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西汉年纪》三十卷,附《考异》十卷,南宋王益之撰。本书是一部记述西汉历史的编年体史书,广泛参阅了《史记》、《汉书》、《汉纪》、《资治通鉴》、《通典》等诸多著述,体制完备,内容丰富,尤其是《考异》部分,对所参诸书进行了大量的匡谬补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文献。作者简介王益之,字行甫,南宋人。著有《西汉年纪》三十卷(附《考异》十卷),《汉官总录》十卷,《职源》五十卷。 王根林,上海古籍出版社退休编辑,曾整理校点《西京杂记(外五种)》、《癸辛杂识》、《虞初新志》等古籍。说实在的,一开始面对竖排的繁体字,我的阅读速度慢了不少,这是一种需要重新适应的节奏。然而,一旦进入状态,那种沉浸感是横排印刷难以比拟的。它强迫你放慢脚步,去品味每一个词组的结构和力量。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相当精美,体现了对原典的尊重。每一次指尖拂过纸页,都能感受到那种被精心对待的历史文献的厚重。我更倾向于将它视为一种“文史探幽”的工具,而非快餐式的阅读材料。它要求读者投入心力去辨析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意,去体会古人在记录重大事件时的那种慎重与权衡。这种阅读体验,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致敬。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摆在案头,光是装帧就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历史感,繁体竖排的排版,让人仿佛一瞬间穿越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初翻几页,便被那种古朴典雅的文字魅力所吸引,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了岁月的打磨,带着特有的韵味。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在“看书”,不如说是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虽然我并非专业的历史学者,但对大历史的好奇心驱使我深入其中。那些关于权力更迭、家族兴衰的叙述,如同精妙的丝线编织成的锦缎,细节之处充满了令人拍案叫绝的洞察力。它不仅仅是对史实的罗列,更是一种对时代精神和人物命运的深刻剖析,文字中流淌出的那种历史的沧桑感,让人在合卷之时,仍久久不能平静,回味无穷。
评分拿到这本“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中的一册,首先感受到的是中华书局一贯的严谨与考究。这种汇集了历代重要史著的系列,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学术的标杆。虽然我尚未完全读完,但就其呈现的整体面貌而言,它无疑为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窗口,去窥见古代史家是如何构建和阐释历史的。阅读过程中,我尤其留意了其中对于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记述角度,那与现代史学观点不尽相同之处,恰恰是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它像一面古老的镜子,映照出的是当时人们理解世界的方式,那种朴素而深刻的史观,远比冰冷的数据要来得鲜活和具有启发性。对于想要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史”的意义的人来说,这本册子是不可多得的珍宝。
评分最近总在思考,我们现代人理解历史,到底缺失了什么。读过一些现代通俗历史读物后,总觉得少了点“气骨”。这本源自宋代的典籍,恰好弥补了这种缺失。它所呈现的历史图景,是建立在一种更宏大、更贴近时代语境的基础上的。当我沉浸于这些古老的文字中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时的史家在下笔时,肩负的是一种近乎道德的责任感。他们笔下的君王将相,不再是脸谱化的人物,而是充满了复杂的人性挣扎。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原本枯燥的历史叙述变得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张力,让人读起来既敬畏又唏嘘,深思良久。
评分这是一次非常独特的阅读旅程,它考验着读者的耐心,也丰厚着读者的学识。我发现,阅读此类经过精心整理的宋代典籍,最大的乐趣之一,就在于对比不同时代对同一事件的侧重点差异。古人的观察视角,常常能提供给我们一个全新的参照系,去重新审视那些我们自以为已经完全理解的历史节点。它不是那种让你一口气读完的“故事书”,而是需要你泡一杯茶,静下心来,逐句推敲的“学问书”。每一次重读某个章节,都会有新的感悟浮现,这正是经典常读常新的魅力所在。可以说,对于任何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脉络有志于深入了解的人而言,将其纳入书架,都是一项极具价值的投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