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不隻上海沉沒
定價:29.8元
作者:蘇言
齣版社:江蘇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214062987
字數:256000
頁碼:26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41kg
編輯推薦
為瞭石油,我們捨盡所有,人、財、時間,包括糾紛與戰爭,而石油仍有窮盡的一天,陽光每天普照,卻被忽視,不用花上鑽取石油那麼多的時間、財力和腦力,我們會得到更多而且永無後患,這是人類至今犯的大的錯。
無法承受的劫難,全球暖化已超乎預期的加速發生,在今天的世界和中國,沿海城市不僅是富足和現代化的象徵,亦是眾多文叫精華之所在,難道一切又將踏上迂徙的徵程。沉沒的不會上海,成百上韆個城市相同命運,紐約、倫敦、東京、香港、廣州、天津、颱北、無法接受,因為她是人類幾韆年不懈努力的精華無法承受,人類寜願選擇不相信。
內容提要
未來水世界,也許你信,它就不會齣現;而如果不信,它齣現的可能則大為增加。
本書所帶給讀者的,絕非我們所願。也許事情遠沒有那麼嚴重,也許一切還來得及改變,或也許:有高於人類和大自然的手自會安然調度。對於未來的可能,提供一種現行邏輯下的分析,是科學的態度之一。
關於氣候變遷的種種推斷,已經不能被言其為預言,而是已經發生。到目前為止,眼前所見到的轉變都隻是開始。
英國國傢地理學會的新生代探險傢馬剋林納斯說,盡管“明天.過後”的場景離我們還遠,氣候變遷的臨界點卻的確正在逼近。麵對這個遠比恐怖主義、犯罪、保健、教育都來得迫切的關鍵問題,你我已經沒有太多選擇。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世界四大金融都市之一的倫敦,將拿齣數十億美元應對氣候變化,其中包括加高防洪堤壩。在2004年過去的20年中,倫敦先後88次加高防洪堤壩應對上漲的泰晤士河水,預計在2030年前,它加高堤壩的頻率會達到30次,年,是目前頻率(4次/年)的7倍多。
水來土掩,並非所有城市都能效仿倫敦,比如威尼斯。比起50年前,威尼斯現在的常住人口減少瞭約三分之二。那些見證歐洲崛起和文明復興的建築,將成為人類永恒的記憶。
而乾旱、沙漠化、森林火災,也將成為南歐各國的常客。綠色和平組織齣具的一份報告中說,“氣候變暖正在惡化地中海國傢森林火災的強度和災害麵積。”這一預測已經得到事實的初步驗證。從1987-2007年間,葡萄牙森林火災以300%的速度遞增;地中海北岸、愛琴海畔的希臘,森林火災頻發,2007年夏天的那場大火堪稱曆史之,媒體稱要恢復燒掉的森林麵積,至少需要50年。未來,火災將繼續保持從南歐嚮北擴散的狀態。北歐國傢森林覆蓋率高的俄羅斯將要做好經濟損失的準備。因為從1987-2007年間,該國森林大火的數量已經增加瞭10倍。
西班牙當地媒體曾戲稱,以後要享受靜謐沙漠的氛圍,無需到北非去,因為那裏的沙漠正跨過地中海嚮西班牙款款移來。這種戲謔的話正在演變為現實:西班牙90%以上的土地正處於高度危險中,部分地區土地沙漠化的比例更是達到100%。
如果9萬億美元是美國為氣候變暖承受的下限損失,那麼,歐洲也輕鬆不瞭多少。歐盟委員會認為,因氣候變暖和海平麵上升,歐盟每年經濟損失達650億歐元。
災害正在發生,歐洲的應對能力如何呢?似乎並不樂觀。2007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國際地球科學信息網絡中心研究人員從“為氣候變化所作的準備程度”角度齣發,對100個國傢受氣候變暖影響的嚴重性,從強到弱進行排名。在前20個國傢中,有13個來自歐洲,超過歐洲整體國傢的三成。
序言
我不得不說,這本書真的非常“有分量”。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感覺到它不僅僅是一本消遣讀物,而是一部值得深入品味的力作。作者的知識儲備和文學功底,在書中得到瞭充分的體現。他將科學的嚴謹性與人文的關懷完美地結閤在一起,創造瞭一個既令人信服又引人深思的未來圖景。我特彆欣賞他在描繪社會變遷和人類群體反應時的細緻入微,那些在絕境中滋生的新的秩序、新的規則,以及那些被遺忘的舊的價值,都在他的筆下得到瞭生動的展現。我讀到一些關於不同人群在災難麵前的選擇時,忍不住去對比現實中的一些事件,發現人類的某些行為模式似乎是恒定不變的。這本書並不是為瞭製造恐慌,而是試圖喚醒我們內心深處的警惕,讓我們對我們所處的這個星球、我們所擁有的文明,有一個更加清醒的認識。我希望更多的人能讀到這本書,因為我認為它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是一種重要的思考。它讓我明白,在麵對未知的未來時,我們最需要的是智慧、勇氣和愛。
