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风景构成法在中国的应用初探
定价:49.80元
作者:郑淑超
出版社:吉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5812451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风景构成法是创始于日本的一种绘画心理治疗方法,目前已经在很多和地区流行,但在却鲜有学者研究。本书的研究内容包括:1.风景构成法在日本的评分标准与检核指标是否适用于中国背景下的绘画者,主要的不同有哪些;2.风景构成法在临床被试与学生被试间的差异在哪里;3.风景构成法应用在团体辅导中的特点与优势;4.风景构成法应用在个案中的特点与优势。
目录
目录
前言
问题提出
研究意义
研究内容
编理论研究
章风景构成法的发展
节风景构成法作为投射技术的发展
一、投射技术概述
二、投射技术特点
三、投射技术分类
四、作为投射技术的风景构成法
第二节风景构成法作为绘画艺术疗法的发展
一、绘画艺术疗法概述
二、绘画艺术疗法的特点
三、绘画艺术疗法的分类
四、作为绘画艺术疗法的风景构成法
第二章风景构成法理论基础
节风景构成法的理论背景
一、投射原理
二、大脑偏侧化理论
三、表达性
四、意象
第二节风景构成法的研究
一、背景与主要研究者
二、相关研究概览
第三章风景构成法的解释系统
节“风景构成”绘画疗法的普适性解释系统
第二节风景构成法的投射空间内容解读
第三节风景构成法的构成空间内容解读
第四章中国文化的风景解读
节中日风景文化同源
一、风景的自然观
二、山水骨架风景体型
第二节中日园林景观文化的不同
一、中国儒型与日本佛型
二、中日景观构成的不同
第三节景观的心理效应
一、景观哲思
二、景观心理
第二编实践研究
第五章风景构成法与 Y-G 人格测验
节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工具
三、研究过程
第二节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Y-G人格测验与风景构成法中的临床性差异比较
二、Y-G人格测验与风景构成法的相关、差异检验与回归检验
第三节不同人格指标因子与人格类型的风景构成特点
一、各人格因子的风景构成特点
二、各人格类型的风景构成特点
第四节结论
一、风景构成法中的临床特性指标
二、风景构成法中可预测人格特质的指标
三、风景构成法中可以预测人格特质、人格类型的构成特点
第六章风景构成法团体辅导
节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团体辅导方案
第二节数据与统计
一、Rosenberg自尊量表
二、安全感量表
三、团体辅导效果反馈表
三、结果与讨论
第七章风景构成法个案
节自我体验的成长过程
一、风景构成法与房树人的对比
二、风景构成图的扩大版
三、风景构成图的自疗作用
第二节风景构成法在大学生个体咨询的应用
一、坐着潜艇去拯救“小花”
二、沉重
第三节总结
第八章总结与建议
节风景构成法的理论研究结果总结
第二节风景构成法的实证研究结果总结
第三节创新与不足、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风景构成检核指标表
附录2团体辅导活动组员手册
附录3典型的临床被试风景构成作品
致谢
作者介绍
郑淑超,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学士,汕头大学咨询与应用心理学硕士,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生期间汕头大学心理咨询师三年,参加多次心理治疗专业培训,参与负责多项工作坊、团体辅导。曾获广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三等奖,广东省妇女研究成果评选奖;参与并负责多个省部级、校级学术课题。曾任中学专职心理老师三年,现任职于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教育现代化研究与评价中心。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出现,就像在视觉艺术的土壤里播下了一颗名为“构成”的种子,而“风景”则是这颗种子萌发的肥沃土地。我一直对如何用画面去捕捉和表达那些令人心动的自然之景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似乎总有一种隔阂,让我无法将脑海中浮现的壮丽或细腻的景象,准确而有力地呈现在纸上或画布上。读到关于“构成法”的介绍,尤其将其与“风景”相结合,我的眼前豁然开朗。我猜想,这本书一定在深入浅出地剖析构成元素,比如点、线、面、色彩、质感等等,是如何在风景画中发挥作用的。它或许会从古典风景画的经典构图法则讲起,比如黄金分割、三分法,甚至是那些大师们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构图智慧,然后将这些理论与中国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背景相结合。想想看,中国的山水画,其意境的营造,不正是对自然构成元素巧妙运用和升华的体现吗?水墨的浓淡干湿,山峦的起伏连绵,云雾的虚实交错,每一笔每一墨都蕴含着构成学的智慧。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提供一套系统的分析框架,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为何某些风景能够引人入胜,而另一些则显得平淡无奇。它就像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我观察和创作风景画的新视角,让我在未来的创作中,不再是凭感觉的“乱画”,而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地将自然之美凝固于艺术之中。我期待着它能为我带来那些能够启发思考的分析和实用的技法指导。
