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 | 傳統哲學與貴州文化:黔學中的形上智慧資源 |
| 定價 | 60.00 |
| ISBN | 9787566005861 |
| 齣版社 | 中央民族大學齣版社 |
| 作者 | 王路平 |
| 編號 | 1200852987 |
| 齣版日期 | 2013-12-01 |
| 印刷日期 | 2014-03-07 |
| 版次 | 1 |
| 字數 | 420.00韆字 |
| 頁數 | 371 |
| 上篇王學與貴州文化 D1一章**思想 一、求道悟道弘道的為聖之路 二、與薩特的倫理哲學之比較 三、的教育方法 D1二章“龍場悟道”解秘 一、前悟道之苦難時 二、悟道之體悟時 三、悟後起修之受用時 四、“龍場悟道”的人生啓示 D1三章在貴陽的“**”說 一、“**”說的思想淵源 二、“**”說的理論基礎 三、“**”說的實質 四、“**”說的內容 五、“**”說的影響和意義 D1四章與貴州文化 一、與貴州明代書院 二、與水西少數民族 三、貴陽扶風山陽明祠考 四、黔中王門:貴州文化陽明文化學派的形成 五、貴州陽明文化旅遊圈的開發 中篇佛學與貴州文化 D1一章大乘佛學思想係統 一、大乘佛學的三大係統及其關係 二、中國禪宗的緣起與嬗變 三、慧能禪學思想的特點 四、大乘佛學的般若智慧及其現代意義 D1二章存在與詩境――詩意地安居如何可能 一、海德格爾的哲學詮釋 二、“詩境”在於一心之轉 三、“詩意地安居”是生命存在矛盾的終Ji解決 四、詩化的生活是生命存在的*高形式 D1三章貴州佛學人物 一、丈雪大師與沙灘文化 二、貴州鳳岡中華山天隱禪師生平及其臨濟法脈 三、莫友芝'黔詩紀略'逃禪齣傢人物述評 四、印順法師與貴州佛教 D1四章佛教與貴州文化 一、明清貴州臨濟禪宗燈係及其典籍著述 二、天颱宗佛教在貴州 三、梵淨山佛教文化的主要特點 四、梵淨山佛教文化旅遊的價值 五、佛教與貴陽黔靈山旅遊業 下篇易學與貴州文化 D1一章'易經'的思想 一、'易經'的成書和結構 二、河洛易卦溯源 三、'易經'矛盾思想探析 四、'易經'與決策 D1二章'易傳'的思想 一、'易傳'的成書和結構 二、'易傳'的哲學思想 D1三章周易象數學 一、'周易'六十四卦 二、爻象與爻位 三、卦象與卦位 D1四章孫應鰲易學思想及其對貴州明清易學的影響 一、貴州開省以來人物冠――孫應鰲的生平事跡 二、孫應鰲易學思想的主要內容 三、貴州義理易學**派的先驅 四、**解易模式對貴州易學傢的影響 五、開啓經世緻用的早期啓濛思潮 後記 |
| '傳統哲學與貴州文化:黔學中的形上智慧資源'由中央民族大學齣版社齣版。 |
| 王路平湖南湘潭人。現為貴州省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員、貴州省易學與國學研究中心主任、貴州省社會科學院學術帶頭人、貴州省南飛夜郎文化研究院副院長、貴州省省管專傢、貴州大學碩士生導師、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貴州省文史研究館特聘研究員、貴州豫章書院名譽院長兼導師、無锡靈山書院特聘導師。係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中國宗教學會理事、貴州省夜郎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佛學研究室主任、貴州省宗教學會副會長、貴州省易經研究會副會長、貴州省陽明學學會副會長等。長期緻力於中國哲學特彆是佛學和儒學的研究 撰有專著10餘部 主要有'大乘佛學與優xuan關懷'、'貴州佛教史'、'明代黔中王門大師孫應鰲思想研究'、'陽明文化與貴州旅遊'、'佛教文化的典型圖像——梵淨山佛教文化研究'、'黔中禪林一黔靈山佛教文化探索'、'世界三大宗教在雲貴川地區傳播史'(閤著)、'與貴州文化'(閤著)、'中華佛教人物大辭典'(閤著)等。 |
| 青年(14-20歲),研究人員,普通成人 |
| 建省600年來 在貴州的傳統學術文化瑰寶中 擁有有本土特點且又很能與全國乃至世界學術文化接軌、交流和對話的當首推“黔中三寶” 即黔中王學、佛學和易學。“黔中三寶”是黔中傳統文化中的奇葩 亦是黔學重要的組成部分 它們相對於貴州原有的其他地域文化來說 博大精深 具有更加係統、更加理性和更加深刻的特點 居於一個形而上的核心地位 再加上這一傳統文化本身所蘊含的深厚的中國文化精神 使其自然擁有宏大的文化影響力和親和力 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至今仍然能夠為人們提供安身立命之道 給予人們以形上智慧的啓迪 值得我們重新發掘和認識。'傳統哲學與貴州文化--黔學中的形上智慧資源'(作者王路平)對於相關的內容進行瞭係統的探討和論述 目的是融古開今 重鑄未來 給當代貴州人纔成長提供文化土壤 提供學術精神 提供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正能量 這不僅為黔學的研究畫上瞭濃墨重彩的一筆 '傳統哲學與貴州文化--黔學中的形上智慧資源'而且對振興貴州人文精神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 |
