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基因-不平等的遗传
定价:58.00元
售价:45.2元
作者:Dalton,Conley,王磊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08680743
字数: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编辑推荐
探讨了很多引人入胜的话题,比如,基因如何导致了遗传上的不平等?又如何同环境结合起来相互影响。每个人的智商、经济水平、社会地位、教育水平、配偶选择上的差异到底源自哪里?又如何才能进行改变?
内容提要
一个世纪以来,社会科学家对遗传学避之唯恐不及,然而先天与后天之争快要到了终结的时刻。在过去十年里,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共同掀起了一场基因组学革命,他们无所畏惧,力求勾勒出一幅人类社会的蓝图。
n此书展示了在基因学、遗传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领域所发现的令人震惊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人类社会中的确存在因祖先血统不同而产生的遗传差异,而这些差异又不同于我们所称的黑人、白人之分;遗传基因从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社会地位高,而有些人社会地位低。
n遗传基因并不总是为“基因统治”推波助澜,反而常常是社会流动的引擎,抵消了社会的一些弊病。越来越多的人如今选择与自身受教育程度相似的人结婚,但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说,当下人们的择偶与繁衍后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混乱且复杂。这些例子只是这本兼具启发性与趣味性的书的冰山一角。此书还涉及诸多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譬如探讨基因个性化教育以及未来的生育方式。在将来,越来越多的人会利用基因测序公司提供的廉价基因分型服务来了解自己和后代拥有哪些基因。
n此书展现了基因组学如何改变社会科学,以及社会科学家如何试图从个体与社会层面结合先天与后天因素,融贯、全面地来理解人类行为。
n目录
作者介绍
道尔顿康利(DaltoConley)
n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亨利普特南社会学讲席教授,著有《育儿经:你想要知道但无力追问的抚养之道》。
n詹森弗莱彻(JasoFletcher)
n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公共事务学、社会学、农业与应用经济学以及人口健康学教授。
n文摘
你愿意嫁给我和我的基因吗?
n那么,与传宗接代有关的命题二又如何呢?在婚姻市场上,我们真的已经开始更加倾向于按照基因型给自己定位了吗?毕竟,与任何时候相比,配偶间在教育、职业、收入等与社会阶级相关的表型指标上都更加相似。虽然追求者和被追求者依据表型成双结对——因为这是他们彼此观察了解后的结果——但其实他们是越来越依赖基因型来配对。这种看法很直观,特别是当表型能真正指示某些深层次信息的时候。例如,身高能显示遗传健康度,而学位能代表智力。因此,当人口统计学家观察到,当今大学毕业生相比1960年更有可能选择与另一名大学毕业生结婚时,这可能意味着配偶越来越重视智力水平的一致性而不是身体
n素质、宗教信仰或种族的一致性。事实上,在1960年,有大学学位的男性中,只有32%的配偶同样拥有大学学位;在2000年,这一比例达到了65%。
n于是,我们可能会期望在基因配对上也发现这样的趋势。然而,我们已经惊讶地发现,教育方面的遗传效应总体上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基因型的婚配选择作用已经下降,而是给了我们一个反思上述假定的理由。首先,在 2005 年,夫妇双方均拥有大学学位的数量是 1960 年的2 倍,这是由两个独立的动态变化导致的。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女性在这段时期内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迅速增多,因此有更多女性接受了大学教育。由于男女之间的教育分配平等化,与曾经接受大学教育的绝大多数为男性而女性寥寥无几的情形相比,男性当然有更多机会与相同学位的女性结婚。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选型婚配只是一个统计假象,不仅是受过大学教育的男性,任何男性都更有可能与拥有大学学位的女性结婚。换句话说,当男性和女性教育水平整体分布发生变化导致两性差距缩小时,即便婚配是完全的(即择偶完全没有偏好),上述现象依然会出现。当然,夫妇相对教育水平的这一总体变化仍然值得关注,因为它会影响婚姻的质量和稳定(例如,如果某一性别教育程度迅速提高,而另一个性别却停滞不前)。但是就当前问题而言,与过去相比,现代人择偶时更加重视教育水平,我们想要做到的是排除两性相对教育程度的变化,然后在各个教育层次内分别考察男性和女性的择偶标准。
