已经深深地烙刻在了故人的记忆中;但我们希望它们继续烙刻在新人的记忆中。只是这新旧两种烙刻的本质意义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
必须说明的是,因为淡化、回避了现代人的观点,使得《烙刻:记忆中的影像》不是一册厚重深刻的读物,它只是把这些堪称“中国现代史缩影”的照片罗列在这里,同时捉洪一些比较真实、鲜为人知的拍摄背景资料。至于这些照片所反映的历史和了川们更深层的真相和意义,只能有待后人来揭示了。叩击记忆的门扇,减缓下该忘却的忘却,留下思想的引子——我们目前只能做到这个程度。
作为编者,我首先要感谢这些照片的拍摄者及相关人士对成书无私的帮助,尤其感谢作者巴义尔在工作之余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项“工程”。如果此书还能给读者带来一些阅读乐趣,如果它还有一点现实的、历史的价值,就让我们在回味、铭记这些影像的同时,也稍微留意一下拍摄这些照片们人吧——虽然他们之中有很多人并不是什么知名人士,可能也不属于长期铭记的内容。此书得以面世,我们还要感激、铭记中央文献研究室按照出版规定对《烙刻:记忆中的影像》的审查、把关。
目录
序 铭记与忘却
《占领总统府》:一个王朝的终结
《开国大典》:照片辉煌的背后
上甘岭的照片,上甘岭的故事
中国的胜利:《欢送志愿军回国》
一幅照片,一桩姻缘
《接见亚非拉青年朋友》
绝版的“四巨人”合影
大地颤抖中产生的摄影名作
吕相友:挥手我前进
中国颗原子弹爆炸
看得见的《东方红》
长城照
飞机坠毁的照片
划时代的握手
谁是“四五英雄”
王立平:音乐家,摄影家
吴鹏:端着相机的“四五英雄”
《您好》:定格了一个新时代
只有这张照片把“”拍全了
《彭德怀在前线》:中国军队高级领导人在前线的惟一照片
杨绍明:聚焦伟人
《畅游长江》:奋斗其乐无穷
经理给总理照相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大夫》
“黑”的画家,白了一头青丝,掉了满口白牙
《我们热爱和平》:一张令无数英雄洒血无憾的照片
《学习雷锋好榜样》
留得“样板”在史册
《西沙民兵》:红光亮的代表作
《上访者》:中国批判现实主义摄影作品的里程碑
“高”的照片
鲁迅与中国摄影的先驱者沙飞
希望的“大眼睛”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高地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终因敌强我弱,供应不上,志愿军被迫转入坑道,坚持斗争。坑道战比阵地战更艰难。敌人利用有利地形对十五军坑道采取筑垒封锁、石土堵塞、轰炸爆破、断绝水源、施放毒剂和烟熏等毒辣手段,妄图消灭坑道中的志愿军。
坑道战是艰苦的。许多坑道每人每天只能吃到半块饼干,许多人喝不到一滴水,只好用互相喝尿来解除难忍的干渴,官兵们还戏称为“光荣茶”。战士们把饼干放入嘴里能把舌头割破,人丹放在嘴里竟化不了。由于医疗条件差,许多伤员牺牲在坑道中。有一个坑道,10多名战士直到饿死,还端着冲锋枪守在坑道口。
“谁能送进坑道一个苹果,就给谁立二等功!”这是上甘岭战役坚持坑道战阶段的立功标准。两个高地的各个坑道,距五圣山主峰近的地方500米,远也不过1000多米,但要通过10道封锁线。即使到了坑道口,要进去也很难,每走一步,都可能流血牺牲。派去一个班,活着进坑道的只有三分之一,为送一壶水,甚至要付出几条生命。
十五军后勤部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组织机关和部队靠“匍匐运输”、“接力运输”等方式,将3万发迫击和大量食品、物资送入坑道。整个上甘岭战役运输人员伤亡就达1700余人,占我军整个伤亡人数的14%。秦基伟曾对尤继贤说:“打罢上甘岭,给后勤记头功。”
坑道里挤满了战斗员、伤员和烈士的。硝烟、血腥混合在一起。粮没了、水没了、药也没了……双方已经都很难坚持了,这时就看谁能沉住气了。为了掌握情况,志愿军决定抓俘虏。通过审讯俘虏,秦基伟心中有了数。他在日记中写道:“敌人两个师已有半数以上死伤,按美军(每个)师1.8万人,伪军(南朝鲜)1.2万人,合计3万人。现在能够参与战斗的不到1万人,敌人为争夺我们两个连的阵地,用了两万人的死伤,而阵地仍然夺不去。我想,敌人是不愿意这样来拼消耗的,美军不是缺钢铁而是缺少人力……”据此他决定开始筹备反击战。
11月11日15时45分,志愿军的榴弹炮、火箭炮、追击炮、山炮、野炮,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敌军倾泻。秦基伟指示炮兵要巧妙地运用火炮的威力:15时45分炮火进行次急袭后,停歇5分钟,再急袭5分钟,然后假意发出步兵攻击信号,但并不冲锋,把敌人引诱到前沿工事后,才使用火箭炮覆盖,几十门榴弹炮也一起轰击。这几次急射,1万多发铺天盖地落到敌人阵地,537.7高地北山一片火海,地堡飞上了天,铁丝网被炸断,敌人的尸首四处飞扬。
序言
这本书名,总让我感觉有一种特别的质感,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一种情感的温度。“烙刻”这个词,带着一种强烈的、永恒的意味,仿佛是经过时间的沉淀和打磨,最终留下的精华。而“记忆中的影像”,则将这种永恒,与我们内心最私密、最珍贵的宝藏——我们的记忆,联系在了一起。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那些无形、易逝的“记忆”,转化为具象的、可以被“烙刻”下来的“影像”的?这些“影像”,是关于什么?是关于某个时代的变迁?某个民族的崛起?亦或是某个个体的生命体验?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用最精炼、最深刻的文字,描绘出那些足以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烙印的“影像”。它可能是一种对历史的回顾,也可能是一种对人性的洞察。