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物质性与精神性高度契合的、古老的坦培拉绘画,在归隐多年后重回今天的文明世界,它何以不改本色地面对时下的智能与信息浪潮?本书作者以长达20 年的痴迷情怀与研习成果,以创作者、推动者、升华者和复兴者的身份,展现了坦培拉绘画无法遮蔽的神性美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作者参阅各家所长,侧重技法,并结合理论阐释,将坦培拉的历史、源流、绘画步骤做了系统详尽的解析,实现了作为坦培拉绘画的工具书和提升阅读者古典艺术素养的初衷。
李方东
1973年出生,满族。研究生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获文学硕士学位;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特聘教师;李可染画院西方绘画材料与技法研究室讲师;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2009年《双人肖像》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收藏
2010年《螃蟹》获中国青年写实艺术大展优秀奖
2013年《土地》获“梦之青春——辽宁青年优秀美术作品展”铜奖
2014年《乡土·乡亲》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辽宁优秀美术作品展
2014年《东归·东归 ——土尔扈特》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壁画展、第三届全国壁画大展
季囡娉
1974 年生于辽宁阜新。1998 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从事美术教育工作至今。
传承和学习传统绘画艺术的*途径就是实践,而且是大量的实践。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消化和顿悟。方东对坦培拉绘画的经验书写来自于他长期沉潜于此的痴迷般的实践。他将坦培拉绘画的深邃表达与艺术样态做了贴切阐释,值得细品。推荐大家分享他对坦培拉绘画艺术的深刻理解,去领略这门艺术的独特魅力。
--冯杰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绘画教研室主任
方东专心在坦培拉绘画领域深耕,不仅长于传统绘画技法,还醉心艺术科研,目前已经有了可喜成果。结合近些年坦培拉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有针对性地把坦培拉绘画做了系统、详尽解析。他乐于把自己的实践研究经验毫无保留地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坦培拉绘画》将成为一本不可或缺的传统绘画伴侣书。
--王易霓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坦培拉绘画》一书涵盖了水性坦培拉绘画技法、油性坦培拉绘画技法和坦培拉·油画混合技法三个板块,是国内介绍坦培拉绘画及相关领域方面比较全面的一本工具书。它的出版将有助于推动坦培拉绘画艺术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是一本含金量很高的书。
--陈建军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
序一李晓刚
序二崔晓柏一章|什么是坦培拉
·坦培拉的诗性内质
·一场不能错过的精神盛宴
·国内当代坦培拉绘画作品
第二章|坦培拉绘画技法
·绘画材料和工具
色粉|笔|调色器具|媒介|
·辅助工具和材料
调色盒|调色刀|量杯|玻璃瓶|板刷|砂纸|打磨器具|
其他辅助工具材料|
·基底材料
木板|布|胶|基底填充材料|
·基底制作
材料|工具|裱布|涂刷底料|打磨|
·常用底料配方
动物胶底料|白乳胶底料| VAE 胶底料| 108 胶底料|
·水性坦培拉绘画
乳液配制|绘画步骤|
·油性坦培拉绘画
油性乳液配制|绘画步骤|小结|
·坦培拉—油画混合技法
有色底制作|绘画步骤|混合技法的衍生|
混合技法中油画颜料的选择|
·坦培拉绘画作品的上光与保护
第三章|坦培拉的历史与未来
·仰望群星璀璨的银河
·西方经典坦培拉作品欣赏
·我的创作与研究
·古典中的古典
·坦培拉绘画的问与答
·李方东坦培拉绘画作品
第四章|经典坦培拉作品赏析
