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沟通心理学 9787544182515 沈阳出版社

中式沟通心理学 9787544182515 沈阳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飞 智杰轩 出品 著
图书标签:
  • 沟通技巧
  • 人际关系
  • 心理学
  • 中国文化
  • 人际沟通
  • 行为心理学
  • 文化心理学
  • 沈阳出版社
  • 社科
  • 实用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文博宏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沈阳出版社
ISBN:9787544182515
商品编码:2958198919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式沟通心理学

定价:36.80元

作者:李飞 智杰轩 出品

出版社:沈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44182515

字数:200000

页码:241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 根据书中的沟通方式和技巧抽空多加练习,下一个奇迹将会发生在你身上!照着练一次,受用一辈子!

* 本书是针对国人的心理特性,从广义沟通的角度着手解读沟通原理和技术,是您驾驭心理的沟通宝典、打动人心的睿语箴言,

* 本书写给那些希望自己会说话,提升魅力指数,但是又因不知道如何提升沟通技能而困惑的人。

内容提要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临一些沟通难的问题,沟通高手并非天生,而是通过认真学习沟通方法和技巧练成的。本书囊括了人际沟通中所有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心理学在口才技巧中的运用,并给出了有效的指导方案,可以随时随地为您提供沟通交流和贴身指导,帮您掌握*能赢得人心的沟通诀窍。

