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生物化学-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常桂英 著
图书标签:
  • 生物化学
  • 生化
  • 高等教育
  • 教材
  • 大学教材
  • 医学
  • 生命科学
  • 理学
  • 第二版
  • 十三五规划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图书大厦旗舰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
ISBN:9787122312244
商品编码:29372604236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出版时间:2018-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生物化学-第二版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7-01
作者:常桂英 译者: 开本: 16开
定价: 46.00 页数: 印次: 1
ISBN号:9787122312242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2

内容提要

《生物化学》(第二版)全书共分三篇十四章。**篇为静态生物化学,包括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糖类化学、脂类化学及酶与维生素五章;第二篇为动态生物化学,包括生物氧化、糖代谢、脂类物质的代谢、蛋白质的酶促降解与氨基酸代谢、核酸的酶促降解与核苷酸代谢五章;第三篇为分子生物化学,包括DNA的生物合成、RNA的生物合成、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及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及调节控制。 本书可作为生物类(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农学类(农学、园艺、兽医、畜牧等)和医学类(中药、动医、动植物检疫等)、食品类(食品工程、食品科学等)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其他学科本科生学习生物化学课程的选修或辅修教材及参考书。

作者简介

常桂英,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生物工程学院,教务处长 教授,1987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生物学专业,1987年7月至今任教于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从事生物化学教学与科研工作,1997年硕士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生物化学专业。先后担任基础生物化学、动物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理论与实验教学工作。2006年晋升教授。 先后主持或参加的课题有吉林省科技厅科研项目1项(获二等奖)、吉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项、教改项目2项,参加国家科技部在研项目1项及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青年基金项目2项,发表论文10多篇。 在学校工作期间,积累了教学经验,编写过《基础生物化学》和《生物学实验技术》、《发酵工艺原理实验技术》教材;主持了校级精品课程及省级**课程《生物化学》的建设。 在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结合了多年的教学经验,而且对现有教材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请**教授进行指导。