杜乔·迪·博尼塞尼亚《宝座中的圣母子与圣徒》
乔托·迪·邦多纳《宝座上的圣母》
杨·凡·艾克《乔凡尼·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皮耶罗·德拉·弗朗西斯卡《基督诞生》
乔凡尼·贝利尼《莱昂纳多·罗雷丹共和国总督肖像》
桑德罗·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
多梅尼戈·吉兰达约《乔瓦尼·托纳博尼》
列奥纳多·达·芬奇《蒙娜丽莎》
阿布雷特·丢勒《穿皮毛领子外套的自画像》
小汉斯·荷尔拜因《两个大使》
皮埃特罗·阿尼戈尼《自画像》
安德鲁·怀斯《克里斯蒂娜》
坦培拉的诗性内质
了赞助人意志的烙印,他们特定的宗教和政治意图与艺术家的个性以及独特性之间只有达成一种双方都能够接受的融合状态,才能够终促使艺术品生成。湿壁画、干壁画的兴起得益于教会和宫廷。水性坦培拉和油性坦培拉的兴盛得益于贵族们铺天盖地的肖像狂热和私人定制。混合技法的纯熟源于艺术家夜以继日地创作。订单,订单,还是订单,艺术家们在生存与精神追求两条道路上或固执己见,或左右摇摆。谄媚与屈服,挣扎与坚守,圆融与狡猾,高傲与倔强,艺术创作的历史构成一部有血有肉的艺术家心灵史。无论如何,精神产品的终生成权还是掌握在同时拥有高超技艺和人气的艺术巨匠们手里。出于生计的折衷也许不可避免,像达·芬奇携画潜逃的故事亦无伤大雅,艺术史上多如牛毛的传奇常常只是为了印证,在权力、金钱和至高无上的艺术信仰之间少不了你死我活的斗争,留存下来的传世之作便是战果,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是艺术家保持了淡定而自尊的意志品格的充分佐证。也使美依托坦培拉这种宗教色彩浓郁的绘画形式,以理性、高贵、雍容、委婉、均衡、崇高、韵律等诗意斐然的特征广为流传。
绘画,是人类这种文明动物用于表达自身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像音乐、舞蹈一样没有国界,跨越种族,是一种无需翻译的自由语言。它同时具备了诗的灵性,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尤如星星之火,若隐若现。它似乎无什么实用性,可有可无,但一旦人类停下匆忙的脚步踌躇四顾,就会被沉默的它吸引,并因此慢下来。如果有幸在人类的心灵中储备了哲学和文学的质素,在与绘画电光火石交汇的刹那,感官与信仰,情感与理智,虔诚与神性,和谐与至美,必将升华为审美王国里璀璨的众神,达成人类精神世界崇高的体验。坦培拉绘画作为视觉艺术殿堂中为耀目的明珠,它拥有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特殊历史地位以及它所累积的巨大成就,足以使它一劳永逸地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在人类的心灵史册中永恒。
对坦培拉的研究使我们无数次全面温习欧洲古典绘画的历史过程,并在清晰地辨认出欧洲绘画基于材料所形成的艺术语言的历史沿革中明了:材料的革新和升华,一方面是由创作环境和自然条件所驱动,另一方面却是由于精神诉求的转变,当现有的技术条件不能满足艺术家的创作需求,就会促使艺术家进行技术革新。乔托即是在这一前提下进行尝试,革新了坦培拉艺术语言的表达方式,探索出水性坦培拉到油性坦培拉这一关键性的飞跃。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每一阶段的技术都得到了有效的推广和留存,并依据实际创作的需要被古代艺术家们创造性地重新组合使用。比如,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巨匠曼台尼亚将坦培拉与湿壁画技术结合,创作出曼都瓦宫壁画。可见,技术的革新不等于全盘否定之前的技术水平,而是不同阶段不同的艺术需求伴生出与之为匹配的技术。技术间的重新排列组合,互溶后的作品像优质的混血儿,绽放异彩。技术与艺术互为表里,相伴互涉,为人类至情至性的心灵歌咏作出卓越的贡献。
作为西方理性至上思维方式引领下的艺术形式--坦培拉绘画,它的诗性何在?在这里,"诗性"特指生存意义上的诗化状态。坦培拉的诗性内质体现在坦培拉作品中的诗性特征与含蓄、间接的表达方式。在东方艺术中"诗性"以"模糊"界限,"一唱三叹""言犹未尽""抒发"为现象,而在坦培拉细腻、写实、装饰、色彩鲜明等强烈的风格掩饰下,"诗性"埋藏得更深,更不易觉察。作为人类的精神财富之一而不去彰显人的情感思想,这显然不会是坦培拉的选择。只是,它足够含蓄,而含蓄恰恰是为高级的诗性特征。谁能否认理智与隐忍不是诗呢?
