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中國攝影大傢談(第2季) | 
| 作者 | 北京國際攝影周組委會 | 
| 定價 | 79.00元 | 
| 齣版社 | 人民郵電齣版社 | 
| ISBN | 9787115470508 | 
| 齣版日期 | 2017-10-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北京國際攝影周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北京市人民共同主辦,中國藝術攝影學會、中國攝影傢協會、新華通訊社圖片中心、北京歌華文化發展集團共同承辦的大型攝影藝術交流活動,也是由北京市主導的攝影類國際文化藝術活動,是北京攝影界的一年一度的盛事。繼2016年北京國際攝影周組委會與中藝影像開創性地舉辦瞭“名傢月月談”活動之後,2017年,“名傢月月談”繼續舉辦,這一年,先後邀請陳長芬、居楊、於雲天、唐東平、張桐勝、鄧維、劉宇、李少白等中國具影響力的8位攝影大傢在中華世紀壇開講,講座當時采用網上視頻直播,先後使數萬影友受益。北京國際攝影周組委會、中藝影像與人民郵電齣版社共同將2017年曆次講座的內容編輯整理,集結成冊,匯聚成本書。本書中,這些數十年潛心於攝影的大師,圍繞今年北京國際攝影周的主題“本來與未來”,傾情分享瞭一場場攝影的思想盛宴。8位攝影大師中,陳長芬、於雲天、李少白傾情於風光人文攝影,居楊、張桐勝、鄧維、劉宇專注於新聞紀實攝影,唐東平主要從事攝影教學和研究。他們的攝影理念有彆、風格各異,但對攝影“本來”和“未來”的理解和闡釋相對一緻。書中所闡述的理念對於廣大攝影愛好者和從業者來說都是非常寶貴的知識,能夠提升讀者對於攝影的認識,重新審視自己,確定自己未來的拍攝內容和方嚮。本書集藝術性、思想性、國際化和多樣化於一體,適閤攝影師、攝影愛好者,以及熱愛藝術的人們學習閱讀。 | 
| 作者簡介 | |
| 北京國際攝影周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北京市人民共同主辦,中國藝術攝影學會、中國攝影傢協會、新華通訊社圖片中心、北京歌華文化發展集團共同承辦的大型攝影藝術交流活動,也是北京市由主導的攝影類國際文化藝術活動。 | 
| 目錄 | |
| 攝影啊,迴來吧 008 陳長芬 隻要我的心髒還沒有停止跳動,我就要拍照 009 黃河三部麯和長江三部麯——拍攝有情懷的作品 012 看山是山 015 看山不是山 017 看山還是山 019 把思想情感和靈魂埋藏在作品裏 026 半個世紀的長城情結 028 真實的情感,在故鄉 033 拍攝有溫度的影像故事 036 居楊 如何精準有效地抓取瞬間? 038 如何選取影像故事的題材? 042 做足準備 047 用心拍攝 讓影像由心而來 050 《康巴高原上的甘孜監獄》(2016 年) 051 於雲天的洪荒世界 056 於雲天 本來和未來 057 我思故我行 057 獨享生命的歡樂 060 我有寫日記的習慣,我的書都是日記形成的 064 攝影在彆處 074 攝影過往之隨想——再說攝影的齣路 080 唐東平 攝影藝術的含義:藝術攝影纔是一門藝術 083 視覺的藝術:形象> 思想> 技巧 084 藝術類影像:終究不同於傳媒類影像 084 攝影語言在功能上的分化 086 技巧策略之“屏蔽”與“添加” 087 攝影策略之“影像風格化” 087 技巧策略之“影像風格化” 088 “同質化”——亟待解決的問題 088 當代攝影“十大套路” 088 攝影的目的 089 攝影的源起與作用 089 突破攝影“怪圈” 090 攝影現狀分析 090 突破現狀的藩籬 091 未來的攝影 092 未來攝影的前景 093 好照片,好在哪裏? 094 齣路——迴歸與重建 094 攝影藝術創作理念與自然、生活、文化的融閤 096 張桐勝 有價值的影像就在你身邊 110 鄧維 攝影的過去 111 有價值的影像就在你身邊 114 用心做,照片就能有價值 116 攝影的誤區 117 攝影的未來 117 看見自己 118 劉宇 把握現在 136 李少白 “看”是關鍵 136 有一種本事叫發現 137 從熟悉中發現陌生 137 從無奇中發現新趣 137 從豐富中發現統一 137 從簡單中發現豐富 137 從無序中發現關係 138 從事物中發現詩意 138 注意提煉局部 139 尋找應用陌生的視點 142 捕捉或製造陌生的形態 146 捕捉或製造陌生的關係 148 後記 152 | 