讀完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瞭一幅畫麵:古老的苗族銀飾上繁復的紋樣,可能暗含著某種創世的神話結構;或者是在梯田阡陌之間,侗族人民對自然規律的敬畏與順應,是如何內化成一種關於“道”的樸素理解。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地將這些具象的文化符號,轉化為可以被現代哲學語境所理解和討論的“形上資源”,那麼它的價值就不僅僅停留在民族學或區域史的範疇瞭。我更期待它能提供一種全新的哲學史書寫路徑,挑戰我們既有的哲學譜係劃分,證明真正的哲學智慧是流淌在廣袤大地上各個角落的。這種“自下而上”的發掘過程,要求作者具備極高的敏感度和穿透力,去抵抗那種將異質文化“同質化”的學術慣性。能夠成功做到這一點,這本書無疑會成為區域哲學研究領域的一座裏程碑式的作品。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齣版社信息透露齣一種嚴謹的學術氣息,中央民族大學的背景也讓人相信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作為一名對思想史有持續關注的讀者,我更關注作者在方法論上的創新性。傳統哲學與地域文化的研究,最怕的就是落入簡單的文化附庸化或過度解讀的窠臼。我希望看到王路平教授能夠運用跨學科的視角,比如人類學、宗教學的理論工具,來剖析貴州文化中的“形上”特質。例如,少數民族的圖騰崇拜、祖先神話或者獨特的宇宙觀,在經過哲學傢的梳理後,能否展現齣與先秦諸子、魏晉玄學乃至宋明理學相呼應,卻又獨樹一幟的哲學邏輯?這種“他者性”的哲學構建,對於我們反思漢文化主導的哲學主流視角,無疑是一劑清醒劑。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有精妙的案例分析,展示這種“黔學智慧”是如何在特定的地理和社會環境中,解決瞭那些人類共同麵對的生存睏境和終極追問。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真是引人注目,特彆是“黔學”這個地方性的概念,立刻勾起瞭我對西南地區深厚文化底蘊的好奇心。我一直對不同地域文化如何與宏大的哲學思辨相結閤很感興趣,而“形上智慧資源”這個提法,暗示瞭作者不僅僅是在做文化梳理,更是在挖掘其中蘊含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哲學內核。想象一下,在貴州那片獨特的山水之間,孕育齣瞭怎樣一套不同於中原主流思想體係的、關於存在與本源的看法?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穿梭於田野調查的鮮活素材和抽象的哲學概念之間,構建起一座連接具體地域文化與人類終極關懷的橋梁。尤其對如何從那些看似樸素的民間信仰、習俗乃至語言結構中,提煉齣具有形而上學意蘊的知識體係,抱有極大的期待。這本書無疑為區域性文化研究提供瞭一個極具深度的切入口,去探尋“地方性智慧”如何反哺和豐富我們對“普遍性哲學”的理解,這比單純的文獻梳理要來得刺激和有價值得多。
評分我非常看重這本書在學術規範性上的體現。一部優秀的哲學著作,除瞭內容上的洞見,其論證的嚴密性和文獻的紮實度同樣不可或缺。從“傳統哲學與貴州文化”這個跨度來看,作者必然要處理好文化人類學研究的田野細節與西方哲學、中國古典哲學的概念對接問題,這要求極高的學術功底和語言駕馭能力。我希望看到清晰的術語界定,例如,書中對“形上”的理解是否突破瞭海德格爾或康德的框架,而是融入瞭黔地文化的獨有語境?此外,如果書中能對不同民族(如苗、侗、布依等)的哲學錶達進行細緻的辨析,而不是將“黔學”視為一個單一的同質概念,那就更顯現齣作者研究的細緻入微瞭。這本書的份量,應該不隻是對地方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是一次嚴肅的、帶有批判精神的智慧探索。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結構非常精妙地搭建瞭一種張力:宏大的“傳統哲學”作為參照係,精確到“貴州文化”這一特殊的地理載體,最終落腳在富有啓發性的“形上智慧資源”這一論斷上。對我而言,最大的吸引力在於“資源”二字,它暗示著這些傳統思想並非僅供考古或懷舊,而是可以被當代社會重新激活和利用的寶貴財富。在當代社會焦慮日益加劇,傳統信仰逐漸式微的背景下,尋找新的精神支柱至關重要。貴州文化,作為中國多元一體格局中相對獨立的一支,其所蘊含的生命哲學、倫理觀或者對待人與自然關係的智慧,或許能為我們應對現代性的弊病提供一種另類的解決方案。我關注作者如何論證這些“黔學智慧”具備跨越時空、滋養當下的潛力,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逝去文明的緬懷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