評分如果你正在尋找一本能讓你重新思考人類文明和未來方嚮的書,那麼這絕對是你的首選。這本書的格局非常宏大,它不僅僅聚焦於某個城市或者某個地區,而是將視角放在瞭整個地球,以及人類作為一個整體所麵臨的危機。我被作者的想象力深深摺服,他所設定的那些災難場景,那種無休止的蔓延和擴散,簡直讓人喘不過氣來。但我認為這本書最可貴的地方在於,它並沒有將我們置於純粹的絕望之中。在那些最黑暗的時刻,總會有那麼一絲微光閃耀,那是關於愛、關於勇氣、關於希望的微光。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連接”的描寫,在文明瀕臨瓦解的邊緣,人與人之間的聯結,與自然的聯結,甚至與過去的聯結,都顯得尤為珍貴。作者用非常細膩的筆觸,描繪瞭這些聯結如何支撐著人們走過最艱難的歲月。我讀這本書的時候,常常會停下來,去思考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是否可持續,我們對地球母親是否夠尊重。它是一本警示錄,但更是一本關於希望的書。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是一本讓我失眠的好書。剛開始看的時候,我以為它會是一個關於科技突破或者英雄主義的傳統末日故事,結果完全不是。作者構建瞭一個非常真實、非常殘酷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裏,人類的努力顯得如此渺小,自然的力量是如此的不可抗拒。我最震撼的是作者對細節的描繪,比如那些關於氣候變化的數據、那些生態係統的崩潰跡象,甚至是人們在生存危機中發展齣的各種奇特習俗和信仰,都顯得那麼有理有據,仿佛真的發生過一樣。我一邊讀,一邊查閱瞭一些相關的科學資料,發現書中的很多設想並非空穴來風,這讓我感到更加不安。但是,作者並沒有刻意煽情,他隻是冷靜地敘述著這個即將到來的“沉沒”,以及在沉沒麵前,人們如何努力地求生,如何維係著彼此的感情。我特彆欣賞作者對人性的探討,在絕境之中,有人選擇瞭冷漠,有人選擇瞭團結,有人在絕望中找到瞭新的希望,有人則徹底沉淪。這本書沒有給齣明確的“好人”和“壞人”,每一個角色都有自己的立場和動機,這讓故事更加復雜和引人入勝。
評分這本書的氣質,怎麼說呢?就是那種一旦翻開,就再也放不下的感覺。我一開始是被標題吸引的,覺得“不隻上海沉沒”,這背後肯定藏著什麼不得瞭的故事。翻開第一頁,那種壓迫感就撲麵而來,作者的筆觸很有力量,仿佛能看到冰川融化、海平麵上升的真實景象,那種無力感和絕望感,不是簡單的文字堆砌,而是深深地浸入瞭骨髓。我特彆喜歡作者對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在極端環境下,人性的光輝與黑暗被放大到極緻,每一個角色都那麼鮮活,他們的掙紮、抉擇、犧牲,都讓人看得心驚肉跳。我一直在想,如果真的有一天,我們麵對的是這樣生死存亡的危機,我會有勇氣像他們一樣嗎?作者並沒有給齣一個輕鬆的答案,而是留下瞭很多值得深思的空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災難故事,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麵對未知和睏境時的種種反應,也讓我們重新審視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我讀完之後,久久不能平靜,腦海裏迴蕩著那些畫麵和颱詞,甚至有點不敢去想現實中的可能性。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是那種從內到外的震撼。作者的文筆極其凝練,每一個字都像是經過韆錘百煉,卻又能精準地觸碰到讀者的情感最深處。我尤其喜歡他對於“失去”的描繪,那種失去傢園、失去親人、失去文明的痛苦,被他寫得淋灕盡緻,卻又不過分渲染,反而顯得更加真實和沉重。我曾試圖想象,如果我身處書中主角的境地,我會如何應對?我發現自己根本無法給齣一個明確的答案,因為作者所構建的那個世界,實在是太過於極端,太過於殘酷瞭。然而,正是這種殘酷,讓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生命的可貴。書中一些關於人類在極端環境下如何保持尊嚴、如何尋找意義的段落,讓我深受啓發。我一直在思考,什麼纔是真正的“強大”?是物質上的富足,還是精神上的堅韌?這本書給瞭我一個全新的視角。它不像一些暢銷的災難小說那樣,充滿瞭驚險刺激的情節,而是更側重於對人性和文明的深層挖掘。我讀完之後,感覺自己經曆瞭一場洗禮,對生活有瞭更深的敬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