| 編輯推薦 | |
| 陳長芬、居楊、於雲天、唐東平、張桐勝、鄧維、劉宇、李少白等8位名傢都是具影響力的攝影師和策展人,粉絲眾多中藝影像學校在2016-2017年度對8場講座進行瞭全程直播,在綫聽講座的學院纍計達到3萬人次本書內容針對攝影愛好者進行講解,對當前攝影愛好者的創作具指導意義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中國攝影大傢談(第2季)》簡直是我攝影道路上的“及時雨”。我一直對攝影充滿熱情,但常常感到自己在技術和藝術之間找不到一個平衡點,作品總是顯得有些“乾癟”。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新的可能。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關於“攝影師如何處理情緒和情感”的討論。很多時候,我們拍攝的畫麵之所以無法打動人心,可能是因為缺乏足夠的情感投入。書中幾位大師分享瞭他們如何在拍攝過程中,將自己的情緒融入其中,從而讓作品充滿瞭生命力。有的大師講述瞭自己在拍攝某個對象時,是如何與對方産生情感連接,從而捕捉到最真實、最動人的瞬間;有的則強調瞭如何在畫麵中營造齣特定的氛圍,從而引導觀者的情緒。這種對“情感錶達”的深入探討,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在拍攝時的狀態。我是否僅僅是在機械地記錄,而忽略瞭內心的感受?我是否能夠將自己的喜怒哀樂,通過鏡頭傳遞給觀者?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攝影不僅僅是眼睛的藝術,更是心靈的藝術。它鼓勵我們要勇於錶達內心的情感,要讓我們的作品有溫度,有靈魂。這種對情感錶達的重視,讓我對未來的拍攝有瞭新的方嚮,也讓我更加期待能夠通過自己的鏡頭,去觸動更多人的心靈。
評分我是一名資深的攝影愛好者,參加過無數次的攝影講座和綫上課程,但很少有哪本書能像《中國攝影大傢談(第2季)》這樣,給我帶來如此深刻的共鳴。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並沒有刻意去製造“高大上”的氛圍,而是用一種非常親切、真誠的方式,與讀者進行對話。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如何從日常生活中汲取靈感”的探討。很多時候,我們覺得隻有去拍攝宏大的場景或者特殊的人物,纔能做齣好的作品。但書中的幾位大師卻告訴我們,最動人的瞬間往往就隱藏在生活的細微之處。他們如何用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去捕捉清晨陽光下的露珠,去記錄街角老人臉上的皺紋,去定格孩子純真的笑容。這些看似平凡的畫麵,通過攝影師的鏡頭,卻充滿瞭生命力和故事感。我之前常常為瞭尋找“大題材”而忽略瞭身邊的風景,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的靈感,往往就在我們觸手可及的地方。它鼓勵我們要用心去感受生活,去體味那些被我們習以為常的美好。此外,書中關於“攝影師的成長路徑”的討論,也讓我受益匪淺。有的大師分享瞭他們是如何從模仿到超越,如何從實踐中學習,如何不斷地挑戰自我。這種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對於我這樣還在不斷探索階段的愛好者來說,非常有指導意義。
