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回望人类发明之路
定价:35.00元
作者:张开逊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8-01
ISBN:9787200068184
字数:
页码:21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不过是一个暗淡的蓝点,显得微不足道。它孤独地在太空漂泊,偶尔有几个气体分子逃逸到字宙空间,偶尔有不知来自何方天体的几个粒子散落在它的表面。这个暗淡的蓝点外面有一层薄薄的大气,呵护着栖息在它表面的脆弱的生命。这些生命之中有一种生灵,在这里发明了有别于自然的事物,创建了自己的文明,为宇宙赋予特殊意义,他们就是人类。
n 由于人类的存在,地球经历石器时代、金属时代、机器人时代、电气时代、核能时代、航天时代……《回望人类发明之路》为我们介绍的就是我们人类所走过的发明之路。
目录
一 序幕拉开
n二 人类开始写字
n三 金属代替石器
n四 爱琴海的曙光
n五 中国古代发明
n六 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
n七 近代科学诞生
n八 机器登上历史舞台
n九 电气时代来临
n十 驾驭电子
n十一 释放核能
n十二 飞翔之梦
作者介绍
张开逊教授,四川省江油市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专家,中国科协常委,中国发明协会第二、三届副理事长,第四、五、六届北京市科协副主席。
n 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电子物理专业,致力于传感技术研究,为半导体结型温度传感器在中国工业化生产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发明碳化硅高温传感器,使半导体传感器件拓展到高温领域,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多项发明获法国国防部长奖、匈牙利天才奖、日内瓦州奖、比利时王国骑士勋章和德国国际发明金质奖章。
文摘
有实物证据的早的人类发明,是在250万年前的地层中找到的石器。1976年,人类学家哈里斯,在非洲埃塞俄比亚格诺河附近首先发现它们,后来经过三年大规模发掘,人们在那里找到了数千件石头打制的工具。其中大部分用卵石敲击而成,用于砸或刮擦,还有用碎石片做成的切割器。
n 1959年,人类学家利基(1903—1972)夫妇,在非洲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150万年前的地层中,找到了类似的石制工具,同时还发现了古人类遗骸。距这些石器发掘点几千米之外,他们还找到了制作这些工具的采石场。后来,考古学家在非洲肯尼亚图尔卡纳湖地区2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掘出2683块被加工过的石头碎片,这些石头碎片都是由火山凝灰岩打制成的。在这个地层中,人们还找到了大量古人类骨骼化石。
n 在这三处相距100万年的地层中,人们找到的石器差别不大,制作都很简单。
n 人类利用坚硬的石头可以做许多事情。碎裂的石块有锋利的刃口和尖头,可以用来猎杀动物,切割猎物的皮肉;石器可以使许多物体改变形状,能够把树木枝干和动物骨骼加工成需要的工具和武器。精心打造的石器,能够满足人类多方面的需求。
n 在遥远的古代,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先民,不约而同把石器作为早的工具。
n 石器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开始了不同于其他物种的演进历程:动物把自己的器官变成工具,而人类则为自己发明所需要的工具;动物通过进化适应自然,而人类则依靠创造改变自然。可以想象,如果人类一直生活在没有石头的地方,今天的世界也许是另外的样子。
n 大约距今50万年前,人类发明了用火的技术。在距北京西南40千米的周口店北京猿人居住过的洞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人类早用火的证据,找到了当时燃烧过的灰烬,还有许多烧焦的动物骨头,其中有大量的鹿和野猪的骨头。
n 发明用火,使人类获得了新的生存优势。用火取暖,使人类能够在寒冷的高纬度地带生活,扩大了人类的生存空间;食物经过烧烤,不仅味美可口,还可以杀灭许多致命的细菌和病毒。火可以帮助人类避免野兽的伤害,因为几乎所有的猛兽都怕火。火焰的光芒照亮幽暗的洞,可使不见天日的洞成为古人类理想的栖息地。在世界上许多地方的岩洞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古人类活动遗存。
n 大自然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火。雷电可能引发森林大火;干热的季节,堆积的枯枝烂叶会自燃引发草原大火;火山爆发,流淌的熔岩会造成一片火海。这些无法预测和控制的大火,是一切生物的灾难。不同于其他物种,人类使火这种引发灾难的自然现象为自己造福,发明了产生火源、控制燃烧和保存火种的技术。这是人类继发明石器之后的又一次飞跃。