n我们真正关心的问题是,在男女教育水平分布不变的情况下,配偶之间的相对教育水平是否变得更加相似。到目前为止,已有一篇出色的研究文献检验了多个维度的配偶相关性。该文献认为,至少两种不同的动态变化可能导致配偶间教育层次趋近。种是某个个体出于各种原因想要寻找与自己相似的伴侣,例如,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性格,甚至同样仇外。第二种是如果所有追求者都根据某个维度去寻找伴侣,例如,收入高或长得漂亮,那么,我们就会按照这个维度从高到低对号入座,就像医学院毕业次序和居留权获取一样。如果种占主导地位,我们就会发现,在有明确高低之分的性状(如财富和智商)上,配偶间的相关性会较高;而在没有明确高低之分的性状(如宗教、种族、性格)上,相关性
n会较低。事实上,问题并不是那么清晰。在生理性状如身高(0.23)、体重(0.15)以及个性性状(0.11~0.22)方面,配偶间相关性较低,而在认知能力(0.40)和教育(0.60)方面则高了不少。这可以表明,人们在择偶时会尽可能选择在这些有明确高低之分的性状上相关性较高的人。
n然而,一些性状虽然没有明确高低之分,但配偶间相关性反而更高,如政治倾向(0.65)和去教堂的频率(0.71),这似乎有悖于先前的假设。当然,由于配偶的交叉社会化效应(cross-socializatioeffect),在相处的过程中,婚姻双方可能会在一些维度上趋同,比如,上述的政治倾向和去教堂的频率。另一种可能是,我们在一些维度上追求大化(不管自己智商有多高,都要找尽可能聪明的配偶),在另一些维度上追求与伴侣一致(如宗教信仰),而对一些维度则要求不高(身高也许是一个例子)。
n为了弄清楚以上哪种过程占主导地位,我们需要排除随时间推移产生的交叉社会化效应。为此,两名科学家在线上约会网站注册了一些账号,为它们分配了不同的政治倾向。实验人员发现,参与实验的被试者对和自己政治意识形态相同的人好感度更高。
n研究还发现,一个全国性的实名在线约会社群数据显示,男性用户更有可能向拥有共同政治倾向的女性发送信息。同样地,女性用户也更倾向于回复政治倾向相同的男性的信息。 这项研究表明,自由主义者倾向于同其他自由主义者结婚生子,而保守主义者倾向于同其他保守主义者结婚生子。这样的正选型会导致全体人口的政治倾向更加分化,并将个人推向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换句话说,正选型可能会推动政治走向化。
n虽然婚姻市场可能会部分解释当代美国的政治对垒,但对阶层结构的变化似乎影响不大。然而,高学历、高收入男性日益倾向于迎娶高学历女性这一事实的确部分解释了美国的收入不平等(当然,相较于这种情况,收入不平等更多是由于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参与度不及男性,因而也无法大程度地兑现她们的受教育回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解释美国加剧的家庭收入不平等方面,两性受教育回报的持续提高相比教育分选重要得多。事实上,从 1980—2007 年的配偶间教育层次或专业相似度来看,尽管在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中,分选择偶的情况有所抬头(比如,本科以下人群在择偶时更加倾向于考虑对方的教育水平),但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中(如大学毕业生中),分选现象反而有所下降。
n终结果表明,几十年来配偶相关性几乎没有改变,根据一些估计,甚至可能有所下降。 在当前更加不平等的经济制度下,认为配偶相似性可能下降并不算是多么疯狂的想法。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提出了一个家庭模型,一方负责为家里带回培根,而另一方则专注于煎培根。配偶双方的职能区分会导致某些性状呈现出负选型。也就是说,如果教育水平、技能、初始能力的微小差异会导致在劳动力市场上实现的经济回报存在巨大差别,
n那么更好的婚配策略可能是两性各自专注于自己的领域。智力高、收入高的一方可能会选择一位家庭主妇(或主夫),为家庭做出其他方面的贡献,如理解和照顾家人。当然,无论我们发现配偶在教育层次,乃至测验成绩上有多大的相关性,我们都无法获知这些表象背后,在遗传层面上发生了什么。