评分读罢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视觉盛宴,书中关于风景构成法的探讨,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与中国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独特美学紧密相连,充满了文化的回响。我尤其惊喜于作者如何将西方构成主义的严谨逻辑,巧妙地融入到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精神之中。以往,我总觉得构成法似乎过于强调形式,而忽略了情感的抒发,但这本书的论述让我看到了两者并非不可调和。它或许会通过大量的图例,展示如何利用线条的走向来引导观者的视线,模拟山峦的蜿蜒起伏;如何运用色彩的冷暖对比来营造空间的纵深感,描绘晨昏时的迷人光影;如何通过元素的疏密安排,表现自然界的宁静与生机。更让我感到振奋的是,书中必然会深入挖掘中国山水画的精髓,例如“留白”的艺术,它不仅仅是画面的空白,更是构成的关键,它赋予了画面呼吸的空间,也给观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余地。又比如“骨法用笔”,那不仅仅是技巧,更是构成线条生命力的体现。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会引用大量的中国古代绘画经典,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等,来剖析其中隐藏的构成奥秘,并提出如何将这些东方智慧与现代风景创作相结合。这让我对如何用本土的文化语境去理解和运用构成法,有了全新的认知,仿佛找到了一条连接古今、融汇中西的艺术之路。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简直就是一本关于如何“看见”风景的指南,它教会我用一种全新的、充满结构性和逻辑性的方式去审视我们周围的世界。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动心灵的风景画面充满好奇,也尝试过许多次拿起画笔去描绘,但结果往往是徒劳无功,总觉得画面缺乏某种“力量”或“秩序”。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弥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它应该不仅仅是教你“怎么画”,而是教你“怎么去构思”、“怎么去安排”、“怎么去组织”。我推测,书中会详细讲解构成中最基础但也是最重要的元素,比如“节奏”和“韵律”。在风景中,这些元素是如何体现在山川的轮廓线上的?是如何体现在溪流的蜿蜒曲折中的?是如何体现在光影的明暗变化上的?它或许还会深入探讨“平衡”与“稳定”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对比”和“统一”来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将这些普遍的构成原理,置于中国这片土地的独特风景之中进行解读,这意味着我们能够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风景构成方法。例如,如何在表现江南水乡的秀丽婉约时,运用恰当的构成手法?又如何在描绘北方山脉的雄浑壮阔时,找到最合适的组织方式?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不仅传授技法,更重要的是点燃我的创造性思维,让我能够从“模仿”走向“创造”,真正地用构成法去“构建”属于我自己的风景世界,赋予画面生命和灵魂。
评分我一直认为,艺术创作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在于如何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象的实践,尤其是在处理广阔而复杂的自然风景时。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如何构建优秀风景画”的秘境之门。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系列系统性的方法论,而不仅仅是零散的技巧分享。我猜测,书中可能会从风景的“意象”出发,探讨如何通过构成手段去提炼和强化这些意象。比如,如何利用“点”的聚集与分散来表现繁星点点的夜空,或者如何利用“线”的交织与穿插来描绘茂密的丛林。更让我感到兴奋的是,书中将“构成法”与“中国”这两个概念紧密结合,这让我看到了将西方理性分析与东方含蓄韵味相融合的可能性。它或许会分析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气韵生动”,并解读其中蕴含的构成学原理,是如何实现这一点。又或者,它会探讨中国文人画中对“意境”的追求,以及构成在营造这种意境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会用大量的案例分析,将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中国风景画,拆解成构成元素的组合,从而揭示其内在的逻辑和魅力。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够帮助我理解,构成法并非冰冷的数学公式,而是能够赋予风景画灵魂的强大工具,它能让我的作品在追求写实的同时,更富有意境和情感张力,从而创作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中国风景画。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一种能够让我更深入理解和更有力地表达风景画的方法,而这本书的名字《风景构成法在中国的应用初探》恰好触动了我的神经。我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法书,更像是一次对中国本土风景审美意识的探索。我猜想,书中一定会从构成法的基本原理入手,比如“形式感”、“空间感”、“视觉引导”等,然后将其巧妙地嫁接到中国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上。我尤其期待它能够解答我长久以来的一个疑问:中国的山水画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意境深远,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构成学智慧?这本书或许会从线条的运用、色彩的搭配、虚实的对比、元素的取舍等方面,深入剖析中国古代绘画大师是如何运用构成手法,来营造出那种“可游可居”的诗意境界。同时,我也希望它能提供一些现代的视角,探讨如何将这些传统智慧与当代的摄影、绘画、设计等领域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时代感的风景作品。比如,在表现城市风光时,如何运用构成法来突出其现代化的节奏和秩序?又如何在描绘乡村景色时,用构成的手法来唤起人们对自然淳朴的热爱?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思考的框架,让我能够跳出简单的描摹,去主动地“构建”风景,去有意识地运用构成元素,从而创作出既符合中国审美习惯,又具有现代艺术魅力的风景画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