我相信,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所呈现的“影像”,更在于它能够通过这些“影像”,引发我们对自身记忆的思考,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评分“烙刻:记忆中的影像”,这个书名,总能触动我内心深处的那种对深刻、持久之物的向往。“烙刻”一词,带着一种古老而神圣的意味,它暗示着一种不可磨灭的印记,一种经过时间和心血沉淀的精华。“记忆中的影像”,则将这种永恒的印记,与我们每个人内心最宝贵的财富——我们的记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仿佛看到,作者正像一位技艺精湛的雕刻师,用文字作为刻刀,在读者的心灵深处,留下一帧帧鲜活、深刻的“影像”。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光的河流,去感受那些曾经让我热泪盈眶、让我心潮澎湃的瞬间。这些“影像”,它们是关于什么?是关于那些改变我们命运的事件?是关于那些照亮我们生命的人物?抑或是关于那些让我们对世界产生全新认知的瞬间?我深信,那些真正被“烙刻”下来的“影像”,不仅仅是视觉的呈现,更是情感的传递,是思想的启迪。它们将成为我们生命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子里反复回响的是“烙刻”这个词。它不仅仅是一个动词,更像是一种力量,一种能够让事物深刻、持久地留存下来的力量。而“记忆中的影像”,则更是精准地捕捉到了这本书的核心。我想象着,那些我们以为已经随风而逝的过往,那些模糊不清的面孔,那些飘忽不定的情绪,都被这本书用一种近乎神圣的方式,重新打捞,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不是简单地叙述故事,而是将那些构成我们生命片段的“影像”,用一种深刻的“烙刻”手法,深深地印刻在读者的意识之中。我曾经以为,记忆只是大脑储存信息的一个被动过程,但这本书却让我明白,记忆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是一种情感的投射,是一种选择性的保留。而当作者将这些记忆以“影像”的形式呈现时,它们便获得了生命,拥有了温度,甚至可以被二次感知。那些在书中被“烙刻”下来的画面,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带着温度、带着声音、带着气味的生命痕迹。我惊叹于作者能够如此细腻地捕捉并呈现这些易逝的瞬间,将它们转化为一种永恒的、可供反复品味的艺术品。
评分“烙刻:记忆中的影像”,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哲学意味。它让我想起那些古老的技艺,那些用时间和心血凝结而成的作品,它们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永不褪色。而“记忆中的影像”,则将这种深刻的印刻与我们最宝贵的个人财富——记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必定是关于那些深刻的、能够改变一个人、一个时代的“影像”。它们或许是历史的片段,或许是人生的转折点,或许是某个瞬间的顿悟。作者是如何将这些抽象的“记忆”转化为具体的“影像”的?又如何通过“烙刻”这一意象,来强调它们的重要性?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对记忆的本质进行深入的探索,对影像的力量进行细致的剖析。它可能是一本关于历史的影像志,也可能是一本关于人生的心灵史。无论如何,我都相信,它所呈现的“影像”,将不仅仅是画面,更是承载着丰富情感和深刻意义的载体,它们被“烙刻”下来,成为我们理解世界、理解自身的重要线索。
评分这本书,初见时,那“烙刻:记忆中的影像”几个字便在我脑海中激起了层层涟漪。我想象着,这是否是一本关于摄影艺术的书籍?又或者,它讲述着一段段被时光“烙印”在心底的深刻回忆?这种含蓄而富有张力的书名,像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门,让我迫不及待地想推开它。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淡淡的纸张香,混合着印刷油墨的味道,那是属于书籍特有的气息,总能唤醒我内心深处对阅读的渴望。我期待着,在这里,能找到那些曾经让我感动、让我思考、甚至让我潸然泪下的瞬间,它们如同被烙印在脑海深处的影像,或是斑驳陆离的过往,或是鲜活生动的当下,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被记录、被呈现。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如何用文字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情感,如何将无形的记忆凝固成有形的篇章,又如何通过“烙刻”这样一个意象,来阐释记忆与影像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名,更像是一种承诺,承诺着一段心灵的旅程,承诺着一场视觉与情感的盛宴。我已准备好,让这本书的文字,在我心中,烙下属于它自己的独特印记。
