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气候变化的科学概论
定价:100.00元
作者:丁一汇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502943646
字数:560000
页码:28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1.22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在中国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全球环境变化对策与支撑技术研究”支持下完成的“全球与中国气候变化的检测和预测”课题成果。这些成果揭示了中国20世纪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并根据课题发展和改进的全球和中国的气候模式预测了未来10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同时对气候变化的事实进行了归因研究,为人类活动影响中国气候变化的可能性提供了新的证据。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阅读《中国气候变化的科学概论》,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由数据、模型和科学推论构成的宏大图景之中。书中关于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章节,让我深切感受到气候变化并非仅仅关乎温度和降水,它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地球上的生命形态。书中列举了许多物种因气候变化而面临的生存危机,比如珊瑚礁白化、候鸟迁徙路线改变、森林火灾频发等,这些生动的案例让我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生态后果有了直观的认识。同时,书中也探讨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各种策略,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手段,到适应气候变化对策的区域性规划,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碳捕获与封存、可再生能源发展以及生态修复等前沿技术的介绍感到兴奋,它让我看到了人类在应对气候挑战方面的努力和潜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气候变化科学的概括,更是一种对未来的思考和启示,它鼓励我们在科学的指导下,积极采取行动,共同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这让我读后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和责任感。
评分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作者在解读气候变化背后的科学原理时,非常注重逻辑的严谨性和证据的充分性。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科学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的介绍,这让我了解到气候科学研究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涉及众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例如,关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监测,书中详细介绍了同位素分析、卫星遥感等技术,以及不同研究机构的数据对比,这充分展现了科学研究的透明性和严谨性。书中关于“归因分析”的部分让我受益匪浅,它能够清晰地将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归因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消除了许多关于气候变化原因的误解和争议。此外,对气候变化未来预测的不确定性以及不确定性来源的讨论,也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它让我们认识到,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同时也需要我们对科学预测保持审慎的态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呈现了科学事实,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以一种科学的、辩证的眼光去看待气候变化这一重大议题。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吸引人,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气候变化的科学世界中进行一场精彩的探索。在探讨气候变化的原因时,书中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温室气体增加”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驱动这些变化的更深层机制。我了解到,除了人类活动,自然因素,如太阳辐射变化、火山活动以及海洋环流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球气候,但作者通过严谨的数据分析和对比,清晰地说明了当前气候变暖的主导力量来自于人类活动。书中对冰芯、树轮、沉积物等古气候代用资料的解读,让我直观地看到了过去气候的“指纹”,从而更好地理解了当前气候变化的异常性。特别是关于“气候临界点”的讨论,让我对某些不可逆转的气候变化后果感到警醒,例如永久冻土融化释放大量温室气体,或是大型冰盖的加速消融。作者用严谨的逻辑和翔实的证据,将这些复杂的科学问题条理清晰地呈现出来,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即使是初学者也能从中获益良多。它让我意识到,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从科学认知出发,理解其复杂性,才能制定出更有效的应对策略。
评分《中国气候变化的科学概论》在梳理气候变化科学的脉络方面做得十分出色。书中不仅仅聚焦于温室气体的排放,而是将视野扩展到整个地球气候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大气、海洋、冰冻圈、生物圈和陆地表面——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共同塑造了地球的气候。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海洋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的论述所吸引。海洋吸收了大量的热量和二氧化碳,起到了巨大的缓冲作用,但同时,海洋的酸化和海平面上升也是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后果。书中通过精美的图表,生动地展示了全球碳循环的复杂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如何打破了自然的碳平衡。此外,对气候系统反馈机制的解释也让我茅塞顿开,例如,冰雪融化导致地表反照率降低,进而吸收更多太阳辐射,加速升温,这种正反馈效应的理解,让我对气候变化的加速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还对不同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例如,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西北干旱地区的缺水危机,东部沿海地区的洪涝风险,以及南方地区的病虫害传播等,这些都为我提供了思考我们国家气候变化应对策略的宝贵视角。
评分最近有幸拜读了《中国气候变化的科学概论》,虽然我并非专业科学家,但这本书以一种清晰且引人入胜的方式,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中国乃至全球气候变化背后复杂科学原理的大门。书的开篇便从宏观角度描绘了地球气候系统的演变历史,让我对数千年乃至数十万年前的气候特征有了大致的了解,这为理解当下气候变化的独特性奠定了基础。书中详细阐述了温室效应的物理机制,以及人类活动,特别是化石燃料燃烧,是如何通过排放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打破了原有的能量平衡。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气候模型的部分印象深刻,它并非枯燥的公式堆砌,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图示,展现了科学家如何运用复杂的计算机模型来模拟未来气候情景。理解了这些模型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它们所包含的不确定性,让我对气候变化的预测及其潜在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书中还细致地分析了不同区域性气候变化的具体表现,比如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变化,对水资源、生态系统以及农业生产的影响,这些都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读来颇有共鸣。它让我意识到,气候变化并非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而是正在悄然改变我们所处的环境,并对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严峻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