n 火能够改变许多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帮助人类获得自然界中不曾有过的材料。如果说石器为农业文明奠定了基础,火则为人类后来的工业文明埋下了伏笔。
n 人类在漫长的演进岁月里发明了语言,语言的发明使人类能够分享经验,协同活动,构成社会。
n 语言是非常复杂的发明,人类通过呼吸系统、声带和口腔(包括舌头和牙齿)器官巧妙配合,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些不同的独立声音单元,以特定的时间顺序排列,便组合成表达思想的信息;如果同时控制音量和音调的变化,信息内容就会更加丰富。这种因声带振动产生的信息,通过空气传播引起其他人鼓膜同步振动,产生听觉信号;这种信号通过神经传输到大脑,大脑加以综合分析,再现原有的信息含义,使听者知道对方在说什么。人类依靠发声器官、听觉和大脑的默契,实现了相互之间的思想交流。
n 语言的发明经历了极为漫长的过程,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可以追寻的踪迹。今天的人们只能根据古代人类活动特征的变化,推测语言发明过程中的某些环节,然而人们尚不知人类发明语言的确切时间。
n 大约距今20万年前,古人类出现了一个新的分支,他们的身体特征已经和现代人差别不大,人类学家称之为智人,在生物分类学中,智人和今天的人类属于同一个种。古人类学家发现,大约距今8万年前,智人头骨的结构发生了有利于产生语言的显著变化,一些学者推断,比较复杂的语言可能在这一时期出现。
n 智人制造石器的技术有了很大进步,用以制造工具和武器的材料越来越多样,加工越来越精细,他们在制造实用器物的同时,逐渐开始了具有文化色彩的创造活动。
n 2004年,考古学家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报告他们在南非布隆波斯山洞里发现了距今7.7万年前精心磨制的几个穿孔贝珠。人们不知道它们是项链还是计数筹码,不过可以肯定不是实用器物。这一发现表明,当时古人类的文化心理已经与今人有一些共同之处。发现穿孔贝珠的这个岩洞,在俯视印度洋的悬岩上,离海面35米高,从距今7万年前开始,一直没有被扰动过。
n 1994年12月18日,三位研究洞的科学家,在法国南部距巴黎500千米的阿尔代什地区维兰庞达镇附近的一个峡谷里,发现了一个大石灰岩溶洞,称查维特洞。挪开堆塞在洞口坍塌的石块,他们看到洞里打磨过的石壁上有许多精美的画,画中有狮子、熊、豹、猛犸象、野猪、犀牛、鹿、野牛、马和猫头鹰,共420头动物,有的奔跑,有的回头张望,个个栩栩如生。这些动物大部分是用木炭画的,小部分是用手蘸着黄赭石和赤铁矿颜料涂抹的,还有一部分是先用木炭勾画线条,再用更加坚硬的石块浅刻出来的。因洞内温度常年保持在15摄氏度,相对湿度为99%,几乎没有空气对流,所以炭粉和矿石颜料没有被氧化,大部分未脱落,所有的画都保存得非常好。法国和英国有三个研究机构用放射性碳14技术测定洞中用木炭颜料画成的两只犀牛和一只野牛,确定这是3.5万年前的作品。
n 这个洞中有一幅画,是作画者用手蘸赭石颜料在石壁上拍出来的。今人用计算机模拟,推断作画者的身高大约1.8米左右。在不见天日的洞里完成这样巨幅的壁画,可以推断,当时人类已经发明了稳定而持久的照明技术。
n 这些史前时期的绘画令今天的艺术家叹为观止,作画的技巧和神秘的立意,表明当时人类的智慧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
n 德国考古学家在邻近多瑙河的霍仑斯坦峡谷的一处洞中,发现了一批距今3.2万年前的骨制艺术品。其中有一件高约30厘米的直立人形狮面雕像,它可能寓意某种人类活动中的崇拜。还有一支骨笛,上面钻有三个吹奏时改变音调的圆孔,它表明3万年前人类已经能够制造乐器,发出自然界中不曾有过的声音。还有一些象牙雕刻的马和大型哺乳动物的造型,表明人类这时不仅能够在平面上根据自己的印象画出外部世界的情景,还能够使用比例和模拟的概念,创造出仿真的立体艺术品。
n 乌克兰考占学家发现了2.8万年前用象牙磨制的针。这种针的造型和今天的钢针几乎没有什么区别,细长、尖锐、表面光滑,针孔位置非常合适。学者们推断其用途大概是用来缝合兽皮抵御风寒。
n 俄罗斯考古学家发掘了两座距今2.5万年的墓葬。其中一座墓里安葬着两位少女,她们穿着有饰物的衣服,身着斗篷、长裤,穿着直达膝盖的长靴,戴着帽子,6000枚成串的象牙珠子散落在身体上;在另一座墓中发掘出标枪、短剑、披风扣针,有10个空心花瓣的圆盘和雕刻的小马,还有穿在带子上的数百枚北极狐的牙齿。这表明2.5万年前人类已经开始厚葬死者,对故去的同伴表达哀思,而且有了相当强烈的聚敛财富的观念,并且希望把财富带到另一个世界。
n 在俄罗斯和乌克兰,人们相继发现了许多处1.5万年前用猛犸象骨骼和象牙建造的房屋遗址,大量猛犸象腿骨和下颌骨整齐有序地堆砌在遗址上。在遗址中,人们还发现了用象牙雕刻的饰物,其中有一件简直就像后来人类神话故事中的“幽灵”。
n 大约距今2万年到1万年之间,人类发明了陶器。陶器由黏土烧结而成,用于盛水和烹煮食物,它是人类发明的种改变了自然界物质特性的生活用品。在制作陶器的时候,首先使黏土与适量的水均匀混合,在半干的时候用手工做成需要的器皿形状,晾干焙烧。在450摄氏度~700摄氏度之间的高温环境下(在烧木材的窑中很容易达到这样的温度),微细的黏土颗粒改变了性质,相互烧结在一起,使成型的土坯变为不怕烧、不漏水,结实耐用的器物。
