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式沟通心理学
定价:36.80元
作者:李飞 智杰轩 出品
出版社:沈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44182515
字数:200000
页码:241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 根据书中的沟通方式和技巧抽空多加练习,下一个奇迹将会发生在你身上!照着练一次,受用一辈子!
* 本书是针对国人的心理特性,从广义沟通的角度着手解读沟通原理和技术,是您驾驭心理的沟通宝典、打动人心的睿语箴言,
* 本书写给那些希望自己会说话,提升魅力指数,但是又因不知道如何提升沟通技能而困惑的人。
内容提要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临一些沟通难的问题,沟通高手并非天生,而是通过认真学习沟通方法和技巧练成的。本书囊括了人际沟通中所有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心理学在口才技巧中的运用,并给出了有效的指导方案,可以随时随地为您提供沟通交流和贴身指导,帮您掌握*能赢得人心的沟通诀窍。
目录
目录
章听音辨心 :会说的前提是会听,此处无声胜有声
愿意听人讲话,别人才乐于接受你 / 002
把话听清楚,才能把事做明白 / 006
那些弦外之音,才是真实的心声 / 008
心细的人,听说话就能知人性情 / 011
揣摩语速音调,可微观他人心理 / 013
解读口头禅,可见对方内心世界 / 016
听人说话,切忌自以为是的想当然 / 018
让对方多说,你才能“善解人意” / 020
第二章 观人猜心: 那不经意动弹的肢体,流露着千言万语
细观眉头,可知对方沟通时的心情 / 024
细观眼睛,可直视对方谈话时的内心活动 / 025
细观鼻子,可揣摩对方交谈时的心理变化 / 027
细观双手,可体察对方交流时的心理状态 / 028
这样的动作,很可能预示着他在说谎 / 031
假笑,是沟通时常用的一种迷惑手段 / 035
“抓耳挠腮”往往并不是因为身体痒 / 036
搓手有时并不单单是为了给自己取暖 / 037
对方环抱双臂,其实暗藏着大量信息 / 038
握手的刹那,是感知对方的大好时机 / 040
第三章 开言夺心:总是那初逢的立谈之间,才让人余味延绵
射箭要看靶子,说话要看听众 / 044
说话应情应景,避免彼此尴尬 / 047
懂得察言观色,善于看人下菜 / 050
好的自我介绍,瞬间吸引人心 / 052
说好开场之言,三两句话动人心弦 / 055
寻找共同之处,迅速拉近心理距离 / 058
措辞要得体适当,以免惹人反感 / 061
善用眼神说话,直触对方心底 / 064
借用手势表达,让语言更具感染力 / 068
说好结束语,对方才会总“想你” / 071
第四章 美言温心:赞美恰如阳春酥雨,缓缓流入人的心底
赞美是所有声音中甜蜜的一种 / 076
会赞美的人,走到哪里都受欢迎 / 079
掌握赞美法则,避免适得其反 / 082
赞美应恰如其分,别给人造作之感 / 085
赞美加入创意,别人才真心爱听 / 087
赞美出于真诚,才能将人彻底打动 / 089
把握赞美尺度,莫落拍马之嫌 / 092
第五章 趣言悦心:幽默是灵光乍现的惊艳,迷倒了众生一片
懂幽默的人,更容易接通感情的热线 / 096
幽默感十足,别人会觉得你魅力四射 / 099
幽之一默比牙尖嘴利更具有说服力 / 101
不恰当的幽默,会令别人心生厌恶 / 103
一语双关,含蓄中给人风趣生动之感 / 105
自嘲式幽默,能迅速消除彼此间的隔阂 / 108
幽之一默,巧妙化解纷争于无形 / 110
风趣反击,既不让自己受气也不得罪人 / 112
一不小心就感染人心的幽默实用技巧 / 114
第六章 谏言规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批评本身也是美文
没人喜欢批评,除非你用些手段 / 118
坏话好说不恼人,甜口良药也治病 / 120
掌握批评原则,才能减少负面效应 / 123
杜绝武断批评,给人解释的机会 / 125
点化式暗示,可以让批评更动听 / 127
照顾别人面子,替人搭好台阶 / 129
正话反说,委婉地点醒对方 / 132
批评下属,应尽量避免引起反弹情绪 / 134
第七章 巧言拨心:所有美妙的推销,都是拨开了客户心中的插销
给客户来一个特别的开场白 / 138
多说一些让客户“有感觉”的话 / 140
找到交谈切入点,顺势赢得好感 / 143
言语真诚,让客户对你产生信任感 / 147
了解客户需求,说投其所好的话 / 151
一语中的,短时间抓住客户注意力 / 154
巧妙诱导,激发客户的了解欲望 / 158
“迷魂汤”要灌得恰到好处 / 161
欲擒故纵,说吊胃口的话抓住客户 / 165
暗示客户不买你的产品会很痛苦 / 167
在与客户的谈判中始终占据主动位置 / 173
第八章 妙言破心:找到求人的突破口,人家才愿意跟着你的节奏走
有求于人,先以礼貌敲开心门 / 178
求人要有颜色,看清眉眼高低 / 182
“不经意”地迎合对方的兴趣 / 184
投其所好,达成心理上的共鸣 / 187
软磨硬泡,磨到对方无可奈何 / 189
求助上级,用软话激发同情心理 / 193
四步骤帮你轻松突破被求人心理壁垒 / 195
第九章 热言暖心:交谈中的情感对接,少不得走了心的情真意切
在话语中倾入真情,轻松打动人心 / 198
作者介绍
李飞,毕业后曾在大学任教多年,后投身于文化事业,坚持从事文学创作工作,几家媒体的专栏撰稿人。擅长透过对人生的了解,参悟人性的盲点,对行为心理学有多年研究,出版了《在不安的世界里,找自己的存在感》《口才魔法书:几句话改变尴尬境遇的语言圣经》《品味男人礼仪书》等作品。
href='#' target='_blank'>
文摘
序言