n我们如何知道配偶间的遗传相似性比路人之间更高呢?它不像测量表型那么直接(比如,豌豆的黄色/绿色、圆粒/皱粒),即使只是评估教育水平的选型婚配,评估方式和测量标准也取决于我们想要评估的内容。现在,我们决定通过如下几种方式解决遗传水平的选型婚配(Geic Assortative Mating,GAM)问题。首先,我们研究了总体遗传相似性,一般来说,相比在人群中配对的两个个体,配偶之间在遗传学上无疑更相似。平均而言,配偶与我们的遗传相似性不及代堂 / 表亲,但高于第二代堂 / 表亲。虽然目前只考虑了白种人,但是即便将白种人群体的历史婚姻模式的影响分离出去,我们仍然能观察到,配偶的遗传相关性相当于第二代堂 / 表亲(遗传相似性为2% ~3%)。事实上,高出一个标准差的遗传相似性能让你成功嫁娶心上人的机会提高 15%!
n请记住,该分析是基于美国的情况,而美国是一个高度变化的移民社会。也就是说,美国可能是世界上配偶间遗传相关系数低的国家之一。以巴基斯坦这样的部落社会为例,表亲婚姻率超过 50%。缺少全球性人口长期迁徙也可能导致配偶之间相对较高的遗传相似性。直到不久前,也许就在一个世纪前,就有证据表明,许多家庭好几代人都生活在同一地区,男性的活动范围离家不超过5 英里——也就是走到干活的地方那么远。因此,历史上 80%的婚姻可能是在堂 / 表亲,乃至血缘关系更近的亲戚间缔结的。虽然在当代美国社会,人们不再明目张胆地与近亲结婚,但从遗传的角度来看,实际结果并没有多大区别。
n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就足够吸引人了:《BF:基因-不平等的遗传》。光是这个标题,就勾起了我对基因与社会不平等之间复杂联系的好奇心。我一直认为,我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机会,很大程度上受到我们基因的塑造,但这种塑造究竟有多深?是天生的宿命,还是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去改变的?这本书似乎就试图深入探讨这个“基因-不平等”的议题,而且是由Dalton、Conley和王磊三位学者共同完成,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对遗传学在塑造个体差异方面的作用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当这种差异延伸到社会层面,比如收入、教育、健康等等。我很好奇作者们是如何将晦涩的基因科学与现实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联系起来的,他们是否会引用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数据来支撑他们的观点?又或者,他们会以更具叙事性的方式,通过案例分析来展现基因在不平等中的作用?“中信出版集团,中信出版社”这个出版方也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会比较严谨和有深度,毕竟这是一家在国内出版界享有盛誉的出版社,其出版的书籍往往都经过精心的筛选和打磨。97这个数字,我猜测可能是出版年份,这让我对这本书是否能反映当下最新的研究成果感到些许不安,但同时,经典著作也往往经久不衰,也许它提出的核心问题和理论框架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总而言之,这本书的题目和作者阵容已经成功地抓住了我,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基因这个微小的密码,究竟如何在宏观的社会不平等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评分一看到“BF:基因-不平等的遗传”这个书名,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议题,更是关乎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所处位置的根本性问题。Dalton、Conley和王磊这三位作者的组合,让我对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尤其是“中信出版集团,中信出版社”的出版方,这通常意味着内容的前沿性和严谨性。我一直在思考,我们之间存在的各种差异,无论是智力、体能还是性格,有多少是天生的基因决定的,又有多少是后天环境塑造的。而这些差异,又是如何一步步演变成社会经济上的不平等的?这本书似乎就是要回答这个核心问题。我特别想知道,作者们是否会从分子遗传学的角度,深入浅出地解释基因的作用机制?他们是否会引用具体的基因位点、遗传模型,来论证基因如何影响个体的能力和倾向,进而影响其在教育、就业、健康等方面的机会?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令人信服的证据,让我们看到基因这个微观世界,是如何在宏观社会层面编织出不平等的网。同时,我也期待作者们能够提出一些关于如何应对和缓解这种基因带来的不平等的思考,比如,在教育和医疗资源分配上,是否需要考虑到基因的个体差异,以实现更精准和公平的分配?