n 古代人利用陶器可以方便地从江河湖泊取水,贮存在加盖陶器中的水,可以保持清洁、减少蒸发。有了陶器,人类能够在离开水源的地方安家,选择更加适宜居住的环境。
n 陶器的出现,使人类加工食物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可以用水作为中间介质加热食物。水有良好的流动性和传热性,用火加热陶罐底部,食物可以通过水均匀加热,不会烧焦烤糊。水被加热沸腾之后,水温长久保持在沸点温度不再升高,沸腾的水成为理想的恒温器。在接近海平面的地方,水的沸点为100摄氏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沸点略微降低)。在沸腾的水中,食物能够发生一系列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化学变化,对提高人类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许多有毒不能生吃的食物(例如芋头和马铃薯),经过烹煮可以成为美味佳肴,坚硬粗糙难以入口的食物煮过之后变得容易消化;肉类和植物的蛋白质在烹煮过程中,会水解成大量人体不可或缺的氨基酸,对大脑的发育和进化至关重要。与此同时,高温煮食物杀灭了食物和水中的微生物,熟食代替生食,喝汤代替饮生水,减少了人类患病的机会。
n 陶器的发明,扩大了人类选择食物的范围,改变了人类的饮食习惯。从此,人类普遍开始吃熟食,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
n 人们制作陶器,在保证其实用功能的同时,常常情不自禁赋予它审美的价值。无论器物造型抑或表面装饰,技术和艺术已经融为一体。许多史前时期的陶器,不但蕴含丰富的科学智慧,同时也是绝妙的艺术品。陶器的发明,为人类在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拓展了新的空间,使人类的造型艺术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n 考古学家把陶器视为史前时期人类活动水平的重要标志。他们通过分析不同时期陶器的特点,推测当时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社会状况,并且根据陶器制作的工艺和图案,区别文化类型,细分历史阶段。世界上许多历史博物馆都收藏古代陶器,人们视其为凝固的历史。
n 陶器实现了火与水的美妙结合,是人类文明演进历程重要的里程碑。陶器的发明催生了一系列后续的人类创造活动,并为金属工具和文字的发明铺垫了重要的基石。
n 差不多与陶器出现的同时,人类开始驯养动物。早年人类祖先在狩猎的时候,总是把猎物杀死,连幼崽一起吃掉。后来,人们开始捕获那些弱小、温驯的动物幼崽喂养,结果发现能够与人类合作的动物种类非常少,直到今天,能被驯化的动物也不过几十种。
n ……
序言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完成了一次漫长而精彩的人类文明之旅。它就像一本精心编织的史诗,将无数零散的发明串联成一条清晰可见的进步脉络。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灵活,时而深入浅出地讲解技术原理,时而又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发明背后的故事和人物。我特别喜欢他对于“光学”系列发明的梳理,从透镜的早期应用,到望远镜、显微镜的诞生,再到相机和电影的出现,这一系列的发明是如何一步步拓展了人类的视野,让我们看到了微观世界的奇妙和宏观宇宙的浩瀚。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技术的进步,而是更侧重于分析这些发明对人类认知、思想和情感产生的深刻影响。例如,关于“书籍”和“印刷术”的篇章,让我深刻理解了知识的普及对于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每一次变革,都可能引发一场思想的革命。这本书的格局非常宏大,但细节又处理得非常到位,它让我看到了人类文明的伟大之处,也看到了人类前进道路上的艰辛与不易。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人类历史和文明感兴趣的读者。
评分我平时对历史类的书籍涉猎不多,总觉得枯燥乏味,但这本书的视角却完全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以一种非常“新”的方式来解读“旧”的知识,让我耳目一新。比如,它讲到“货币”的发明,并不是简单地介绍金属货币、纸币的演变,而是从人类最早的以物易物开始,深入分析了人类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价值”和“交换”的理解如何逐渐演变,以及货币如何成为信任的载体,又如何引发了无数的社会变革和经济波动。作者在描写“电”的发明时,更是将科学家的实验室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我亲眼见证了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目睹了爱迪生在昏暗的灯光下无数次地失败又重来。他没有回避那些技术细节,但又处理得非常巧妙,让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探讨了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发明,比如“肥皂”,作者竟然能挖掘出它背后漫长的发展历程,以及它对人类健康和卫生观念的革命性改变。这本书真的像一个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惊喜,让我对人类文明的进程充满了敬畏之情。
