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元和中兴 | 作者 | 司马光,柏杨 |
| 定价 | 25.00元 | 出版社 | 万卷出版公司 |
| ISBN | 9787547020616 | 出版日期 | 2013-03-01 |
| 字数 | 页码 | 208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元和中兴》内容介绍:唐十四任帝(宪宗)李纯坐上宝座,共在位十六年,有八件大事:一、击斩西川战区叛将刘辟;二、击斩夏绥战区叛将杨惠琳;三、击斩镇海战区叛将李□;四、昭义战区司令官卢从史;五、收复魏博战区;六、击斩淮西战区叛将吴元济;七、成德战区呈献德棣二州;八、击斩平卢战区叛将李师道。一连串获胜的军事行动,使中央重振,史称“元和中兴”。虽然只是昙花一现,但也激起当时人们的兴奋之情。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一部《资治通鉴》,记录了大小数以百计的战争,许多人物因驰骋疆场而名垂青史。但他们的命运,仍逃不脱其背后的阴谋政治的黑手操纵。《资治通鉴》也记录了许许多多政治阴谋罗织的故事,给后人留下警示。但类似的故事,仍在历史上不断循环地演出。多少英雄末路如此,使人兴悲。 这本《元和中兴》(作者司马光)是“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系列之一,讲述了“元和中兴”时期的故事。 |
| 文摘 | |
| 2宣武战区(总部设汴州【河南省开封市】)自刘玄佐(刘洽)逝世(参考七九二年三月十六日),迄今八年,发生过五次兵变(七九三年十二月拒绝刘士宁,拥护李万荣;七九四年四月韩惟清兵变失败;七九六年六月李适擅自主管军政失败;七九六年十一月邓惟恭兵变失败;去年【七九九年】二月杀陆长源,)官兵越发骄傲蛮横,从内心里看不起统帅。现任战区司令官(节度使)韩弘,接事几个月(参考去年九月),把每次兵变的主谋,都查得清清楚楚,有一位中级将领(郎将)刘锷,经常是他领头发难。 三月,韩弘在营门布置重兵,召唤刘锷跟他的同党三百人,斥责说:“你们屡次参加兵变,反而自以为有功!”全体诛杀,鲜血横流,道路都染成朱红。从此,直到韩弘调到中央(参考八一九年八月三日),二十一年之久,士卒们没有一个敢在城区大呼小叫。 3义成战区(总部设滑州【河南省滑县】)监军宦官薛盈珍,深受李适宠信,打算夺取司令官(节度使)姚南仲的大权,由自己独揽,姚南仲不买他的账,二人遂有隔阂。薛盈珍向皇帝打小报告陷害姚南仲的幕僚马总,中央贬马总当泉州(福建省泉州市)总秘书长(别驾)。福建道(首府设福州【福建省福州市】)行政长官(观察使)柳冕打算害死马总,用以谄媚薛盈珍(泉州属福建道),于是派幕僚宝鼎(山西省万荣县西南荣河镇)人薛戎摄理泉州州长,要他随便找一个罪名扣到马总头上。薛戎反而替马总辩护,申诉马总无辜。柳冕大怒,召回薛戎囚禁,命监狱看守对他殴打凌辱,任意折磨,这样过了一个多月,慢慢诱导他,仍使他诬陷马总,薛戎始终拒绝;马总因此得免一死。柳冕,是柳芳的儿子(柳芳是八世纪五。年代史学家,《资治通鉴》也有采录他的文章,参考六四八年七月)。 薛盈珍仍不断向李适指控姚南仲,李适开始对姚南仲怀疑。薛盈珍于是派低级职员程务盈乘驿马车前往京师(首都长安)诬告,正巧营门官(牙将)曹文洽也奉派前往京师奏事,得到消息,日夜不停追赶,追到长乐驿(西安市东□坡)才追上,跟程务盈同住一起,半夜时分,诛杀程务盈,把薛盈珍的诬告奏章丢到茅厕里,自己另写一份奏章,为姚南仲,对诛杀程务盈一事一人承担;同时也给姚南仲一信,报告事情经过,然后自杀。第二天一早,屋门紧闭,驿站管理员破门而人,在曹文洽尸体旁边发现奏章及信件。 李适听到消息,十分惊异,征召薛盈珍到中央,姚南仲恐惧薛盈珍的陷害成为事实,难以挽回,也请求前往中央。 夏季,四月八日,姚南仲抵达京师,囚禁金吾(卫军第十一、十二军)监狱,李适下诏释放召见,李适问道:“薛盈珍是不是干扰了你?”姚南仲回答道:“薛盈珍没有干扰我,而是他破坏了陛下的国法!不过,全国像薛盈珍这种人数都数不完,即令羊祜、杜预复生(羊祜,参考二七八年十一月,杜预,参考二八。年三月),也不能推行善政,建立大功。”李适沉默不说话,不但不处罚薛盈珍,反而仍让薛盈珍处理机密大事。 薛盈珍又报告李适说:“姚南仲的罪恶,都是幕僚马少微出的主意。”李适命将马少微流放江南(长江以南),指派宦官押送,把马少微推落长江淹死。 4黔中道(首府设黔州【重庆市彭水县】)行政长官韦士宗政令苛刻;四月十九日,营门官(牙将)傅近等把他赶走,韦士宗逃到施州(湖北省恩施市。施州属黔中道)。 5新罗王国(首都金城【韩国庆州市】)国王(三十八任元圣王)金信则逝世。 四月二十二日,唐朝册封他的嫡孙金俊邕继位(三十九任昭圣王)。 6蔡州地区中央特遣兵团征剿司令(蔡州四面行营招讨使)韩全义既没有勇气,更没有谋略,全靠灵巧的谄媚和大量,结交宦官,才得到这个统帅高位,每次举行军事会议,数十名监军宦官坐在营帐里,高谈阔论,始终找不到一个答案就散会。而天气渐热,士卒们长期驻扎在潮湿地带,很多人患病,韩全义对他们又毫不怜惜,军心瓦解。 五月十三日,在溅水(沙河·于河南省项城县西北注入颍水)南方广利原(项城县南),韩全义跟彰义(淮西)变军将领吴秀、吴少阳等会战,刚刚接触,中央军就被击溃,四散逃命,吴秀等乘势追击,韩全义撤退到五楼(河南省上蔡县东北)。吴少阳,是沧州(河北省沧州市东南)清池县(沧州州所在县)人。 |
| 序言 | |