目录

绪论1 一、生物化学的涵义1 二、生物化学的形成和发展1 三、本课程的内容组成2 四、学习生物化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3 **篇静态生物化学 **章蛋白质化学5 **节蛋白质构件——氨基酸6 一、氨基酸的结构6 二、氨基酸的分类7 三、氨基酸的理化性质11 四、氨基酸分析17 五、氨基酸的功能18 六、氨基酸的制备19 第二节肽20 一、肽和肽键的结构20 二、肽键的特点20 三、肽的理化性质21 四、天然活性肽22 第三节蛋白质结构与功能22 一、蛋白质分类22 二、蛋白质结构的组织层次23 三、蛋白质的一级结构24 四、蛋白质的二级结构29 五、超二级结构和结构域32 六、三级结构33 七、四级结构35 八、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36 第四节蛋白质的性质与分离纯化37 一、蛋白质的性质37 二、蛋白质的分离、纯化40 三、蛋白质的鉴定45 第五节肌红蛋白与血红蛋白47 第二章核酸化学51 **节核酸分子的化学组成52 一、核酸的元素组成52 二、核酸分子的基本结构单位——核苷酸52 三、核苷酸的衍生物54 四、核苷酸的连接方式54 第二节核酸的分子结构55 一、DNA的分子结构55 二、RNA的分子结构57 第三节核酸的理化性质及其应用61 一、核酸的一般性质61 二、核酸的紫外吸收性质62 三、核酸的变性、复性和分子杂交62 第四节核酸的分离、纯化与鉴定63 一、DNA的分离64 二、RNA的分离64 三、核酸的鉴定64 第三章糖类化学68 **节概述68 一、糖的定义68 二、糖的命名与种类68 三、糖类的生物学功能69 第二节单糖的结构69 一、有关旋光异构的几个概念69 二、单糖的链式结构71 三、单糖的环状结构72 四、单糖的构象73 第三节单糖的性质74 一、单糖的物理性质74 二、单糖的化学性质75 第四节重要的单糖和单糖衍生物79 第五节寡糖82 一、常见的二糖82 二、常见的三糖83 三、环糊精84 第六节多糖84 一、同多糖85 二、杂多糖88 第七节糖复合物90 一、糖蛋白及其糖链90 二、蛋白聚糖91 三、糖脂92 第四章脂类化学95 **节概述95 一、脂类的生物功能95 二、脂类分类96 第二节单脂96 一、脂肪96 二、蜡99 第三节复脂99 一、磷脂100 二、糖脂102 第四节类脂103 一、萜类103 二、固醇类103 第五章酶与维生素105 **节概述105 一、酶的概念及化学本质105 二、酶催化作用的特点106 三、酶的分类和命名106 四、酶活力的测定107 第二节酶的化学结构108 一、酶的化学组成108 二、酶的辅助因子109 第三节维生素与辅酶109 一、维生素B1和羧化辅酶110 二、维生素B2和黄素辅酶110 三、维生素PP和辅酶Ⅰ、辅酶Ⅱ111 四、维生素B6112 五、泛酸和辅酶A113 六、叶酸和四氢叶酸113 七、维生素B12和辅酶B12114 八、生物素115 九、硫辛酸115 十、维生素C116 第四节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116 一、酶活性中心和必需基团116 二、酶原的激活117 三、同工酶118 四、调节酶118 五、单体酶、寡聚酶、多酶复合体119 第五节酶的作用机理120 一、酶催化作用与分子活化能120 二、中间产物学说120 三、诱导契合学说120 四、酶具有高催化效率的因素121 第六节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121 一、底物浓度对酶作用的影响122 二、酶浓度对酶作用的影响123 三、温度对酶作用的影响123 四、pH对酶作用的影响124 五、激活剂对酶作用的影响124 六、抑制剂对酶作用的影响125 第二篇动态生物化学 第六章生物氧化130 **节生物氧化概述131 一、生物氧化的概念131 二、生物氧化的特点131 三、生物氧化反应的基本类型131 四、生物体内能量代谢的基本规律132 五、高能化合物与ATP134 第二节生物氧化体系——呼吸链136 一、呼吸链136 二、呼吸链的组成136 三、具有电子传递活性的内膜复合物139 四、呼吸链中传递体的排列顺序140 五、呼吸链中电子传递抑制剂140 第三节氧化磷酸化作用141 一、ATP的生成方式141 二、氧化磷酸化的作用机理143 三、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与抑制144 四、线粒体的穿梭系统146 第七章糖代谢149 **节多糖的酶促降解149 一、淀粉的酶促水解150 二、糖原的酶促磷酸解150 三、血糖的来源和去路151 第二节葡萄糖的分解代谢151 一、糖的无氧酵解152 二、糖的有氧分解157 三、磷酸戊糖途径162 第三节糖的合成代谢166 一、葡萄糖的合成——糖异生作用166 二、蔗糖的合成168 三、多糖的合成170 四、糖原合成与分解的调节171 第八章脂类物质的代谢176 **节脂类的贮存、动员和运输176 第二节脂肪的分解代谢177 一、脂肪的酶促水解177 二、甘油的分解178 三、脂肪酸的分解178 四、不饱和脂肪酸的分解182 五、奇数碳脂肪酸的分解(丙酸的代谢)182 六、乙醛酸循环182 第三节脂肪的合成代谢184 一、磷酸甘油的生物合成184 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184 三、脂肪的合成187 第四节磷脂、胆固醇的代谢187 一、甘油磷脂的降解与合成187 二、胆固醇的生物合成及转化189 第九章蛋白质的酶促降解与氨基酸代谢193 **节蛋白质的酶促降解194 一、食物蛋白质的酶促水解194 二、细胞内蛋白质的酶促降解194 第二节氨基酸的分解代谢195 一、脱氨基作用195 二、脱羧基作用198 三、氨基酸分解产物的转化199 四、个别氨基酸的分解代谢203 第三节氨基酸合成代谢208 第十章核酸的酶促降解与核苷酸代谢212 **节核酸的酶促降解与核苷酸的水解213 一、核酸的酶促降解213 二、核苷酸的水解213 第二节嘌呤和嘧啶的分解代谢213 一、嘌呤的分解代谢213 二、嘧啶的分解代谢214 第三节核苷酸的生物合成216 一、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谢216 二、嘧啶核苷酸的合成途径221 三、核苷酸从头合成的抗代谢物223 四、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生物合成225 五、胸苷酸的生成225 六、单核苷酸转变成核苷三磷酸225 第三篇分子生物化学 第十一章DNA的生物合成228 **节DNA的半保留复制229 一、复制的机理229 二、复制起点、方向和速度230 三、复制的主要方式230 第二节参与DNA复制的酶和蛋白质232 一、DNA聚合酶232 二、其他酶与蛋白质233 第三节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234 一、复制的起始234 二、DNA链的延伸235 三、DNA复制的终止236 第四节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236 一、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DNA复制的区别236 二、端粒的复制236 三、DNA复制的保守性237 第五节逆转录238 第六节基因突变和DNA的损伤修复239 一、基因突变239 二、DNA的损伤