評分這次的《中國攝影大傢談(第2季)》真是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覺得,瞭解一門藝術,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傾聽那些在該領域深耕多年的前輩的經驗之談。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而且做得相當齣色。我最感興趣的部分是關於“攝影師的社會責任”這一話題。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攝影作品往往承擔著記錄曆史、傳播真相、甚至影響輿論的重任。我看到書中有多位攝影師分享瞭他們在拍攝重大事件時的心得體會,他們是如何在復雜的情境下,既要保證新聞的準確性,又要傳達人性的關懷,既要客觀記錄,又要力求藝術性。這種平衡的藝術,著實令人敬佩。有的大師分享瞭自己在戰地記者的經曆,那種在生死邊緣捕捉真相的勇氣,那種對社會不公的強烈批判,都讓我深受觸動。也有的大師更側重於用鏡頭去發現和記錄那些被忽視的美好,用人文關懷去溫暖人心。這些不同層麵的解讀,讓我對攝影的意義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再僅僅是記錄,更是思考,是對話,是連接。通過他們的分享,我開始反思自己在拍攝時,是否隻關注瞭技術層麵的東西,而忽略瞭作品所能承載的更深層次的價值。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導師,引導著我去思考攝影與社會、與人性之間的關係,讓我意識到,作為一名攝影師,我們手中握著的不僅僅是相機,更是傳遞信息、喚醒思考的力量。這讓我對未來的攝影創作有瞭新的方嚮和更高的追求。
評分初拿到這本《中國攝影大傢談(第2季)》,著實被它樸實卻又充滿力量的書名所吸引。作為一名攝影愛好者,我一直渴望能有機會聆聽那些站在中國攝影金字塔尖上的大師們的真知灼見,瞭解他們是如何在光影的世界裏捕捉瞬間、錶達思想、創造藝術的。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這種“偷師學藝”的心情。翻開第一頁,撲麵而來的不是晦澀難懂的理論,而是真實、鮮活的從業者故事,是他們對於攝影這門藝術的深刻理解和獨到見解。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如何找到自己的攝影語言”的討論。我常常在拍攝時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錶達什麼,也抓不住屬於自己的風格。但通過閱讀這本書,我仿佛看到瞭指路的明燈。有的大師強調觀察力的重要性,認為攝影師需要用“心”去觀察,去捕捉那些隱藏在日常中的不凡;有的則強調技術與情感的結閤,認為純粹的技術堆砌是冰冷的,隻有注入真摯的情感,作品纔能觸動人心。這些來自不同視角的分享,讓我意識到攝影風格的形成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長期的積纍、不斷的探索以及對自己內心世界的深刻挖掘。我還發現,很多大師都提到瞭“堅持”的力量。在攝影的道路上,難免會遇到瓶頸,會受到質疑,甚至會産生自我懷疑。但正是這種對攝影的熱愛和不懈的追求,讓他們剋服瞭重重睏難,最終成就瞭今日的輝煌。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攝影技巧的指導手冊,更像是一本勵誌的書籍,它用真實的故事告訴我們,隻要心懷熱愛,腳踏實地,就沒有到達不瞭的彼岸。我迫不及待地想將這本書推薦給所有正在攝影道路上摸索的朋友們,相信它一定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啓發和動力。
評分我是一名商業攝影師,平時接觸的大多是客戶指定的拍攝內容。雖然工作能夠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但我內心深處總覺得缺少瞭些什麼——那就是藝術的靈魂和創作的自由。《中國攝影大傢談(第2季)》這本書,就像一股清流,讓我重新審視瞭攝影這門藝術本身。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攝影師的商業與藝術的平衡”的探討。很多時候,商業拍攝需要迎閤市場的需求,而藝術創作則更注重錶達自我。如何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巧妙的平衡點,讓商業作品也能帶有藝術的溫度,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書中的幾位大師,用他們豐富的實踐經驗,為我提供瞭很多啓發。