评分“烙刻:记忆中的影像”,这个书名,像是一道精心设计的门扉,引导着读者去探索一个充满视觉冲击和情感深度的世界。我被“烙刻”这个词所吸引,它暗示着一种深刻、持久、甚至带有仪式感的留存方式,而非短暂的掠过。而“记忆中的影像”,则将这种留存,与我们每个人内心最私密、最珍贵的情感体验联系在一起。我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将那些抽象的、流动的“记忆”,转化为具体、鲜活的“影像”的?它们是关于什么?是关于我们所经历过的、让我们难以忘怀的事件?是关于那些曾经照亮我们生命、或让我们心生涟漪的人物?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用一种非同寻常的视角,捕捉那些足以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烙印的“影像”。它可能是一种对过往的追溯,也可能是一种对未来的启示。我相信,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通过这些被“烙刻”下来的“影像”,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发现那些被遗忘的、却又无比重要的瞬间。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第一时间联想到一种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仿佛能看到热铁在木头上留下深刻烙印的画面。而“记忆中的影像”,则为这种冲击感增添了一层情感的厚度。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一个由作者精心构建的影像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一段文字都像一张精心挑选的照片,每一句话都可能是一帧定格的画面,而每一个故事,都仿佛被永久地“烙刻”在了我的脑海深处。我希望能够在这本书中,感受到那种时间凝固的瞬间,那种情感爆发的瞬间,那种改变人生的瞬间。作者是否能够用文字描绘出,那些在我们生命中留下深刻印记的画面?它们是欢乐的、悲伤的、还是充满力量的?我深信,那些真正触动人心的“影像”,是能够被“烙刻”下来的,并且会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在我们的记忆中反复播放,提醒我们曾经的经历,塑造着我们现在的自我。这本书,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雕刻师,用文字作为刻刀,在读者的心灵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评分初次看到“烙刻:记忆中的影像”这本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涌现出一种强烈的画面感。我仿佛看到了,艺术家们如何在画布上、在雕塑上,用最精湛的技艺,将他们的灵感和情感“烙刻”上去,使其成为永恒的艺术。而“记忆中的影像”,则让我意识到,这本书的主题,可能不仅仅局限于艺术创作,而是延伸到了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经历和感受。我想象着,这本书是否会带领我回顾那些曾经让我刻骨铭心的瞬间?那些画面,是否会像被烙铁烫过的痕迹一样,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每当想起,都会带来一种强烈的共鸣?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一种独特而深刻的方式,将那些易逝的、难以言喻的“记忆影像”捕捉下来,并以一种能够被反复品味、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场与自己内心深处记忆的对话,一次对生命中重要“影像”的回溯和重塑。
评分“烙刻:记忆中的影像”——这书名,总让我感觉带着一种沉甸甸的重量,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它似乎在告诉我,这本书里的内容,不是轻飘飘的浮云,而是那些被深深印在生命年轮上的痕迹,是那些构成我们之所以为我们的“影像”。我脑海中浮现的,是那种用灼热的工具,在坚实的物质上留下清晰、不可磨灭印记的画面。这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和期待。作者是否在试图揭示,那些在我们记忆中如同烙印般深刻的“影像”,是如何形成的?它们为何如此难以磨灭?又为何能够深刻地影响我们的人生轨迹?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一个充满故事和情感的世界,在那里,每一个“影像”都带着独属于它的温度和重量,被作者以一种最深刻、最真挚的方式呈现出来。它可能是一部关于历史真相的揭示,也可能是一部关于个人成长的心路历程。无论如何,我相信,那些被“烙刻”下来的“影像”,都蕴含着巨大的力量,能够启迪人心,触动灵魂。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艺术性和哲学性,仿佛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烙刻”二字,透着一种力量感,一种将深刻的印记留在事物之上的决心和能力。“记忆中的影像”,则将这种印记,与我们内心最私密、最宝贵的领域——我们的记忆,紧密相连。我脑海中浮现的,是那种用灼热的金属,在木头、皮革,甚至肌肤上留下清晰、不可磨灭的痕迹的画面。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敬畏和好奇。作者是否在尝试揭示,那些在我们生命中留下深刻烙印的“影像”,是如何形成并保存下来的?它们为何如此难以磨灭?又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认知和情感?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以一种深刻而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那些足以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烙刻”的“影像”。它可能是一部关于历史真相的还原,也可能是一部关于人生意义的探索。无论如何,我相信,那些被“烙刻”下来的“影像”,都蕴含着巨大的力量,能够引发我们对过去的回顾,对现在的反思,以及对未来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