生命探索的基石:酶、代谢与分子信号 本书是一本面向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教材,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生物化学这一生命科学核心学科的精髓。作为一本精心打磨的第二版教材,它紧密围绕我国“十三五”教育规划的教学理念,致力于构建一套体系完整、内容扎实、前沿性强且注重实践的生物化学知识框架,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扇探索生命奥秘的坚实窗口。 第一部分:生命物质的基础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聚焦于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分子单元,为理解复杂的生命过程奠定坚实基础。 氨基酸与蛋白质:生命活动的执行者 氨基酸: 我们将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出发,详细介绍其分类(如酸性、碱性、中性、疏水性、亲水性等)及其作为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基本单元的重要性。理解氨基酸的等电点、pKa值等性质,对于掌握蛋白质在不同pH环境下的行为至关重要。此外,还将探讨非蛋白质氨基酸及其在特定生物过程中的作用。 肽键: 详细阐述肽键的形成及其在肽链中的特性,包括其平面结构以及对蛋白质三维结构形成的影响。 蛋白质的一级、二级、三级与四级结构: 这是理解蛋白质功能的关键。我们将深入解析不同级别结构的形成机制,从α-螺旋、β-折叠等基本二级结构单元,到三维空间中肽链的折叠方式(如氢键、疏水相互作用、离子键、二硫键等驱动力),再到多亚基蛋白质的组装。对蛋白质结构-功能关系的理解,是贯穿全书的重点。 蛋白质的功能: 广泛介绍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多样化功能,包括酶催化、结构支撑、物质运输、信号传递、免疫防御、肌肉收缩等。通过具体案例,展示蛋白质如何通过其精确的三维结构实现这些功能。 蛋白质的变性与复性: 探讨导致蛋白质结构破坏的因素(如热、pH、化学试剂等)及其后果,并介绍蛋白质在特定条件下恢复其活性的可能性。 糖类:生命的能量来源与结构单元 单糖: 介绍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重要单糖的结构(如吡喃糖、呋喃糖形式)及其化学性质,如还原性。 二糖与多糖: 详细阐述麦芽糖、蔗糖、乳糖等二糖的组成与连接方式。重点介绍淀粉、糖原、纤维素、甲壳素等重要的多糖,揭示其作为储能物质(淀粉、糖原)或结构支持(纤维素、甲壳素)的功能,并探讨其化学结构与功能的关联。 糖的衍生物: 介绍氨基糖、糖磷酸等具有特殊功能的糖衍生物。 脂质:能量储存、细胞膜构建与信号分子 脂肪酸: 介绍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的结构特点及其对脂质性质的影响。 甘油三酯: 阐述甘油与脂肪酸形成的酯键,以及甘油三酯作为高效能量储存形式的意义。 磷脂: 详细介绍磷脂的结构(亲水头部与疏水尾部)及其在细胞膜双层结构形成中的关键作用,揭示其两亲性。 固醇: 以胆固醇为例,介绍固醇类化合物的环状结构及其在细胞膜流动性调控、激素合成等方面的作用。 其他脂质: 简要介绍类脂、鞘脂等其他重要脂质分子。 核酸:生命的遗传信息载体 核苷酸: 介绍核苷酸的基本组成(含氮碱基、五碳糖、磷酸基团),包括DNA和RNA中不同的碱基(A, T, C, G, U)和糖(脱氧核糖、核糖)。 核苷酸的连接: 详细解释磷酸二酯键的形成,构建核酸链。 DNA的结构: 深入阐述DNA的双螺旋结构,包括沃森-克里克模型、碱基配对原则(A-T, G-C)、反向平行链等关键特征,强调DNA作为遗传信息储存的稳定性。 RNA的结构与类型: 介绍mRNA, tRNA, rRNA等不同类型的RNA,分析其结构特点(如单链、发夹结构)及其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不同功能。 第二部分:酶——生命的催化剂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酶的本质、活性调控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核心作用。 酶的本质与特性: 酶的定义: 明确酶是具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质(少数为RNA),以及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特点:高效性、专一性、条件温和性。 酶的结构: 结合第一部分的蛋白质知识,强调酶活性中心的结构对于其催化功能的决定性作用。介绍辅酶、辅基等非蛋白质成分在酶活性中的重要性。 酶促反应机理: 酶-底物复合物: 详细解释酶与底物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的过程,以及“钥匙-锁模型”和“诱导契合模型”的理论。 