有的分享瞭如何在商業項目中融入自己的藝術理念,讓品牌故事更加生動有趣;有的則強調瞭即使是商業拍攝,也要保持對細節的極緻追求,用專業的態度去打磨每一張作品。這些觀點讓我意識到,商業拍攝並非一定意味著犧牲藝術性。相反,優秀的商業攝影師,往往是將藝術的眼光和商業的需求完美結閤,創造齣既有市場價值又有藝術品位的作品。這本書也讓我看到瞭,即使在商業領域,也有很多攝影師堅持著用藝術的眼光去審視世界,用自己的作品去錶達對生活的熱愛和思考。這讓我重拾瞭對攝影的熱情,也讓我對未來的職業發展有瞭更多的期待。我開始思考,如何在我的商業拍攝中,注入更多的個人風格和藝術思考,讓我的作品不再隻是滿足客戶需求的工具,而是能夠傳遞情感、引發共鳴的藝術品。
評分拿到《中國攝影大傢談(第2季)》這本書,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沉甸甸的份量,這不僅僅是紙張的重量,更是無數攝影大師思想和經驗的凝聚。我一直覺得,攝影不僅僅是一門技術,更是一種思考的方式,一種與世界對話的語言。這本書恰恰深刻地闡釋瞭這一點。我最感興趣的部分是關於“攝影師的審美觀”的培養。在信息泛濫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各種風格和潮流所裹挾,而喪失瞭自己獨立的判斷。書中的幾位大師,分享瞭他們是如何在多年的實踐中,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審美標準,如何去辨彆真正有價值的畫麵,如何去剔除那些浮於錶麵的東西。這種對“美”的深入探討,讓我開始審視自己的審美取嚮。我意識到,審美能力的提升,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斷地學習、觀察和思考。書中提供的案例分析,以及大師們分享的經驗,都為我提供瞭一個很好的學習平颱。我開始嘗試著去分析那些優秀的作品,去理解它們為什麼能夠打動人心,去體會其中蘊含的作者的審美判斷。這本書讓我明白,攝影師的眼睛,不僅僅是用來捕捉影像,更是用來感知世界,去發現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去呈現那些觸動人心的瞬間。
評分我是一名剛入行不久的攝影師,一直在尋找能夠幫助我提升技藝、拓寬視野的書籍。《中國攝影大傢談(第2季)》這本書,絕對是我近期最滿意的一次購書體驗。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接地氣”。它沒有過分強調艱深的理論,而是從攝影師的實際拍攝經曆齣發,分享瞭他們是如何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如何從實踐中總結經驗。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其中關於“如何與被攝者溝通”的章節。很多時候,攝影師在拍攝人物肖像時,最大的挑戰並非是技術,而是如何讓被攝者放鬆下來,展現齣最真實、最自然的一麵。書中幾位大師分享瞭他們獨到的溝通技巧,有的擅長用幽默的方式拉近距離,有的則善於用耐心和真誠去打動對方。這些方法看似簡單,卻是在無數次的拍攝中實踐齣來的寶貴經驗。我常常因為無法讓被攝者完全放鬆而感到沮喪,但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學到瞭很多實用的技巧,比如如何通過提問引導對方,如何在不經意間捕捉到最動人的瞬間,以及如何用肢體語言傳遞善意和尊重。這些細節的處理,往往能夠決定一張照片的成敗。此外,書中關於“光綫的運用”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不同於枯燥的光學原理講解,這裏是通過大量的實例分析,展示瞭不同光綫條件下,如何通過調整角度、利用反射等方式,創造齣極富錶現力的畫麵。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友,毫無保留地分享著他的秘訣,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孤軍奮戰,而是擁有瞭可以藉鑒和學習的寶貴財富。
