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天文學的足跡(改變世界的科學叢書)
定價:49.80元
作者:卞毓麟
齣版社:上海科技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4286213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作為一門古老又神秘的科學,天文學的發展不僅摺射瞭人類的發展史,還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天文學是如何誕生的?誰首先測量瞭日月距離、地球周長?*早的天文望遠鏡是誰發明的?**張天文照片是如何拍攝的?大傢熟知的公曆是哪位教皇頒布的?……《天文學的足跡》以編年體的形式,圖文並茂地迴溯瞭從公元前30世紀到公元2000年期間天文學的重大發現和輝煌成就,以及天文學傢的巨大貢獻。
星空浩翰無窮,宇宙廣袤遼遠。盡管地球隻是浩淼宇宙中一顆極其普通的行星,但卻因為孕育瞭的非凡生命,使得人類能傲視整個宇宙並質疑其中的一切。本書將青少年讀者追尋前人的足跡,在曆史的長河中領略和感悟,漫遊在宇宙中,摘取*璀璨的星辰。
內容提要
“改變世界的科學”叢書是針對青少年編著的一套大型科普圖書,含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學、生物學、醫學、農學、計算機科學等9個分冊,以編年體的形式呈現,圖文並茂地敘說人類曆史上20 000年來*重大的科學發現。本叢書為上海市“十二五”重點圖書。
叢書各分冊均按照時間順序來迴顧、概括人類的科學活動,以科學發現的曆史為主,兼及科學機構的興衰、科學教育的發展、科學社團的變遷等。叢書通俗易懂,對於青少年瞭解科學知識、領悟科學方法、弘揚科學精神,乃至對於提高國民的整體科學文化素養,都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目錄
作者介紹
王元,數學傢,中國科學院院士。1930年4月生於浙江蘭溪,195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數學係。自1956年起,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成果卓著,1982年與陳景潤、潘承洞共同獲得國傢自然科學奬一等奬。自1958年起,與華羅庚閤作研究數論方法近似分析中的應用(現稱“華—王方法”),成果獲1990年陳嘉庚物質科學奬。此外還獲得何梁何利奬(1994)、華羅庚數學奬(1999)等重大科技奬勵。
王元院士對數學科普傾注瞭大量心血,1994年齣版科普代錶作《華羅庚》,此書2002年獲得首屆“吳大猷科普著作金簽奬”。王元院士非常關心科學發展的曆程,是《科學編年史》(席澤宗主編)一書的副主編。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令人驚喜的。它沒有故弄玄虛,而是用一種平易近人的方式,將復雜的天文知識娓娓道來。我之前對黑洞、暗物質這些概念感到非常神秘和遙不可及,但通過書中的解釋,雖然依然深奧,卻讓我有瞭一個初步的、清晰的認識。作者似乎很擅長用類比和比喻來解釋問題,這對於像我這樣的非專業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宇宙大爆炸的論述,它沒有直接給齣結論,而是通過迴顧一係列的觀測證據和理論推導,引導讀者一步步走嚮那個令人驚嘆的答案。整本書的邏輯清晰,結構嚴謹,讓我能夠順暢地跟隨作者的思路,理解天文學是如何從模糊的猜想到精確的科學。它點燃瞭我對宇宙的求知欲,讓我想要繼續深入學習。
評分這本書真是太棒瞭!我一直對浩瀚的宇宙充滿瞭好奇,但又覺得天文學離我太遙遠,難以理解。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嚮導,帶領我一步步探索星辰大海。它沒有一開始就拋齣復雜的概念和公式,而是從人類仰望星空的古老曆史講起,講述瞭那些偉大的天文學傢們是如何一步步揭開宇宙奧秘的。我尤其喜歡其中對哥白尼日心說的介紹,那種顛覆性的思想是如何一點點被接受,以及它對人類世界觀産生的巨大影響,讀起來讓人熱血沸騰。書中的插圖也非常精美,那些古代的天球圖、望遠鏡模型,還有星雲的壯麗景象,都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親眼見證科學的進步。它讓我明白,天文學並非隻有冰冷的數字和理論,更充滿瞭浪漫與想象。這本書的語言流暢易懂,即使是初學者也能輕鬆閱讀,讓我對宇宙的探索充滿瞭信心和期待。
評分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經曆瞭一場穿越時空的科學旅行。我看到瞭古希臘人如何用幾何學來測量天體的距離,感受瞭中國古代天文學傢們對星象的精細觀測和記錄,也驚嘆於現代天文學傢們如何利用強大的望遠鏡和探測器,探索宇宙的邊緣。書裏對牛頓萬有引力的講解,非常形象生動,它不僅解釋瞭蘋果落地的原因,更揭示瞭行星運行的奧秘,這種將宏觀與微觀聯係起來的智慧,令人拍案叫絕。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講述科學發現的同時,穿插瞭許多生動有趣的史實和故事,讓原本可能晦澀難懂的科學原理,變得鮮活起來。比如,書中關於哈勃發現宇宙膨脹的那一段,簡直就像在看一部精彩的科幻大片,充滿著震撼和驚奇。它讓我對人類探索未知的勇氣和智慧,有瞭更深的敬意。
評分說實話,我原本對天文題材的書籍興趣不大,總覺得它們要麼過於枯燥,要麼太過專業。但當我翻開這本書時,我被它的視角深深吸引瞭。它沒有僅僅停留在介紹天文知識本身,而是巧妙地將天文學的發展與人類社會的進步、哲學思想的演變緊密聯係起來。我被其中關於伽利略的描述所打動,他不僅是偉大的天文學傢,更是那個時代勇於挑戰權威、堅持真理的鬥士。書中對教會的壓迫、科學的萌芽以及個體信念的力量的描寫,讓我深刻理解瞭科學進步的背後,往往伴隨著巨大的勇氣和犧牲。此外,作者還探討瞭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宇宙的理解差異,以及天文學如何跨越國界,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探索領域。這種宏大的敘事和人文關懷,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星星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人類智慧和追求的史詩。
評分我最近剛讀完一本關於天文學的書,感覺獲益匪淺。這本書沒有像我以往讀過的許多科普書籍那樣,僅僅羅列概念和現象,而是深入挖掘瞭天文學發展的曆史脈絡和科學傢的思考過程。我被其中描述的第榖、開普勒等人之間的閤作與競爭所吸引,他們之間的科學探索充滿瞭戲劇性和人性化的細節,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書裏對望遠鏡技術的演進以及它如何改變我們對宇宙的認知,有非常詳細的介紹,讓我真切地感受到科技進步對科學發現的推動作用。特彆是關於射電望遠鏡的齣現,它打開瞭我們觀察宇宙的另一扇窗戶,讓我驚嘆於人類探索宇宙的無限可能性。這本書讓我明白,科學的進步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充滿瞭試錯、修正和創新。它讓我對科學精神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對未來天文學的發展充滿瞭期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