活化能的降低: 阐述酶如何通过多种方式(如提供特定反应环境、稳定过渡态、发生化学反应等)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从而加速反应速率。 酶促反应动力学: 引入米氏方程,分析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酶浓度、pH、温度等因素的关系。探讨酶抑制与酶激活的机制,包括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不可逆抑制等。 酶活性的调控: 别构调控: 详细阐述别构酶的特点,以及别构效应物如何通过结合酶的别构位点,影响酶的构象从而调节其活性。 共价修饰: 介绍磷酸化、乙酰化、甲基化等共价修饰如何改变酶的活性或定位。 酶原的激活: 以胰蛋白酶原为例,说明酶以无活性形式(酶原)合成,然后在特定条件下被激活,从而避免对自身组织的损伤。 酶的合成与降解: 简要提及基因调控的酶合成以及细胞内酶的降解途径。 第三部分:代谢——生命的能量转化与物质合成 本部分将聚焦于生命体内的复杂化学反应网络,即代谢途径,重点关注能量代谢和物质合成。 糖代谢: 糖酵解: 详细解析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包括其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不同命运。重点关注ATP的生成以及关键调控酶。 三羧酸循环(柠檬酸循环): 阐述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后,通过一系列氧化脱羧反应生成CO2,并产生大量的还原性辅酶(NADH, FADH2),为后续氧化磷酸化提供能量载体。 氧化磷酸化(电子传递链): 详细描述电子在膜上电子传递链中的传递过程,以及跨膜质子梯度驱动ATP合成(化学渗透偶联)的机制。 糖异生: 介绍非糖类物质(如乳酸、氨基酸、甘油)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强调其在维持血糖水平中的重要性。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阐述糖原的储存形式以及其在能量供应中的作用。 戊糖磷酸途径: 介绍该途径在提供NADPH(用于还原合成)和合成核糖-5-磷酸(用于核酸合成)中的重要功能。 脂质代谢: 脂肪酸的氧化(β-氧化): 详细解析脂肪酸分解为乙酰CoA的过程,以及乙酰CoA如何进入三羧酸循环产热。 脂肪的合成: 介绍乙酰CoA如何转化为脂肪酸,以及甘油三酯的合成过程。 胆固醇的代谢: 简要介绍胆固醇的合成与代谢途径。 氨基酸代谢: 氨基酸的脱氨基: 介绍氨基酸去除氨基的过程,以及氨如何转化为尿素排出体外(尿素循环)。 氨基酸的合成与分解: 概述某些氨基酸可以由机体自身合成,而另一些则需要从食物中获取(必需氨基酸)。 核酸代谢: 核苷酸的合成(从头合成与补救合成): 简要介绍核苷酸的来源。 DNA与RNA的合成(复制与转录): 重点在于理解DNA复制的半保留复制机制,以及RNA聚合酶如何催化转录过程,合成不同类型的RNA。 代谢的整合与调控: 激素的作用: 重点介绍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激素如何协同作用,调控整体代谢平衡。 代谢途径的联系: 强调不同代谢途径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反馈调控,形成精密的代谢网络。 第四部分:分子信号转导——细胞间的沟通与响应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细胞如何感知外界信号并作出精确响应,揭示生命体信息传递的奥秘。 信号分子的类型: 激素: 介绍激素的分类(如肽类激素、类固醇激素、氨基酸衍生物激素)及其作用机制。 神经递质: 阐述神经递质在神经信号传递中的作用。 生长因子: 介绍生长因子在细胞生长、分化和存活中的作用。 细胞因子: 提及细胞因子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受体与信号通路: 细胞表面受体: 详细介绍G蛋白偶联受体、酶联受体(如酪氨酸激酶受体)等,以及它们如何结合信号分子并激活下游信号分子。 胞内受体: 介绍类固醇激素等穿过细胞膜与胞内受体结合的机制。 第二信使: 重点阐述cAMP, cGMP, Ca2+, IP3, DAG等第二信使在放大和传递信号中的作用。 信号转导通路: 详细解析如PKA、PKC、MAPK等关键信号通路,揭示信号如何从受体传递到细胞核或效应分子,最终引起细胞响应。 信号整合与特异性: 信号交叉与串扰: 探讨不同信号通路之间的相互影响。 信号终止: 介绍信号一旦完成使命,如何被迅速终止,以避免过度刺激。 第五部分:核酸与蛋白质合成——生命的遗传信息执行 本部分将进一步细化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过程。 DNA复制: DNA聚合酶: 介绍DNA聚合酶的活性及其在DNA链合成中的作用。 复制的起始、延伸与终止: 详细阐述DNA复制的全过程,包括DNA解旋酶、引物酶、连接酶等多种酶的协同作用。 DNA损伤与修复: 简要介绍DNA损伤的来源及机体的修复机制。 转录: RNA聚合酶: 介绍RNA聚合酶的催化活性以及其结合启动子、转录终止信号的特点。 