与其他历史著作相比,这本书在史料的运用和考证的严谨性上展现出了令人敬佩的深度。我留意到,作者似乎没有满足于引用主流观点,而是深入挖掘了大量一手资料,包括一些地方志、私人笔记甚至是考古发现的解读,并在行文中清晰地标注了其出处。这种对基础文献的扎实掌握,为全书的论点提供了坚不可摧的支撑。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进行历史事件的因果链分析时,展现出了一种高度的批判性思维。他没有简单地将历史归咎于某几个英雄人物的功过,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深层的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以及文化思潮的互动影响,使得结论的推导过程逻辑严密,层层递进,令人信服。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那些颇具启发性的假设,他成功地引导读者跳出了既有的历史框架,以一种更为辩证和全面的视角去审视过去。这种对学术良知的坚守和对历史真相的不懈追求,是这本书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烫金的工艺,都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初翻阅时,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内页的排版,字体选择得非常考究,既有古代碑刻的古朴韵味,又不失现代阅读的舒适度,这在很多同类历史书籍中是比较少见的精细处理。纸张的选用也颇为讲究,触感温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装帧的细节之处,比如扉页上的纹饰,似乎都在无声地讲述着某种特定的时代背景,让人在正式进入正文之前,就已经被带入了一个精心构建的文化氛围之中。我尤其欣赏他们对于历史文献插图的处理方式,那些绘制精美的地图和人物肖像,不仅是内容的补充,更像是独立的艺术品,清晰度和历史还原度都做得相当到位,这对于一个注重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加分项。整体而言,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带来的愉悦感,已经超越了一本普通历史读物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对历史地理和空间概念的重视。作者在描述事件发生地时,常常会穿插对当时城池布局、交通网络乃至自然环境影响的详尽描述,这种空间感极强的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历史场景的可视化效果。我感觉自己仿佛能够跟随文字的指引,在那个特定的时空维度中穿梭。例如,在谈到某次军事调动时,作者不仅说明了军队的部署,还细致描绘了河流的走向、山隘的险要,以及不同地形对行军速度和补给线可能造成的影响。这种对“地利”的深刻理解,让历史的进程不再是抽象的政治博弈,而是与具体的山川河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实斗争。这种对环境要素的重视,使得全书的叙事立体而丰满,对于那些对古代社会生活和战争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远超一般历史书的沉浸式体验,仿佛是为我们量身定做了一份古代的“实景导览图”。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初读之下便觉如沐春风,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且富有画面感,即便是描述那些看似枯燥的政治变迁或官僚体系的运作,也能穿插进生动的历史场景和人物的微妙心理活动。叙事节奏的把握堪称一绝,起承转合之处,总能恰到好处地设置悬念或抛出引人深思的问题,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而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我发现,作者在处理复杂的历史事件时,总能找到一个极佳的切入点,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具体的个体命运巧妙地结合起来。例如,对于某个关键决策的描绘,他并未停留在事件本身,而是深入挖掘了决策者当时的处境、压力以及多方势力的博弈,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历史人物的理解,让他们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化的符号。这种行文的张力,让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史料变得鲜活起来,读起来有一种追随智者探秘历史迷宫的代入感,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转折。
评分这本书在章节结构上的安排,体现了一种巧妙的平衡感。它既保证了历史事件按时间线索的连贯性,又能够在关键的节点设置专题性的深入探讨,形成了一种螺旋上升的阅读体验。当我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时,作者总能引入一个全新的视角或一个被忽视的次要人物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已发生的事件,这种“回望与再审视”的结构设计,极大地提升了全书的思辨深度。每一章的结尾似乎都像是一个精心准备的“问号”,激励着读者带着疑问进入下一部分,而不是满足于既有的结论。这种节奏的掌控,使得阅读过程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的参与感,读者并非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在跟随作者的引导,积极地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认知模型。总体来说,这种结构不仅适合系统学习,也非常适合碎片时间的阅读和回顾,因为它每一小节都有相对独立且完整的主题,读完后依然能留下清晰的知识点脉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