评分《BF:基因-不平等的遗传》这个书名本身就足够引人深思,它将看似抽象的基因学与现实社会中触手可及的不平等现象联系起来,让人不禁好奇其中的奥秘。Dalton、Conley和王磊这三位作者的署名,以及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社的出品,都预示着这本书将是一部具有相当学术分量和探讨深度的作品。我一直对人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在社会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感到着迷。究竟是什么样的基因差异,在多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似乎天生就拥有更多的优势,而另一些人则在起点上就面临重重困难?这本书可能就是试图揭示这种“基因-不平等”的内在逻辑。我非常期待作者们能够提供一些科学严谨的研究成果,或许会涉及行为遗传学、基因组学等领域的前沿发现,来论证基因在塑造个体的认知能力、性格特质、甚至健康风险方面的作用,以及这些作用如何最终映射到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上。同时,我也很好奇,作者们是否会深入探讨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如何放大或缩小基因带来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 nuanced 的视角,既承认基因的不可忽视性,又不至于走向简单的基因决定论,而是能够启发读者思考,如何在理解基因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和包容的社会。
评分《BF:基因-不平等的遗传》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最感兴趣的点——基因与不平等的交汇。我一直觉得,我们之所以存在着贫富差距、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除了社会经济因素,基因本身可能也扮演着某种角色。这本书由Dalton、Conley、王磊联合撰写,加上中信出版社的背书,让我觉得这绝对是一本有分量的学术著作。我很好奇,作者们会从哪个角度切入,来阐述基因是如何导致不平等的?是关注那些与认知能力、身体素质相关的基因,还是更深入地探讨那些影响个体内在驱动力、风险偏好的基因?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科学依据,比如,通过大规模的基因组学研究,揭示某些基因变异如何与社会经济地位之间存在关联。同时,我也对作者们如何处理“宿命论”的批评感到好奇。毕竟,过度强调基因的决定性作用,很容易让人感到无力改变现状。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辩证的视角,承认基因的重要性,但也强调后天环境、教育和政策干预的关键作用。或许,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基因层面的差异,在社会层面是如何被放大和固化的,进而启发我们如何通过更科学、更公平的政策来弥补这些潜在的不平等。
评分这是一本关于基因与社会不平等之间深刻联系的书籍,书名《BF:基因-不平等的遗传》就极具冲击力,直接点出了核心议题。由Dalton、Conley和王磊合著,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社出版,这些信息都预示着这本书的学术性和前沿性。我个人对基因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一直抱有浓厚兴趣,尤其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基因的潜在影响常常被低估或者被笼统地归结为“先天因素”。这本书显然是想要深入剖析这一点,它可能试图解释,我们天生的遗传差异,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在社会中所获得的机会和资源,从而导致了不同群体之间的不平等。我尤其期待作者们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科学证据和研究案例,来支持他们的论点。例如,是否有一些基因特征与智力、性格、健康状况等高度相关,而这些因素又直接影响着个人的教育程度、职业发展和收入水平?此外,我也很好奇,作者们会如何处理“基因决定论”的潜在争议。毕竟,过度强调基因的作用,可能会忽视社会环境、教育机会、经济结构等后天因素的重要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平衡的视角,既承认基因的强大影响力,又不至于陷入宿命论的泥沼,而是能引发我们对如何构建一个更公平社会的思考。中信出版集团的品牌保证,也让我对这本书的严谨性和可读性有较高的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