转录的起始、延伸与终止: 详细解析转录过程。 RNA的加工与修饰: 介绍mRNA的剪接、加帽、加尾等加工过程,以及rRNA和tRNA的成熟过程。 翻译: 遗传密码: 阐述密码子的概念及其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核糖体: 介绍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其作为翻译机器的作用。 tRNA的功能: 详细解释tRNA如何携带特定氨基酸并识别mRNA上的密码子。 翻译的起始、延伸与终止: 详细描述核糖体如何在mRNA上移动,逐个添加氨基酸,直到遇到终止密码子。 基因表达的调控: 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 以操纵子模型为例,说明基因表达的协同调控。 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 介绍转录因子、增强子、沉默子等在真核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以及染色质重塑、表观遗传学调控等更复杂的机制。 结语: 本书的编写始终贯穿着对生命内在规律的探索,以及对生物化学在医学、农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应用前景的展望。希望通过本教材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深刻理解生命活动的分子基础,掌握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方法,为未来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成为探索生命科学的优秀人才。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化学科学充满好奇心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激发我探索欲望的书。这本教材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在传递知识,更是在培养一种科学思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在介绍某些反应时,会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反应,以及“有没有其他可能”的反应路径。这种开放式的提问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思考能力。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末尾设置的“思考题”和“拓展阅读”部分,这些内容往往会引申到更深层次的理论或者最新的研究进展,让我对有机化学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能够主动地去关注学科的前沿动态。书中对科学史的叙述也很有意思,它不仅仅是列举事实,而是会分析这些发现背后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这对于我树立正确的科研观非常有益。我还会时不时地翻阅这本书,寻找那些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收获。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不断地去质疑、去探索、去发现。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真的做到了“深入浅出”。作为一名非化学专业的学生,一开始我对有机化学多少有些畏惧,总觉得那些复杂的结构和反应是高不可攀的。但是这本书,用一种非常温和且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带领我一步步走进了有机化学的世界。我非常欣赏它在讲解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故事性”。比如在介绍碳原子成键的特点时,它会将其比作一个“百变星君”,能够根据不同的伙伴形成多种多样的结构,这一下子就让“键”这个概念生动起来。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历史故事,讲述了有机化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发现和关键人物,这些故事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也让我对这个学科有了更深的文化和历史的理解。我特别喜欢它对芳香性的讲解,用“香气”来比喻苯环的稳定性,这种形象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抓住了精髓。此外,书中对很多概念的解释都非常到位,比如它会详细解释为什么某些官能团会表现出特定的反应活性,而不是简单地给出结论。这种“追根溯源”式的讲解方式,让我在理解知识点时,更加扎实,也更能融会贯通。