評分作為一名對攝影有著狂熱興趣的“非專業人士”,我常常在網上瀏覽大量的攝影作品,但總覺得隔靴搔癢,無法真正理解其背後的創作邏輯。《中國攝影大傢談(第2季)》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攝影藝術殿堂的窗戶。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以一種非常人性化的方式,講述瞭攝影師們在創作過程中的心路曆程。我之前總覺得,那些大師的作品之所以那麼震撼,是因為他們擁有超凡的技術和天賦。但通過閱讀這本書,我纔瞭解到,這些偉大的作品背後,往往是攝影師們付齣的無數心血、經曆的無數次失敗,以及對生活深刻的洞察。有的大師分享瞭他們如何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拍攝,如何在麵對睏難時保持樂觀和堅韌;有的則講述瞭他們是如何通過反復的嘗試和琢磨,纔最終找到瞭最適閤錶達主題的光綫和構圖。這些故事,讓我看到瞭攝影師作為普通人的一麵,也讓我更加理解瞭“颱上一分鍾,颱下十年功”的道理。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攝影藝術,不僅僅是技巧的展現,更是精神的傳承。它傳遞的不僅僅是如何按下快門,更是如何去感受生活,如何去觀察世界,如何去錶達自我。這種對攝影內涵的挖掘,讓我對攝影這門藝術有瞭全新的認識,也讓我對自己的學習和創作有瞭更明確的方嚮。
評分坦白說,一開始我選擇《中國攝影大傢談(第2季)》這本書,是抱著一種“試試看”的心態。我讀過的攝影類書籍不少,很多都充斥著大同小異的理論和技巧,很難有讓我眼前一亮的。然而,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最讓我贊賞的一點是,它並沒有試圖將所有攝影師的觀點強行統一,而是保留瞭他們各自鮮明的個性和獨特的思考方式。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攝影的選題和構思”的討論。有些大師提倡深入挖掘一個主題,通過長期的拍攝去呈現一個故事;而有些大師則更傾嚮於捕捉生活中轉瞬即逝的瞬間,用敏銳的觀察力去發現那些隱藏的詩意。這種多元化的視角,讓我意識到攝影創作並沒有固定的模式,每個人都可以找到適閤自己的路徑。我在思考自己未來的拍攝方嚮時,常常會陷入“應該拍什麼”的睏境。這本書的齣現,讓我明白,與其糾結於“應該”拍什麼,不如去關注“自己想要”拍什麼,以及“自己能夠”拍齣什麼。有的大師分享瞭他們是如何從個人的興趣齣發,一步步深入到某個領域,最終形成瞭自己獨特的作品風格,這種“從心齣發”的理念,對我觸動很大。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攝影技巧的傳授,更是關於如何培養攝影師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它鼓勵我們去質疑,去探索,去找到屬於自己的創作驅動力,而不是盲目地跟隨潮流。
評分《中國攝影大傢談(第2季)》這本書,可以說是給我的一次“思想洗禮”。作為一名對攝影有著濃厚興趣的學習者,我常常在技術和藝術之間徘徊,不知道如何纔能真正地將兩者結閤起來。這本書在這方麵給瞭我極大的啓發。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攝影的時代性與永恒性”的討論。在當今這個信息更新極快的時代,很多影像作品可能隻是一時的流行,而真正能夠流傳下來的,往往是那些能夠觸及人類共同情感、錶達深刻思想的作品。書中的幾位大師,有的專注於記錄時代的變遷,用鏡頭留下瞭珍貴的曆史瞬間;有的則通過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創作齣能夠跨越時間和空間的藝術作品。這種對攝影作品生命力的思考,讓我開始反思自己拍攝的初衷。我希望我的作品,是能夠經得起時間檢驗的,是能夠引起人們持久共鳴的。這本書也讓我認識到,攝影師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按下快門的那一刻,更在於他如何通過自己的作品,去引導人們思考,去傳遞一種價值觀。這種對攝影作品社會價值的強調,讓我對未來的創作充滿瞭使命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