目录


目录

听音辨心 :会说的前提是会听,此处无声胜有声

愿意听人讲话,别人才乐于接受你 / 002

把话听清楚,才能把事做明白 / 006

那些弦外之音,才是真实的心声 / 008

心细的人,听说话就能知人性情 / 011

揣摩语速音调,可微观他人心理 / 013

解读口头禅,可见对方内心世界 / 016

听人说话,切忌自以为是的想当然 / 018

让对方多说,你才能“善解人意” / 020

第二章 观人猜心: 那不经意动弹的肢体,流露着千言万语

细观眉头,可知对方沟通时的心情 / 024

细观眼睛,可直视对方谈话时的内心活动 / 025

细观鼻子,可揣摩对方交谈时的心理变化 / 027

细观双手,可体察对方交流时的心理状态 / 028

这样的动作,很可能预示着他在说谎 / 031

假笑,是沟通时常用的一种迷惑手段 / 035

“抓耳挠腮”往往并不是因为身体痒 / 036

搓手有时并不单单是为了给自己取暖 / 037

对方环抱双臂,其实暗藏着大量信息 / 038

握手的刹那,是感知对方的大好时机 / 040

第三章 开言夺心:总是那初逢的立谈之间,才让人余味延绵

射箭要看靶子,说话要看听众 / 044

说话应情应景,避免彼此尴尬 / 047

懂得察言观色,善于看人下菜 / 050

好的自我介绍,瞬间吸引人心 / 052

说好开场之言,三两句话动人心弦 / 055

寻找共同之处,迅速拉近心理距离 / 058

措辞要得体适当,以免惹人反感 / 061

善用眼神说话,直触对方心底 / 064

借用手势表达,让语言更具感染力 / 068

说好结束语,对方才会总“想你” / 071

第四章 美言温心:赞美恰如阳春酥雨,缓缓流入人的心底

赞美是所有声音中甜蜜的一种 / 076

会赞美的人,走到哪里都受欢迎 / 079

掌握赞美法则,避免适得其反 / 082

赞美应恰如其分,别给人造作之感 / 085

赞美加入创意,别人才真心爱听 / 087

赞美出于真诚,才能将人彻底打动 / 089

把握赞美尺度,莫落拍马之嫌 / 092

第五章 趣言悦心:幽默是灵光乍现的惊艳,迷倒了众生一片

懂幽默的人,更容易接通感情的热线 / 096

幽默感十足,别人会觉得你魅力四射 / 099

幽之一默比牙尖嘴利更具有说服力 / 101

不恰当的幽默,会令别人心生厌恶 / 103

一语双关,含蓄中给人风趣生动之感 / 105

自嘲式幽默,能迅速消除彼此间的隔阂 / 108

幽之一默,巧妙化解纷争于无形 / 110

风趣反击,既不让自己受气也不得罪人 / 112

一不小心就感染人心的幽默实用技巧 / 114

第六章 谏言规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批评本身也是美文

没人喜欢批评,除非你用些手段 / 118

坏话好说不恼人,甜口良药也治病 / 120

掌握批评原则,才能减少负面效应 / 123

杜绝武断批评,给人解释的机会 / 125

点化式暗示,可以让批评更动听 / 127

照顾别人面子,替人搭好台阶 / 129

正话反说,委婉地点醒对方 / 132

批评下属,应尽量避免引起反弹情绪 / 134

第七章 巧言拨心:所有美妙的推销,都是拨开了客户心中的插销

给客户来一个特别的开场白 / 138

多说一些让客户“有感觉”的话 / 140

找到交谈切入点,顺势赢得好感 / 143

言语真诚,让客户对你产生信任感 / 147

了解客户需求,说投其所好的话 / 151

一语中的,短时间抓住客户注意力 / 154

巧妙诱导,激发客户的了解欲望 / 158

“迷魂汤”要灌得恰到好处 / 161

欲擒故纵,说吊胃口的话抓住客户 / 165

暗示客户不买你的产品会很痛苦 / 167

在与客户的谈判中始终占据主动位置 / 173

第八章 妙言破心:找到求人的突破口,人家才愿意跟着你的节奏走

有求于人,先以礼貌敲开心门 / 178

求人要有颜色,看清眉眼高低 / 182

“不经意”地迎合对方的兴趣 / 184

投其所好,达成心理上的共鸣 / 187

软磨硬泡,磨到对方无可奈何 / 189

求助上级,用软话激发同情心理 / 193

四步骤帮你轻松突破被求人心理壁垒 / 195

第九章 热言暖心:交谈中的情感对接,少不得走了心的情真意切

在话语中倾入真情,轻松打动人心 / 198

作者介绍


李飞,毕业后曾在大学任教多年,后投身于文化事业,坚持从事文学创作工作,几家媒体的专栏撰稿人。擅长透过对人生的了解,参悟人性的盲点,对行为心理学有多年研究,出版了《在不安的世界里,找自己的存在感》《口才魔法书:几句话改变尴尬境遇的语言圣经》《品味男人礼仪书》等作品。