评分

作为一名苦苦钻研有机化学多年的学生,每次看到那些复杂的分子式和反应机理,总觉得脑袋里像是打了个死结。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我的“救星”。它不像我之前看的某些教材那样,上来就堆砌一大堆概念和术语,让人望而生畏。而是从最基础的原子构成、化学键的形成讲起,循序渐进,非常注重逻辑的清晰性。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每个概念时,都会配上大量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插图,比如把碳链比作一串珍珠,把反应过程比作一场精密的化学舞蹈,这让那些抽象的概念瞬间变得鲜活起来,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而且,书中对每一个重要实验的设计和操作都讲解得非常细致,甚至连注意事项都一一列举,这对于我这种动手能力稍弱的学生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尝试着跟着书中的指导在实验室里操作了几次,感觉自信心都提升了不少。我最看重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讲解,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探讨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比如从食品添加剂的成分解析到药物分子的设计原理,这些内容让我意识到,原来枯燥的化学知识离我们如此之近,也激发了我对这个学科更浓厚的兴趣。

评分

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学科,就得跳出教材的束缚,去感受它在更广阔世界中的脉动。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个需求。它在阐述基础理论的同时,大量引入了前沿的研究动态和应用案例,这一点让我尤为惊喜。我记得书中有专门的章节讲解了生物催化在绿色化学中的应用,不仅介绍了酶的催化机理,还结合了几个工业化生产的成功范例,比如利用酶生产抗生素和精细化学品,这让我看到了有机化学在解决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另外,关于有机合成策略的部分,书中并没有仅仅罗列几种常见的反应,而是深入分析了反应的立体选择性、区域选择性控制的原理,并提供了很多巧妙的合成路线设计思路,这对于我这种想要深入学习合成化学的学生来说,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指导。书中还讨论了一些新型有机材料的合成与应用,比如导电聚合物和液晶材料,这些内容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对有机化学的未来充满了期待。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有机化学的无限可能。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合理,逻辑性极强,而且内容涵盖面非常广。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关于化学的书,但很多时候都会发现内容有些零散,或者过于偏重某一方面。而这本教材,从最基本的有机化合物分类,到复杂的反应机理,再到仪器分析方法,几乎涵盖了有机化学的各个主要分支,并且将它们有机地串联起来。我尤其赞赏它在讲解反应机理时,不仅给出了反应式,还配有详细的电子转移箭头和过渡态的能量图,这对于理解反应的微观过程非常有帮助。书中对立体化学的讲解也相当透彻,通过大量的三维模型图示,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等概念。而且,书中还强调了各种谱学分析方法(如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在结构鉴定中的应用,并提供了大量的例题,让我能够学以致用。我尝试着自己去解析一些未知化合物的谱图,虽然一开始有些困难,但随着练习的深入,我感觉自己的分析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这本书的习题设计也非常有代表性,既有巩固基础的题目,也有考察综合能力的难题,让我能够全方位地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