我对《中式沟通心理学》这本书的期望,更多的是希望它能够帮助我解开一些长期以来困扰我的沟通难题。有时候,即使我心里清楚自己想要表达什么,但到了嘴边,说出来的话却总是和我想的不一样,甚至会引起误解。这让我感到非常沮丧。我一直觉得,中国的文化强调“内敛”和“含蓄”,这种特质在很多时候是优点,但在沟通中,却可能成为障碍。这本书的名字让我看到了希望,它似乎在说,我们不必抛弃自己的文化,而是可以通过理解其背后的心理逻辑,来找到一种更有效的沟通方式。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心理学原理,来解释为什么我们会出现这种沟通上的“卡壳”现象,以及如何通过一些心理训练或者思维模式的调整,来克服这些困难,从而更自如、更精准地表达自己,也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
评分对于《中式沟通心理学》这本书,我充满了好奇,尤其想知道它会如何去“心理学”地解析“中式”的沟通。我猜想,书中一定会有关于“察言观色”、“投石问路”这些传统智慧的现代解读,并且会将其与心理学的理论相结合。我非常想了解,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下,情绪是如何影响沟通的?比如,当一个人感到不满,但又不愿意直接表达时,他的行为和语言会呈现出怎样的心理特征?又或者,在多人沟通的场合,如何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来引导对话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而不是陷入无休止的争论?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梭在中国人特有的沟通迷宫中,教会我识别那些隐藏的心理陷阱,并指明一条通往高效、和谐沟通的大道。沈阳出版社的书籍我一直比较信任,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沉稳的配色和字体,让人一眼就感受到它在内容上的厚重感。拿到手之后,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阅读起来很舒服。我一直对中国传统的沟通方式很感兴趣,总觉得在很多时候,我们似乎都遗忘了那些更深层次的、融入了文化基因的交流智慧。这本书的名字《中式沟通心理学》正好击中了我这个痛点,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沟通技巧的书,只是教一些套路和话术,而是从更根本的心理层面去剖析,去探究为什么中国人会这样沟通,又该如何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进行更有效的交流。我特别期待书中能详细阐述一些关于“面子”文化、集体主义观念对沟通的影响,以及如何在非语言交流中捕捉到那些微妙的情感信号。毕竟,在中国,很多时候“言外之意”比“言内之意”来得更重要。这本书的出版,感觉填补了一个重要的空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也更好地理解身边的人,从而改善人际关系,甚至在商业谈判、团队协作中都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评分读《中式沟通心理学》这本书,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一些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场景。比如,在家庭聚会中,长辈们看似闲聊的几句话,背后可能隐藏着对晚辈的关心和期望,但表达方式却非常含蓄。又比如,在职场中,一个项目推进不顺利,领导可能不会直接批评,而是通过其他同事来传递一些“暗示”。这些都是“中式沟通”的独特之处,它往往不是直来直去的,而是需要听者去细心体味,去解读那些潜藏在话语背后的信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这些现象,并给出理论上的解释和实践上的指导。它应该会探讨如何在高情商的框架下,理解并运用这些“潜规则”,如何在保持中国文化特质的同时,提升沟通的效率和效果。我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们能够对照现实,找到自己的沟通盲点,并学习如何改进。
评分我选择这本书,完全是被它“心理学”这个关键词所吸引。现代社会节奏快,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似乎也越来越大,很多时候即便面对面,也感觉心隔万里。而《中式沟通心理学》这个名字,让我看到了一个可以深入挖掘的宝藏。我理解的书名中的“中式”,不仅仅是指地域,更是指一种思维模式和文化特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些隐藏在中国人沟通习惯背后的心理机制,例如,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用委婉的方式表达拒绝,而不是直接说“不”?这种背后是不是有着某种对和谐关系的追求,或者对冲突的规避?又或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幼尊卑、亲疏有别是如何体现在日常对话中的?这本书的厚度和沈阳出版社的品牌,让我对它的内容深度充满信心。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获得一套更具中国特色的沟通工具,不再是生搬硬套西方的沟通理论,而是能够融会贯通,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也更能被中国人接受和理解的沟通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