href='#' target='_blank'>

文摘


序言



《东西方智慧的交织:跨文化沟通的艺术与实践》 前言 在当今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时代,跨越文化界限的沟通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语言的差异、习俗的迥异、思维模式的变迁,都可能成为理解的鸿沟。然而,正是这些差异,也孕育着无限的交流与融合的可能。《东西方智慧的交织:跨文化沟通的艺术与实践》一书,正是为了探索并解析这些复杂而迷人的现象而诞生的。本书并非试图提供一套僵化的沟通法则,而是倡导一种开放、包容、富有同理心的跨文化沟通理念,并辅以大量的实践案例与理论分析,帮助读者提升跨越文化障碍的能力,从而在多元的世界中游刃有余。 第一章:文化的根基——理解差异的起点 文化,如同空气一般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却又常常被我们忽略。它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信仰、行为模式,以及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本章将深入探讨文化的本质,解析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核心价值观上可能存在的差异。我们将聚焦于那些对沟通产生深远影响的文化维度,例如: 高语境与低语境文化: 理解信息的传递方式。在高语境文化中,信息的意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非语言线索、情境和共享的理解,例如东亚文化。而在低语境文化中,信息则被明确地、直接地表达出来,例如西方文化。这种差异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表达习惯、谈判风格甚至决策过程。 权力距离: 探讨社会成员对于权力分配不均的接受程度。高权力距离的文化,如一些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等级制度森严,人们习惯于服从权威。低权力距离的文化,如北欧国家,则更倾向于平等,鼓励开放的沟通和挑战权威。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 分析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侧重点。个体主义文化强调个人成就、独立性和自我表达,而集体主义文化则重视群体和谐、忠诚和归属感。这会影响到团队合作、决策制定以及人际关系的构建。 不确定性规避: 考察人们面对未知和模糊情况时的态度。高度规避不确定性的文化倾向于制定详细的规则和计划,避免风险。而低度规避不确定性的文化则更能接受模糊性,勇于尝试新事物,并在变化中寻找机遇。 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 审视人们对时间和未来的重视程度。长期导向的文化着眼于未来,注重节俭、毅力和延迟满足。短期导向的文化则关注当下,重视传统、人情和快速回报。 通过对这些核心文化维度的深入剖析,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一种“文化敏感性”,认识到自身的文化背景如何塑造了自己的视角,并理解他人的行为可能源于不同的文化根源。这不仅仅是对差异的认知,更是对理解和包容的基石。 第二章:语言的边界与桥梁——非语言沟通的奥秘 语言是沟通的载体,但真正决定沟通效果的,往往是那些超越文字的非语言信号。《东西方智慧的交织》将带领读者走进非语言沟通的奇妙世界,探究其在跨文化语境下的复杂性与重要性。 肢体语言的解读: 手势、面部表情、眼神交流,这些看似普遍的肢体语言,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例如,一个在西方表示“OK”的手势,在某些亚洲国家可能带有冒犯性。本书将详细分析不同文化中常见的肢体语言差异,并提供解读的框架。 沉默的力量: 在某些文化中,沉默被视为思考、尊重或不同意的信号。而在另一些文化中,长时间的沉默可能被解读为尴尬或不感兴趣。理解沉默在不同文化中的含义,是避免误解的关键。 空间距离的艺术: 人们在交往时所保持的物理距离,也是一种重要的非语言信息。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在不同文化中的界限是不同的。本书将解析这些差异,帮助读者在交往中把握适当的距离。 时间观念的差异: 时间的流逝方式和对时间的利用,也反映了文化的不同。是“东方不败”的从容,还是“时不我待”的紧迫?这些不同的时间观念,直接影响到会议的准时性、项目的周期安排以及人际交往的节奏。 倾听的艺术: 真正有效的沟通,不仅仅在于表达,更在于倾听。本章将强调在跨文化情境下,如何运用积极倾听的技巧,去理解对方言语背后的深层含义,去感受对方的情感需求。这包括适时地反馈、提问以确认理解,以及保持开放的心态。 通过深入探讨非语言沟通的各个方面,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成为一个更敏锐的观察者和更有效的沟通者,能够捕捉到那些常常被忽略却至关重要的信息。 第三章:思维的罗盘——认识不同文化下的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是深植于文化土壤中的认知结构,它影响着我们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做决策、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东西方智慧的交织》将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思维模式的差异,并提供跨越这些差异的策略。 逻辑与直觉: 西方思维模式往往倾向于线性的、逻辑的推理,强调证据和理性分析。而东方思维模式则可能更注重整体性、关联性和直觉的感悟。本书将探讨如何在这两种思维方式之间找到平衡点,并在必要时采用对方的逻辑来更好地进行沟通。 问题解决的路径: 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能会选择截然不同的解决路径。是直面冲突、寻求解决方案,还是侧重于维护和谐、避免直接对抗?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在合作中制定更有效的策略。 “面子”与尊重: 在许多东方文化中,“面子”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关乎个人的尊严、声誉和社会地位。在沟通中,如何维护对方的“面子”,避免使其感到难堪,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关键。本书将探讨如何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同时,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对“面子”的重视程度。 批评与反馈的艺术: 如何给予和接受批评,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方式。直接的、坦率的批评可能在某些文化中被视为真诚,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可能被视为冒犯。本书将提供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反馈的实用建议,确保信息传达清晰且不伤和气。 信任的建立: 信任是任何成功沟通的基础,而在跨文化交往中,信任的建立过程可能更加复杂。是基于契约和规则,还是基于长期的关系和人情?本书将探讨不同文化中建立信任的路径,并为读者提供建立跨文化信任的有效方法。 通过理解和适应不同的思维模式,读者将能够更有效地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建立联系,减少误解,并促进更深层次的合作。 第四章:实践的智慧——跨文化沟通的策略与技巧 理论的探讨终究要回归实践。《东西方智慧的交织》的最后一部分,将聚焦于为读者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跨文化沟通策略与技巧,帮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主动学习与适应: 跨文化沟通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持续的学习和灵活的适应。本书将鼓励读者保持开放的心态,主动去了解和学习不同文化的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 同理心的力量: 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感受对方的情感,是建立有效沟通的关键。同理心能够帮助我们超越文化表象,去理解对方的动机和需求。 清晰与简洁的表达: 在跨文化沟通中,力求表达的清晰和简洁至关重要。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带有文化色彩的俚语,使用易于理解的语言,并适时地进行总结和确认。 耐心与包容: 跨文化沟通可能充满挑战,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包容。理解对方可能存在的困难,给予对方足够的时间去理解和回应,保持积极的态度。 文化碰撞中的冲突管理: 当文化差异引发冲突时,如何有效地进行冲突管理?本书将提供一些处理跨文化冲突的策略,例如寻求共同点、聚焦于问题本身而非个人,以及利用第三方调解等。 跨文化团队协作: 在多元化的工作环境中,如何打造高效的跨文化团队?本书将提供关于团队建设、信息共享、决策制定以及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建议。 技术与跨文化沟通: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线沟通和虚拟协作日益普遍。本书也将探讨如何在数字时代下,运用技术工具提升跨文化沟通的效果。 结语 《东西方智慧的交织:跨文化沟通的艺术与实践》旨在成为读者理解和驾驭全球化沟通挑战的有力助手。我们相信,通过深入的理解、开放的心态和不懈的实践,跨越文化界限的沟通将不再是障碍,而是连接人与人、促进理解、激发创新的桥梁。愿本书能够点亮您的跨文化沟通之路,让您在多元的世界中,游刃有余,收获精彩。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中式沟通心理学》这本书的期望,更多的是希望它能够帮助我解开一些长期以来困扰我的沟通难题。有时候,即使我心里清楚自己想要表达什么,但到了嘴边,说出来的话却总是和我想的不一样,甚至会引起误解。这让我感到非常沮丧。我一直觉得,中国的文化强调“内敛”和“含蓄”,这种特质在很多时候是优点,但在沟通中,却可能成为障碍。这本书的名字让我看到了希望,它似乎在说,我们不必抛弃自己的文化,而是可以通过理解其背后的心理逻辑,来找到一种更有效的沟通方式。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心理学原理,来解释为什么我们会出现这种沟通上的“卡壳”现象,以及如何通过一些心理训练或者思维模式的调整,来克服这些困难,从而更自如、更精准地表达自己,也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

