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资治通鉴
yuanjia:12元
作者:(北宋)马光 著,闫林林 译
出版社:京华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798
字数:130000
页码:15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的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载了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6朝1362年的史事。
马光从开始编撰到停笔花费了整整十九年的时间。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历史的发展脉络,看到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政权的兴衰,看到帝王将相们的处世之道、为政之法,以及他们在历史漩涡中的生死沉浮、悲欢离合。
由于篇幅有限,本书仅从原著所记的三多个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中,精心遴选其中精彩、典型的故事,以供读者朋友们窥一斑而见全豹。
刘勰(约465年—520年),字彦和,汉族,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
刘勰虽然身为官职,但是却以文章显著,尤其是文学理论批评,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通鉴》开创了“编年体”史书多功能目录的新体例,文字优美,叙事生动,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
★《通鉴》体例严谨,脉络清晰,网罗宏大,体大思精,史料充实,考证稽详,叙事详明,繁简得宜。
★宋末元初胡三省:“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 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
★清代学者王鸣盛:“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chao:“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 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毛泽东:“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通鉴》里写战争,真 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
周纪
三家分晋
商鞅变法
围魏救赵
毛遂自荐
秦纪
荆轲刺秦
大泽起义
破釜沉舟
汉纪
楚汉相争
韩信之死
飞将李广
魏纪
马诛曹
晋纪
淝水之战
齐纪
魏迁洛阳
梁纪
侯景之乱
陈纪
杨坚篡周
隋纪
杨广夺嫡
唐纪
玄武之变
贞观治道
中宗复辟
马嵬事变
甘露之变
我个人对历史地理的关注度一直很高,总觉得脱离了具体的地理环境去谈论历史事件的成败,总像是空中楼阁。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巧妙地将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与其周边的地理特征结合起来进行阐释。比如讲述赤壁之战时,对长江水域的流向、冬季的风向,以及曹操水军的部署与地形的制约关系,都有非常细腻的描述。这种将“人”的活动放置在“地”的背景下去审视的方式,让整个历史叙事一下子变得立体而真实起来。我读完关于汉末割据局面的几章后,对当时各路诸侯选择的根据地,其战略价值和后勤补给线的优劣有了全新的认知。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的走向往往不是完全由英雄的智谋决定的,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山川河流,才是真正的无声的决策者。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更是一种宏观的、生态学的历史观。
评分整体来看,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量的增加,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它让我开始习惯用“大历史观”去审视日常的事件。阅读《资治通鉴》的精髓,在于理解历史的周期性、权力的制衡艺术以及人性在特定环境下的必然反应。这本书在每一段落的译文和注释中,都潜藏着对这些深层议题的探讨。我感受最深的是那种对“得失成败,皆在人谋”的深刻认识。书中那些关于君王决策失误、大臣结党营私的片段,即使放在今天来看,其警示意义也丝毫不减。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呈现了复杂的问题及其多重原因,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如果换作是我,我会怎么做?”这种参与式的阅读体验,远比单向的知识灌输要来得有价值。这本书,是值得反复阅读和思考的案头佳作。
评分文白对照的设置,对于我这种在学习古文的路上磕磕绊绊的人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过去读史书,往往是读一句文言文,就要停下来查阅注释,效率极低,阅读体验也断断续续,很难进入那种沉浸式的历史体验。但有了这个版本,流畅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当我面对一些拗口的句子时,可以迅速扫一眼旁边的白话译文,理解其大意后,再回过头去细品原文的用词精妙之处,这样形成了一种积极的互动。例如,司马光描述某些大臣的上书言辞时,白话译文会用现代语境去解释其婉转的讽刺意味,这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古代士大夫的表达艺术。通过这种方式,我的文言理解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锻炼,不再是单纯地依赖翻译,而是开始欣赏原文的力度和韵味。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比枯燥的语法分析有效得多。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封面采用的暗红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显得既古典又大气,完全符合《资治通鉴》这部鸿篇巨制的身份。内页纸张的选择也很考究,不是那种廉价的反光纸,而是略带米黄色的那种,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太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它的排版布局,清晰明了,左侧是文言原文,右侧紧跟着就是详细的注释和白话译文,这种对照的形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对于我们这些既想深入了解原著精髓,又苦于文言功底不足的现代读者来说,简直是量身定制。我记得第一次翻开时,就被那种兼顾了学术严谨性和可读性的排版所折服,尤其是一些关键的历史名词和人物的注释,标注得非常到位,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会因为一个生僻词而打断思绪,需要频繁查阅其他工具书。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贴心的阅读向导,让漫长的通史阅读过程变得轻松愉快。
评分这部精粹版的选材和编排逻辑,显示出编者对原著的深刻理解和高度的取舍智慧。毕竟《资治通鉴》的体量是极其庞大的,如果想要完整呈现,对普通读者来说是无法消化的“巨石”。这本书显然是精挑细选,聚焦于那些对后世走向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关键转折点和重大历史教训。我特别欣赏它在选取段落时所体现的平衡感,既没有过度偏重权谋斗争,也没有完全忽略文化和经济的变迁。比如,在描述魏晋南北朝的更迭时,它选取了数个关于人才选拔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的片段,这比单纯记录皇帝换了谁更有价值。读起来的感觉就像是品尝一道精心熬制的浓汤,所有的精华都被提炼出来了,少去了冗余的细节,留下的全是干货。这使得我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了远超预期的历史洞察力,非常适合作为快速建立历史框架认知的入门读物,但其深度又足以让资深爱好者感到满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