福楼拜说:"功力深厚的艺术家,完全可以通过自己所选择的富有特征意义的细节及事件的组合来达到批判现实的目的,而不一定要直抒情怀。"在坦培拉绘画中,艺术家并非不能渲染主观激情而是要殚精竭虑、小心翼翼地防止情绪、情感的泛滥,因为,当一件艺术品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呈现的时候,其创作者过于浓郁的主观感受像一片巨大的阴影,干扰甚至公然剥夺了观众自我体验的自由。把坦培拉绘画的欣赏自由还给欣赏者,让它在挖掘与评说中,以理性与感性结合体的自然状态存在,理智得像诗一样。
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将古典技法与现代创作理念相结合的桥梁。这本《坦培拉绘画》的书名立刻吸引了我,特别是“李方东,季囡娉著”以及“欧洲古典绘画历史”的字样,让我对书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对坦培拉绘画那种独特的、带有半透明质感的色彩表现力情有独钟,同时也对蛋彩画的持久性和细腻度感到惊叹。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欧洲坦培拉绘画的历史发展脉络,从古代到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时期,探讨不同时期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这种技法来表达他们的艺术思想和情感的。书中提到的“水性油性混合坦培拉油画技法”更是让我感到耳目一新,我迫切地想了解这种创新技法是如何实现的,它在保持坦培拉的独特魅力之余,又如何借鉴了油画的优势,例如更长的干燥时间、更好的调色灵活性以及更丰富的层次感。一本优秀的技法书,应该能够提供详实的步骤解析、清晰的图像示例,以及对创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我期待这本《坦培拉绘画》能够达到这样的标准,成为我学习和实践坦培拉绘画的宝贵参考。
评分这本《坦培拉绘画》吸引了我很久了,一直想找一本关于古典绘画技法的深入讲解,尤其对坦培拉这种介于水性和油性之间的独特媒介充满好奇。收到书的那一刻,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希望能找到关于李方东和季囡娉两位作者如何将欧洲古典绘画的历史脉络与实际的坦培拉绘画技法结合起来的精彩阐述。我一直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那些光彩夺目的湿壁画和蛋彩画着迷,很想了解在那个时代,艺术家们是如何运用坦培拉媒介创作出如此细腻、永恒的作品的。书中提到的“水性油性混合坦培拉油画技法”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似乎提供了一种现代艺术家可以借鉴并创新的可能性,将传统技法与现代材料和理念相结合。我期待书中能有详细的步骤图解,深入剖析颜料的调制、画笔的选择、底层的准备,以及如何在不同湿度和温度下进行创作。同时,我也希望能通过这本书,更深刻地理解欧洲古典绘画的历史发展,例如坦培拉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表现形式和演变过程,以及它如何为后来的油画技术奠定基础。这本书能否真正帮助我掌握这种古老而迷人的绘画技法,是我最为关心的。
评分作为一名对古典绘画技法充满探求欲的艺术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了解坦培拉绘画的专业书籍。这本《坦培拉绘画》以其“李方东,季囡娉著”的作者署名和“欧洲古典绘画历史”的定位,吸引了我。我一直对文艺复兴时期那些光彩照人、细节丰富的蛋彩画作品心存敬意,并渴望了解艺术家们是如何在那个时代利用有限的材料创造出如此令人惊叹的艺术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细致地梳理欧洲坦培拉绘画的历史演变,从其起源到不同时期(如中世纪的装饰画、文艺复兴早期的肖像画和宗教画)的发展和变化,分析其在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特点。同时,书中提及的“水性油性混合坦培拉油画技法”更是让我倍感新奇。我非常期待了解这种技法是如何将坦培拉的透明度和细腻度,与油画的厚重感和可塑性相结合,它是否能够为当代艺术家提供一种新的创作途径,让古典技法焕发新的生命力?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详细的步骤说明,包括颜料的配比、画底的处理、笔法的运用以及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和解决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地指导我进行实践,体验坦培拉绘画的独特魅力。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绘画技法怀有极大的热情,特别是那些在现代艺术中逐渐被遗忘但却极具魅力的传统工艺。《坦培拉绘画》这本书,尤其是副标题“李方东,季囡娉著 欧洲古典绘画历史 水性油性混合坦培拉油画技法工具书 美术油画教程”,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非常好奇,在欧洲古典绘画史上,坦培拉作为一种重要的绘画媒介,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又是如何影响了绘画风格和技术的发展,直至油画技法的成熟?我期待书中能深入探讨坦培拉颜料的特性,例如其速干性、易碎性以及独特的色彩饱和度,并结合欧洲不同历史时期(如拜占庭时期、哥特时期、文艺复兴早期)的代表性作品,分析艺术家是如何克服这些局限,并发挥其独特优势的。书中提到的“水性油性混合坦培拉油画技法”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非常想了解这种现代创新是如何将传统坦培拉的细腻质感与油画的丰富表现力相结合,是否能够提供一种更具可行性和表现力的创作方式。一本真正实用的教程,应该包含详尽的实践指导,从颜料的调制、基底的处理,到笔触的运用和画面的最终呈现,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清晰的步骤和丰富的案例,让我能够真正地掌握这种古老而又充满潜力的绘画技法。
评分最近在寻找能够提升我油画表现力的绘画教材,偶然间看到了这本《坦培拉绘画》。我一直认为,深入了解不同绘画媒介的历史和特性,是拓展艺术家视野的关键。书中提到“欧洲古典绘画历史”,这让我非常感兴趣。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一窥欧洲绘画史上,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坦培拉技法是如何与当时的美学理念相结合,以及它是如何影响了后来的油画艺术发展的。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个没有现代合成颜料和媒介的时代,艺术家们是如何通过对蛋黄、胶等天然材料的精妙运用,创造出富有生命力的色彩和质感的。书中提及的“水性油性混合坦培拉油画技法”更是让我充满期待,这是否意味着现代艺术家们在保留坦培拉的独特韵味的同时,又能获得油画更便捷的创作体验?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解释这种混合技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包括如何调整颜料的干湿比例,如何处理不同媒介之间的兼容性,以及如何在画面上获得理想的视觉效果。一本好的技法工具书,不仅要讲解原理,更要提供实操性的指导,我期待这本书能在这方面做得出色,帮助我打开新的绘画思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