评分

对于《中式沟通心理学》这本书,我充满了好奇,尤其想知道它会如何去“心理学”地解析“中式”的沟通。我猜想,书中一定会有关于“察言观色”、“投石问路”这些传统智慧的现代解读,并且会将其与心理学的理论相结合。我非常想了解,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下,情绪是如何影响沟通的?比如,当一个人感到不满,但又不愿意直接表达时,他的行为和语言会呈现出怎样的心理特征?又或者,在多人沟通的场合,如何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来引导对话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而不是陷入无休止的争论?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梭在中国人特有的沟通迷宫中,教会我识别那些隐藏的心理陷阱,并指明一条通往高效、和谐沟通的大道。沈阳出版社的书籍我一直比较信任,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沉稳的配色和字体,让人一眼就感受到它在内容上的厚重感。拿到手之后,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阅读起来很舒服。我一直对中国传统的沟通方式很感兴趣,总觉得在很多时候,我们似乎都遗忘了那些更深层次的、融入了文化基因的交流智慧。这本书的名字《中式沟通心理学》正好击中了我这个痛点,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沟通技巧的书,只是教一些套路和话术,而是从更根本的心理层面去剖析,去探究为什么中国人会这样沟通,又该如何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进行更有效的交流。我特别期待书中能详细阐述一些关于“面子”文化、集体主义观念对沟通的影响,以及如何在非语言交流中捕捉到那些微妙的情感信号。毕竟,在中国,很多时候“言外之意”比“言内之意”来得更重要。这本书的出版,感觉填补了一个重要的空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也更好地理解身边的人,从而改善人际关系,甚至在商业谈判、团队协作中都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评分

读《中式沟通心理学》这本书,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一些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场景。比如,在家庭聚会中,长辈们看似闲聊的几句话,背后可能隐藏着对晚辈的关心和期望,但表达方式却非常含蓄。又比如,在职场中,一个项目推进不顺利,领导可能不会直接批评,而是通过其他同事来传递一些“暗示”。这些都是“中式沟通”的独特之处,它往往不是直来直去的,而是需要听者去细心体味,去解读那些潜藏在话语背后的信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这些现象,并给出理论上的解释和实践上的指导。它应该会探讨如何在高情商的框架下,理解并运用这些“潜规则”,如何在保持中国文化特质的同时,提升沟通的效率和效果。我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们能够对照现实,找到自己的沟通盲点,并学习如何改进。

评分

我选择这本书,完全是被它“心理学”这个关键词所吸引。现代社会节奏快,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似乎也越来越大,很多时候即便面对面,也感觉心隔万里。而《中式沟通心理学》这个名字,让我看到了一个可以深入挖掘的宝藏。我理解的书名中的“中式”,不仅仅是指地域,更是指一种思维模式和文化特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些隐藏在中国人沟通习惯背后的心理机制,例如,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用委婉的方式表达拒绝,而不是直接说“不”?这种背后是不是有着某种对和谐关系的追求,或者对冲突的规避?又或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幼尊卑、亲疏有别是如何体现在日常对话中的?这本书的厚度和沈阳出版社的品牌,让我对它的内容深度充满信心。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获得一套更具中国特色的沟通工具,不再是生搬硬套西方的沟通理论,而是能够融会贯通,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也更能被中国人接受和理解的沟通方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