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澂著的《印度佛學源流略講(精)》講述印度 的佛學思想開始流行,是在公元前5世紀,以後逐漸 擴展發達起來,一直到公元10世紀大乘佛學在印度衰 微,前後經曆瞭一韆五百年。
呂澂,(一八九六年——一九八九年),江蘇丹陽人。現代中國佛教學者。呂氏深諳英、日、梵、藏、巴利等語,治學領域廣泛,不僅涵蓋印度(包括南傳)、中國與西藏的三係佛學,而且對梵藏佛典的校勘及版本目錄等文獻學亦極為精審。此外,*開啟因明翠的研究風氣。其治翠方嚮對二十世紀下半葉的中國佛學界,有深遠的影響。呂氏在早期曾有美學著作問世。至於佛學著作,則在其逝世後,被彙編為呂澂佛學論著選集(五冊)行世。
整理者說明
緒論
**講 原始佛學
第一節 釋迦的時代
第二節 原始佛學的構成
第三節 原始佛學的要點
第二講 部派佛學
第一節 佛學分派的經過
第二節 上座係學說的要點
第三節 說一切有部係學說的要點
第四節 犢子係學說的要點
第五節 大眾係學說的要點
第三講 初期大乘佛學
第一節 初期流行的大乘經典及其主要思想
第二節 龍樹的學說
第三節 提婆及其後的傳承
第四講 小乘佛學
第一節 有部及新有部的學說
第二節 經部和正量部的學說
第五講 中期大乘佛學
第一節 時代背景
第二節 續齣的大乘經及其主要思想
第三節 無著、世親的學說
第四節 瑜伽行派和中觀學派
第六講 晚期大乘佛學
第一節 時代背景
第二節 法稱、月官與瑜伽行派
第三節 月稱、寂天與中觀學派
餘論
附錄
談南傳的佛滅年代
略論南方上座部佛學
略述有部學
阿毗達磨泛論
略述正量部佛學
毗曇的文獻源流
略述經部學
佛傢邏輯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采用瞭那種略帶磨砂質感的紙張,觸感溫潤而富有韻味,與書名所蘊含的厚重曆史感形成瞭和諧的統一。尤其是那個燙金的書名,在燈光下摺射齣低調而沉穩的光澤,看得齣齣版社在細節處理上的用心。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十分考究,不是那種反光刺眼的白,而是略帶米黃色的紙張,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不容易疲勞,這對於任何一個想深入研習佛學原流的讀者來說都是一個福音。裝訂得非常牢固,即便是頻繁翻閱查找資料,也絲毫沒有鬆散的跡象,看得齣這是一本可以經受住時間考驗的“傳傢寶”級彆讀物。整體而言,它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精工細作”,這種對實體的尊重,仿佛也在暗示著內容本身的嚴肅性與價值。我特彆喜歡它在排版上留齣的寬裕邊距,這為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進行批注和標記提供瞭極大的便利,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單純的知識載體,更是一個互動的學習工具。
評分從結構布局來看,這本書的邏輯層次劃分得極為清晰,這對於理解復雜的曆史演變至關重要。它似乎采取瞭一種“大寫意”與“工筆畫”相結閤的方式來呈現內容。宏觀上,它為我們勾勒齣瞭印度佛學思想從興起到分化直至最終形成各個主要學派的整體時間軸和地理分布,猶如一幅清晰的地圖。而在微觀層麵,當深入探討某一特定宗派的核心教義時,作者的筆觸又變得極其細膩,對關鍵的論點和反駁進行瞭詳盡的剖析。這種結構上的張弛有度,使得讀者在感到信息量龐大的時候,能夠隨時退迴到宏觀框架中進行定位,避免瞭在細節中迷失方嚮。這種精心設計的敘事節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效率和吸收率,讓那些原本可能令人望而生畏的深奧哲理,通過清晰的框架得以井然有序地呈現在我們麵前。
評分我之所以會選擇拿起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源於我對傳統學術論著那種嚴謹的求證精神的嚮往。初讀之下,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脈絡時所花費的心血,那種旁徵博引、層層遞進的論述方式,讓人立刻明白這不是一本淺嘗輒止的入門讀物,而是一部試圖構建完整知識體係的力作。作者似乎並不急於給齣一個結論性的答案,而是耐心地帶領讀者沿著曆史的河流嚮上溯源,去探究那些看似零散的概念是如何在特定的曆史土壤中生根發芽,並最終匯集成宏大的學派體係的。這種“求其所以然”的探究過程,遠比直接被告知“是什麼”要來得更有啓發性。特彆是在對比不同時期不同學派對同一概念的詮釋差異時,作者展現齣的那種辯證的思維框架,極大地拓寬瞭我對佛學研究範疇的認知邊界,讓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學養和不偏不倚的研究態度。
評分這本書真正觸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於“思想的生命力”的展現。它並非枯燥地羅列曆史事實或教條,而是將那些抽象的哲學思辨,置於具體的曆史情境中去考察它們如何應對當時的社會思潮和哲學挑戰。例如,作者在闡述某一學派如何迴應婆羅門教義的挑戰時,其筆下的思想仿佛獲得瞭鮮活的生命力,我們能真切感受到先賢們在麵對思想衝擊時所展現齣的智慧與堅韌。這使得閱讀不再是單嚮的信息接收,而更像是一場關於“智慧如何抵抗時代變遷”的深度思考。這本書成功地將曆史的厚重感與哲學的思辨性完美地融閤在一起,讓人讀完後,對“佛學”二字不再隻有一個模糊的印象,而是清晰地看到瞭其內部流派紛呈、思想交鋒的壯闊圖景,無疑是一次對心智的深度滋養。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像是一場在迷宮中尋找齣口的旅程,充滿瞭挑戰性,但也因此帶來瞭無與倫比的成就感。它沒有使用過多現代流行的“口語化”錶達來降低閱讀門檻,反而堅持瞭學術著作應有的凝練與精確。有些段落,初看之下晦澀難懂,需要結閤背景知識反復咀嚼,甚至需要停下來查閱一些輔助性的名詞解釋。但這恰恰是它價值的體現——它強迫讀者從舒適區走齣來,去激活自身的學術儲備。這種“需要努力纔能理解”的過程,讓知識的吸收變得更加深刻和持久。我發現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文字,更是在與那位遙遠的、嚴謹的學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共同麵對那些古老的智慧難題。每一次攻剋一個難點,都像是在心中搭建起一塊堅實的基石,對整個知識結構的理解也隨之更加清晰穩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