评分对于那些喜欢深度思考和历史人文的读者来说,这本《回望人类发明之路》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它并非一本简单的科普读物,而是将发明的宏大叙事与个体的人性观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述炼铁术的诞生时,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它如何改变了战争的面貌,如何重塑了社会结构,甚至影响了人类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命运。再说到航海技术的突破,书中不仅描绘了帆船的演进,更让我们体会到人类面对未知海洋的渺小与伟大,以及哥伦布、麦哲伦等探险家们,在有限知识和技术条件下,所蕴含的超越时代的勇气和冒险精神。作者对于“时间”的发明——从日晷到机械钟,再到原子钟,更是进行了令人拍案叫绝的解读,将抽象的时间概念具象化,展现了人类对宇宙规律的不断探索和对自身存在的深刻反思。这本书让我对“发明”二字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物质的创造,更是人类精神的延伸,是欲望的载体,是对未知的挑战,也是对自身局限性的突破。合上书本,我感到一股强大的生命力在涌动,那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创造力。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更加宏观和哲学性的视角来审视人类的发展。作者并没有将发明仅仅看作是技术上的突破,而是将其置于社会、文化、经济甚至哲学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他对于“语言”和“文字”的发明,分析得尤为深刻,认为它们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人类意识形态形成、知识传承以及文明得以延续的基石。他阐述了符号的出现如何解放了人类的思维,使抽象概念得以表达,进而推动了科学、艺术和哲学的发展。在谈到“地图”的发明时,作者的解读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他认为地图的出现,不仅仅是地理学上的进步,更是人类认知边界的拓展,它反映了人类试图理解、掌控和改造世界的野心,也预示着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书中对于“机器”的发明,则深入探讨了人与工具的关系,以及机械化如何解放了部分劳动力,但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和哲学思考,比如“何以为人”的命题。这本书不是要告诉你“如何发明”,而是让你思考“为何发明”,以及发明对人类文明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一种不断追寻、不断超越的生命本能的体现。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盛宴!从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到科技爆炸的未来畅想,作者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我们回顾了人类那些令人惊叹的发明史。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火花四溅的石器时代,亲手感受钻木取火的艰辛与喜悦;又仿佛漫步在文艺复兴的街头,惊叹于印刷术的出现如何彻底改变了知识的传播方式;更像是坐在蒸汽机的轰鸣声中,见证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变。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画面感,对于每一项发明的起源、发展以及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他不仅仅罗列了发明,更挖掘了发明背后的故事,那些充满智慧、勇气,有时甚至是疯狂的探索精神,都跃然纸上。我尤其喜欢关于“轮子”那一章,如此简单的一个发明,却承载了人类多少对便利与效率的追求。从最初的圆木到复杂的车轮,每一步的演进都凝结了无数智慧的结晶。读完这本书,我深感作为人类的幸运,我们站在了无数先辈智慧的肩膀上,享受着他们辛勤付出的成果。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对人类文明史的致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